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对泰州与连云港的小龙虾及养殖底泥和水体进行取样,利用AAS和ICP-AES检测了样品中Zn、Cu、Pb、Cr、Ni和Cd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龙虾肉可以放心食用,但虾头(含虾黄)与虾壳中重金属均严重超标;龙虾按不同周期检测出来的重金属数据相差不大,按雄雌来分也无明显变化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龙虾体内重金属与底泥高度相关(r0.8)。人工饲养小龙虾试验结果显示小龙虾体内重金属和水体内的浓度总体上具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贵州草海小龙虾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富集情况及与其生活环境间的关系,为小龙虾的安全健康养殖和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草海不同样地的水样、底泥和小龙虾样品,并对草海小龙虾进行不同浓度重金属Cu~(2+)和Cd~(2+)室内富集试验,运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小龙虾不同部位Cu、Cd、Pb、Zn、Hg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对小龙虾不同部位重金属富集情况与样地环境进行分析。【结果】5种重金属元素在小龙虾样品、底泥和水样中均有检出,检出率100%,5种重金属在小龙虾不同部位含量由大到小均呈现出内脏虾壳虾肉的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龙虾样品中的Cd、Pb、Zn含量与底泥中的相应元素具有显著正相关,与水样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室内不同浓度重金属Cu~(2+)和Cd~(2+)富集试验显示,随着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增高,小龙虾内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升高,虾壳、虾肉、螯肢变化不明显。【结论】小龙虾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小龙虾体内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巢湖白米虾体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黎黎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4):74-75,246
重金属污染是对人和生物都具有很强的毒性,特别是汞、镉、铅、铬等具有显著生物毒性。通过测定巢湖白米虾和底泥重金属含量分析,得出巢湖白米虾体内重金属含量和底泥金属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巢湖白米虾体内重金属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巢湖存在着污染现象。因此要引起重视,防治污染。  相似文献   

4.
污染水域克氏鳌虾体内重金属选择性富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生长于重金属重度污染环境下的克氏鳌虾体内及生长水域的水样、底泥等样品中Zn、Cu、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水样中Zn、Cd、Pb含量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2.73、33和11.6倍,Cu含量高于I类而低于II类水标准;底泥中Zn、Cu、Cd、Pb含量分别是江西省水体底泥重金属平均背景值的20.5、12.8、221和11.9倍;克氏鳌虾体内Zn、Cu含量平均值分别是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的19.5和2.1倍,而Cd、Pb在所有样虾体内中均未检出。克氏鳌虾对重金属可能存在选择性富集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修正的欧洲共同体标准物质局(BCR)连续提取法研究河南省淮河流域底泥中重金属铜(Cu)、锌(Zn)、铅(Pb)、铬(Cr)、镍(Ni)、镉(Cd)污染状况及特征,并利用N.L.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Igeo)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河南省淮河流域中各重金属浓度均表现为表土底泥,其中表土Cr含量与底泥Cr含量差异不显著,Pb、Zn占重金属总量比例较高,Cr、Cd占重金属总量比例较小;河南省淮河流域中养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土底泥,其中表土全磷含量与底泥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2)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河南省淮河流域底泥中有机碳含量与大部分重金属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了Cr浓度与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r、Ni浓度与养分含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有机碳是影响这些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但有机碳的这种特性并非适用于所有重金属。(3)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Cu、Cr主要以酸溶可交换态形式存在,Pb、Cd只要以水溶态形式存在,Zn则主要是以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2种不稳定形态存在,Ni较均匀地分布于5种形态中;表土和底泥中6种重金属生物活性系数大小依次为CuNiCrZnPbCd,表土和底泥Cu、Ni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不稳定性和可利用性。(4)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重金属Cu、Zn、Cr、Ni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均小于1,多数属于安全级别,Pb、Cd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均大于1,属于轻度污染水平;表土和底泥污染系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PbCdCrCuZnNi。(5)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中重金属危害指数(Ei)基本表现为CdPbCuCrNiZn,其中表土和底泥毒害性最强的是Cd、Pb,多数处于严重危害范围(160Ei≤320),表土和底泥其他重金属的危害指数值则较小(Ei≤40),均处于低风险水平;各重金属污染水平基本表现为表土底泥。(6)累积指数(Igeo)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淮河流域表土和底泥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为CdPbZnCuNi、Cr,表土和底泥Cd、Pb元素达到了3级及以上的污染程度,其他元素则是轻污染、中污染或者无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6.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含量,系统分析小龙虾养殖水体营养状况及养分排放强度、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小龙虾养殖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其中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含量分别为2.21、0.50、59.0 mg/L;小龙虾养殖废水排放量平均为4 377.3 m~3/hm~2,其TN、TP和COD的排放强度分别为9.7、2.2、258.3 kg/hm~2。小龙虾养殖水体中Hg和Cr含量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级标准,而Cu、Zn、As和Cd的含量达到了Ⅰ级标准,可见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受水体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7.
