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12年,阆中市农牧业局农技站技术人员在套作大豆高产创建活动中,积极示范探索麦/玉/豆/豆种植模式,该模式是在原麦/玉/豆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玉米收获后连作一季秋大豆,实现夏大豆套作秋大豆。2012年10月18日,南充市农牧业局组织农技、植保、种植、育种等方面的专家对该市彭城镇圆觉寺村大豆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测得高产田块3个、面积7亩,平均亩产219.5kg;中产田块3个、面积8亩,平均亩产158.1kg;低产田块3个、面积6亩,平均亩产126.8kg。根据专家组实地勘查目测,项目区  相似文献   

2.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推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经过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多点大面积种植示范,该模式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有利于我市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初被四川省列为全省4个大豆核心示范开发的县市之一,农业部10月23日在我市召开了大豆测产现场会。2008年麦-玉-豆种植新模式的推广及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豆的价格进一步上升(目前已达到4.50元/kg),充分利用川南地区晚秋光热资源,将传统的"双三○"麦/玉/苕旱地种植模式改变为新型的麦/玉/豆(冬大豆)种植模式,一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教,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二可改变种植模式,调整市场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三可培肥地力,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四可省工省费,适宜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粮药间套,是近年来阆中市旱地高效种植模式的一大成功特色,从“麦//玉//苕”,发展成为“麦//玉//豆”,再发展成为“川明参//小麦//玉米//大豆”,其特点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从而提高了旱地单位面积产值,使全年亩产量过吨、亩产值上万元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吸收利用及种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小麦/玉米/大豆与小麦/玉米/甘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及种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小麦表现为套作优势,两种体系下不分隔的生物产量与吸氮量均高于完全分隔。玉米在"麦/玉/薯"中表现出竞争劣势(Awc>0,NCRwc>0),不分隔的生物产量与吸氮量显著低于完全分隔;在"麦/玉/豆"中表现出竞争优势(Awc<0,NCRwc<0),不分隔的籽粒产量、籽粒吸氮量和总生物产量、总吸氮量均高于完全分隔,且比"麦/玉/薯"高5.62%、59.09%、5.97%、41.18%。大豆虽表现出竞争劣势,但生物产量与吸氮量降低不明显;甘薯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但生物产量与吸氮量显著降低,总吸氮量比大豆低53.11%。不分隔时,"麦/玉/薯"中的玉米与甘薯土壤总氮含量比"麦/玉/豆"中的玉米与大豆低3.95%和8.57%。  相似文献   

6.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8.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9.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副校长在传统“麦/玉/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苕”模式中的红苕。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麦-玉-豆"模式是指在有机集成免耕、秸秆覆盖、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大豆代替原"麦-玉-蓍"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其复种方式为"小麦-玉米-大豆".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大豆”(以下简称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高效吸收利用特性。【方法】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情况。【结果】不分隔与分隔相比,两种体系中小麦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中玉米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作物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7.62%、24.52%、17.63%、13.9%和10.1%,“麦/玉/薯”则降低50.19%、42.58%、33.42%、29.6%和5.2%;降低了大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总N含量提高6.06%;提高了甘薯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残留15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和4.95%。【结论】两种体系均存在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氮素转移,“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肥料氮的吸收、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周年作物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择问题,该研究采用8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随机组合设置不同处理,对不同大豆、玉米产量及大豆+玉米产量产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在品种间、不同玉米品种间、大豆×玉米互作间均有显著差异,最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为雁育豆8号和东生77,带状/净种比分别达到61.9%和59.5%,对大豆遮阴影响最少的玉米品种是先玉1219;不同品种玉米产量,仅玉米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迪卡A6565表现边行优势最强、产量最高,带状/净种比达到66.4%;大豆+玉米产量和产值表现最好的组合均为雁育豆8×迪卡A6565,其产值比净种迪卡A6565增值12.2%。  相似文献   

14.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著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著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旱地麦—玉—豆三熟带状种植模式是在麦—玉—苕三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用大豆代替红苕的一种栽培新模式。种植红苕的主要目的是作生猪饲料,近年来农村散户养猪逐渐减少,规模养殖逐年扩大,加之红苕不耐存储,比较效益差,而大豆的供需缺口日益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加剧,大豆供不应求,旱地麦-玉-豆带状种植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低光值区"麦/玉/豆"模式下进行了套作大豆带植模式、品种、播期、密度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双三〇"带植模式为基础,选用耐阴性强的迟熟大豆贡选1号,在6月8日至6月15日期间抢墒播种,并根据不同台位土壤肥力水平及墒情,一台土植90 000株/hm2,二台土植135000株/hm2,配套紧凑株型玉米,控制玉米/大豆幅宽为1.17 m/0.83 m或1 m/1 m时,套作大豆可获1 910 kg/hm2以上高产。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丘区的棕紫泥旱坡地上,研究了"麦/玉/苕"旱三熟增间大豆的经济效益和土壤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麦/玉/苕"间种大豆结合秸杆还田耕作,在大春粮食增产或不减产基础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土壤容重降低、养分提高,特别是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明显增加.认为改进种植模式与发展大豆生产相结合,是提高旱坡地综合效益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泗豆288系泗阳棉花原种场按照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育种目标选育成的适于江苏淮北地区麦(油)后种植的夏大豆新品种。1998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泗豆288。1选育经过1988年以产量较高、籽粒较大、抗倒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广安区位于四川东部,常年种植大豆面积5万亩左右,主要种植方式为田边地角、玉米行间等增间套种,亩产为65kg左右。2007年以来,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厅的帮助、指导下,广安区大力示范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加工增值。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是在有机集成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薯”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并具有较强的抗旱减灾效应,是四川省粮食生产抗旱夺丰收的新经验、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