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东北、内蒙古林区物候点烧技术应用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物候点烧技术是我国当前开设防火隔离带、国境防火带,降低林内可燃物载量、预防重大森林火灾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但近年由于计划烧除时跑火造成森林火灾,使人们对物候点烧技术产生争议。本文是在对东北、内蒙古林区开展物候点烧技术相关事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四省(区)开展物候点烧取得的显著成效,阐述点烧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跑火的主要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并对今后如何加强物候点烧技术的安全性、科学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被动扑救森林火灾”向“以预防为主”的森林火灾预防机制转变过程中,通过对寅街镇20年来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起火原因、地域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指出93%属人为野外用火引起,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为非生产性用火中故意纵火、外区烧入、上坟等造成的,野外火源是导致寅街镇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提出落实责任,加强宣传,完善巡查力度,实施计划烧除,抓好森林火灾保险,严格火源管理等寅街镇森林火灾预防对策及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的_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主要针对计划烧除中易引起失控跑火,造成森林资源破坏问题,在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范围内选取林缘、林农林牧接壤区、重点资源保护区,设置12块样地,进行了便携式森林消防阻隔带实用技术研究.研究通过标准地取样进行可燃物载量回归分析、人工和消防阻隔带开设隔离带对比、大气质量监测等,得出以下结论:(1)林缘地可燃物载量与灌木、草本相关性明显,活可燃物是影响林缘地可燃物载量的主要因素.利用回归模型可以科学确定森林消防阻隔带的可燃物载量使用上限.(2)采用森林消防阻隔带开设隔离带,比人工开设效率提高66.75%,且能够提高安全性.(3)森林消防带应用于计划烧除技术,对环境的负效应不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计划烧除,又称"计划火烧",是森林防火工作中一项科学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手段。计划烧除以低成本、可控制的手段对森林可燃物、森林病虫害进行积极干预,从而达到预防森林火灾发生,改善林分生长条件的目的。从森林土壤、森林植被、森林生物、森林碳贮量、森林地表径流五个方面阐述了计划烧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提出计划烧除在改善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为计划烧除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计划烧除的作用与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划烧除是管理森林可燃物、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防治病虫害、促进山林复壮更新的重要措施。文章回顾了计划烧除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阐述了计划烧除的应用及研究,总结出实施计划烧除的主要技术及操作程序,论述了国内目前计划烧除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计划烧除是有效预防森林火灾,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林业资源更新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确保计划烧除的安全性,相关工作的开展要科学地分步骤进行。对辽宁省主要林区中计划烧除的做法及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行分析,指出计划烧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德化县近年来林缘农事用火引发的森林火灾案例,分析林缘农事用火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结合德化县实施的林缘农田可燃物计划烧除试点,探索烧除技术措施,为福建省林缘农田可燃物计划烧除提供科学决策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航空计划烧除森林可燃物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计划烧除、点烧迎面火的效率,而且可增强预防控制森林火灾的能力.目前,航空计划烧除森林可燃物是利用飞机及安装在飞机上的点烧设备来完成的,点烧设备由投掷器和点火球两部分组成,而点火球内化学药剂的配比是确定点烧设备是否合理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计划烧除是指在既能将火限制在预定区域内,又可使该火产生资源管理所需要的火强度和蔓延速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对自然或人工改变状态下的野生地可燃物进行控制性用火。烧除的目的在于科学地用火,以最小损失和合理费用实现最大收益。计划烧除可分为低强度计划烧除和高强度计划烧除。本文中低强度计划烧除,是指在不损害优势林木的树冠、树干或不造成其他重大火灾损失的情况下,烧除树冠下地面积累的可燃物、林缘的沟塘草甸、道路两侧的杂草以及一些荒地、茬地和牧场等,达到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防止病虫害发生以及其他生产性等目的。内蒙古地区低强度计划烧除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典型农事用火引发森林火灾的案例,总结出农事用火导致森林火灾的原因.结合近年来在屏南实施的计划烧除试验,确定安全的烧除时段和方法.为有序推进农田林缘可燃物计划烧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