对珠江口某典型水产品体内的重金属Cu、Zn、Pb、Cd和Cr含量检测表明,其体内尤其是头部的Cu明显超标。为了调查其原因,采集了其生长环境中的15个水样、16份底泥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分析水产品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水样中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水产品中超标的Cu与过高的Zn来自于其生长的水体环境,而根本原因是来自养殖过程投放的含铜消毒液与含锌饲料。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典型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元素的重要载体,其含量高低能够反应水系环境质量状况.本文研究了太湖流域典型湖泊沉积物表层(0~20 cm)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有效量,并利用潜在污染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根据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生态危害临界值(TEL)和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湖泊进水口底泥中重金属的复合污染较严重,其它区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底泥中污染重金属主要为Cu、Cd、Ni、Zn.根据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计算的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性指数(RI)表明,进水口区域为中等污染风险,而湖泊的围网养殖区处于轻度污染风险.底泥中Cd、As、Cu、Ni之间相关性明显,Pb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湖泊底泥中大多数重金属的污染来源相同,主要是工业污染及沿岸排污;而Pb可能易于沉积和被吸附,导致其在湖泊进水口迅速沉降,因此其空间分布与其他重金属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塘底泥污染物的积累与释放特性及对水塘水质的可能影响,采用底泥全量化学分析、间隙水水质分析、水可溶性组分分析和水柱培养试验等综合方法研究了4个具不同土地利用特点的小型水塘底泥中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释放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塘底泥中氮、磷和重金属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底泥中全P和全N含量:水产养殖区>上业生活混杂区>生活区>农业区;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工业生活混杂区>水产养殖区>生活区>农业区.底泥上层全磷、全氮、重金属全量一般高丁下层,表明近年来底泥中污染物的积累呈增加趋势.但底泥中对水质起关键作用的水溶性氮、磷和重金属浓度并不一定随底泥深度增加而下降,间隙水中NH4-N的浓度一般随深度而增加,大部分底泥间隙水中磷和重金属浓度峰值出现在底泥中下层.水柱培养试验也表明,清淤(移去底泥上层)不一定能有效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重金属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扬州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方法]采集了扬州市3个区套养克氏原螯虾稻田的水质、底泥和克氏原螯虾样本,并对其进行了重金属砷、镉和汞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检测显示,所有监测稻田的水质和底泥的重金属砷、镉和汞的检测值都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环境要求,环境无明显重金属污染;克氏原螯虾的重金属砷、镉和汞的检测值未超过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未超过我国水产品规定的最大残留标准,且平均检测值都相对较低,对人的健康风险较小。[结论]研究可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健康发展及质量保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养殖池塘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概况评估其生态风险,2018年采集上海市范围内17个鱼虾蟹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检测样品中重金属(Cu、Zn、Pb、Cd、Cr、Hg、As)含量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探究其分布和来源特点,利用3种不同评价方法评估其重金属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池塘表层沉积物中Zn、Cr、Cu、Pb、As、Cd和Hg年均含量分别为(58.36±23.41) mg/kg、(41.96±11.92) mg/kg、(20.61±7.76) mg/kg、(10.87±5.83) mg/kg、(7.81±2.12) mg/kg、(0.13±0.05) mg/kg和(0.055±0.03) mg/kg,Cu、Zn、Pb、Cr、As的年均含量在不同养殖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虾塘和蟹塘沉积物中Cd和Hg年均含量均显著高于鱼塘。池塘沉积物中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Igeo)由高至低分别为Cd、As、Cu、Zn、Cr、Hg、Pb,属清洁等级的样品占比均高于95%。鱼、虾、蟹塘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平均值分别为56.94、76.51和69.65,均属低风险等级。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的平均可能效应浓度商(MPEC-Q)均低于0.5,即重金属整体上不会产生生物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大庆城市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重金属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大庆城市湿地北二十里泡为例,研究生活污水污染泡沼重金属分布及转移规律,为进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和治理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该湿地中水、沉积物及芦苇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测定,并采用方差分析、线性和非线性模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①水样、底泥、植物根部、茎叶中重金属分布趋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②不同部位水样、底泥、植物根部、茎叶中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明显有差异.不同重金属与底泥的键合能力不同,铅和镉的键合能力最强,最容易在底泥中沉积.芦苇对汞和铅的转移能力最强,而对铜和锌的富集能力最强.③重金属在转移链中具有明显的转移规律,铜、锌、铅等具有较好的转移模型,多呈多项式和反比例函数关系模型.