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78-14880,14903
运用利益主体理论对江苏句容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将句容的主要利益主体关系归纳为当地农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地农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地农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具体分析3种关系,探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途径,并提出休闲农业开发中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涉及诸多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协调至关重要.基于利益主体理论对江苏省句容市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做了较为细致的个案研究,探讨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215-217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三权分置"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进入流转市场。土地流转过程复杂,包含政府、村委会、土地流出方、土地流入方等利益主体。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利益流失现象严重。通过分析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从政府职能、产权制度、监督机制、社会保障四个层面揭示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进而提出明晰产权、优化市场、强化监督、完善社保等对策建议,使得土地流转健康化,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当前休闲农业现状和农民收入现状进行陈述,分析农户参与休闲农业的形式,主要有间接主体和直接主体两种模式。通过农民收入增收的实现、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的具体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体现出选择间接主体模式进行休闲农业开发的优势,建议作为长期战略选择应用到休闲农业开发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休闲农业发展中利益相关者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冲突,并提出解决方法,①当地政府要统筹规划,协调利益关系;②经营企业应提高责任意识,回馈社会;③当地村民需接受再教育,提升生活技能.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4,(1):7-8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的通知》(农办企[2013]1号),农业部开展了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要求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中休闲农业的定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榕妍 《农学学报》2014,4(1):111-115
从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性入手,认为它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的新型产业,具有可持续性、科技性、文化性和产业融合性的特征。介绍了发展休闲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实现农民市民化、就地城镇化、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城乡统筹发展5个方面存在的意义。然后从资金保障、发展动力、劳动力资源和物质保障4个方面阐述休闲农业是如何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形成,具体介绍了休闲农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旅游小城镇、旅游新农村社区和旅游卫星城镇。最后阐明休闲农业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城镇化的不同特色、合理规划和利益共享3个要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江西省《关于促进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地和有关部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全省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格局,休闲农业在江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一、休闲农业行业发展成效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休闲农业已经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成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先后制定多项优惠举措在农村土地大面积规模化集约化成块连片流转,有力的推进了当地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进程,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不容忽视,在推促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经营主体非农化、工商资本侵害农民利益及缺乏自主开发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使广大农民在流转土地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农民赖以致富的农业主体经营也不断  相似文献   

10.
浅论休闲观光农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方面有很好的条件,本文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涵义、兴起与发展模式、开发类型、功能和管理系统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1、休闲观光农业概述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指的是将农业作为基础,农民作为运营的主体,主打是利用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手段,对传统的农业产品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旅游服务紧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阐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立足沈阳市休闲农业发展实际,深入剖析当前沈阳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最终从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创新丰富休闲农业产品、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农户分享利益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沈阳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实施农业生产法人制、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注重原生态保护。总结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强调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农民的参与和创新,以及将环境发展定位为绿色和持续。长野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休闲农业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创新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32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行为进行调研,对他们创新创业的行为和诉求进行分析,并对其成效进行评估,以期未来提升休闲农业整个行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结果表明,目前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产业技术以及创意设计3个领域上,目前休闲农业的政策依赖性较强,特别是对土地、资金及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迫切。整体上目前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休闲体验活动的增多和产业链的延长,有效促进了产业的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休闲农业就是把以前的生产过程改变为采摘、观光、体验,增加了休闲、娱乐等精神产品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的根基在农村,主要资源是农业,发展主体是农民,消费者是城里人。它是将农业的资源和生产赋予休闲、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一个产业,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功能、优化了农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农业  相似文献   

15.
目前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很小,而且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和单位也有较大的差距。通过2005年对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县级农技推广站的推广人员和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对于实现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民和政府等不同主体的利益,如何能有效的协调实施主体的利益,消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人为障碍,最终构建一个有效、灵活、客观、公正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关系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作效果。调查方法采用的是随机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结论,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居家生活、乡村民俗文化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开发整体水平,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的优势产业。本文从4个方面说明长宁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意见。希望为长宁县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蜀南竹海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当前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主体"缺位"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海南中部市县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从海南中部市县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资源优势,开发地形地貌休闲观光、黎苗风情休闲观光、村镇休闲观光、休闲度假、农业种植园等休闲农业项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对于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成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损害农民利益、主体经营失败、土地规模化陷阱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化解需要放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需要协调好新型主体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新型主体与失地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防止损害农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需要提升新型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化解新型主体农业经营失败风险;需要国家严格监管制止打击以新型主体的名义套取国家补贴、圈占土地的异化行为,防止补贴陷阱和规模化陷阱。  相似文献   

20.
休闲农业是利用广大农业资源供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农业,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在对区位资源、物产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等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对策,包括对资源进行独创性开发利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绿色发展、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资源开发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