该研究主要基于统计学的原理,提出了生活污染泡沼水—底泥—根系—茎叶之间的转移模型,模型均通过小概率检验,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达里诺尔湖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赤峰市达里诺尔湖为研究对象,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及柱芯中Cu、Zn、Pb、Cd 4种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基于形态及上覆水、过滤水和孔隙水中重金属的浓度,探讨了重金属在水-沉积物界面间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了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的水体环境污染是以Cu、Pb和Zn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Pb有从上覆水向沉积物迁移的显著趋势,Cu有从孔隙水向上覆水迁移的微弱趋势;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态主导形态因其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性而存在差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和Cd生物有效态的主导形态分别为有机硫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别占总生物有效态的61.64%、60.72%、71.50%和53.59%;水平方向上,总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表现出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小的趋势;沉积柱芯中4种金属有效态之和波动变化,但在40 cm以下均随深度的增大呈现增加趋势.沉积物中4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RI)为41.18~155.64,空间分布上表现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达里诺尔湖尚处于轻微生态危害,但南部湖区重金属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特制的底泥取样器从杭州西溪湿地钻取通长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重金属Cu、Pb、Zn进行测试,并分析重金属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及上覆水中的含量及相关性,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底泥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湿地0.6 m深度内的底泥为轻度-中度污染,埋深大于0.6 m的底泥没有被污染或者污染程度较轻;重金属在表层底泥孔隙水中的含量显著大于其在上覆水中的含量,由于浓度梯度,底泥孔隙水中的重金属会释放到上覆水中,因此如只实施换水处理难以根除水体污染问题,疏浚受污染的底泥是更有效的治理措施.根据测试结果,0.6 m深度可作为湿地底泥疏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安庆沿江湖泊及长江安庆段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的生态风险,采集了安庆沿江湖泊及长江安庆段沉积物样品共58个,分析了Cu、Zn、Pb和Cd共4种重金属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市区湖泊群内各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周边生态湖泊和长江安庆段;与区域对应的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比较,市区湖泊群中各类重金属普遍高于背景值,而其他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则与背景值相近,表明市区工业生产及生活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有较大影响。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表明安庆市区湖泊群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d污染达到了中度污染程度。总的看来,所有安庆沿江湖泊及长江安庆段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依次为CdPbZnCu。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市区湖泊群和菜子湖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状态,其他水体均处于低生态风险状态,各水体潜在生态危害顺序依次为市区湖泊群、菜子湖、长江安庆段、嬉子湖、石门湖、白荡湖;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生态风险以Cd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感潮河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迁移规律。[方法]利用ICP-AES法,测定了感潮河道生物膜(自然和人工培养)及其附近河道底泥(表层沉积物)和水体中的重金属(Mn、Zn、Cu、Pb、Ni、Cd)含量,研究了感潮河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并进一步探究重金属在生物膜和河道底泥中的迁移规律。[结果]在感潮河道环境下,重金属在生物膜中和底泥中的含量水平基本相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吸附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膜特性、重金属种类和存在形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河道水文条件及地质形态、生物膜的成膜时间等;重金属通过水体在生物膜和底泥间迁移,最终达到动态平衡,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利用生物膜法修复感潮河道重金属污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沘江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沿程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沘江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沿程迁移变化特征与动力因素,于2010年1月在金顶铅锌矿区上、下游共采集了25个水样和底泥样,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水体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枯水期矿区下游水质均为地表水Ⅲ类,但其受重金属的污染仍较严重,治理难度很大,少量重金属污染物已扩散进入澜沧江干流。究其原因,发现金顶矿区是沘江水体重金属的根本污染源。通过分析水体中Zn、Pb和As浓度沿河程的变化态势,发现随与矿区距离的增加,其下游水体重金属含量趋于降低,降速趋于减缓;但因在水体-底泥间迁移转化特性方面的差异,水体中Zn、Pb和As浓度的沿程减少过程不尽相同。在此过程中,河道上的拦河坝对Zn和Pb的迁移转化过程干扰大,对As则不显。此外,流域内潜在的其他污染源引起了局部河段水体中Pb、尤其是As浓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