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gCl2短时处理对蚕豆叶片光合作用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炜  史亚琪  黄峰  袁琳 《作物学报》2008,34(1):157-162
以不同浓度HgCl2溶液涂抹蚕豆(Vicia faba L.)叶片30 min后, 测定进入叶片组织的汞含量、叶片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随着外施HgCl2溶液浓度的增大, 进入叶片组织的汞含量增加。当HgCl2溶液浓度高于10 mg L-1时, 处理显著抑制蚕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 且随着浓度增加, 抑制程度也加强。同时, HgCl2溶液处理能够显著降低PSⅡ光量子产量(DF/ Fm’)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 增加叶片的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猝灭(NPQ)。 结果表明, 低浓度HgCl2短时间处理导致蚕豆叶片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HgCl2抑制了光合电子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氮素形态下烤烟成熟期叶片组织结构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成熟期烟叶的组织结构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的烤烟,其叶厚、上表皮、叶肉组织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降低,每个处理在不同的成熟期降幅各不相同。在适熟阶段,NH4+-N 50%+NO3--N50%处理下的叶片厚薄适中,有利于烘烤和烟叶品质的提高。在不同的成熟期,3个不同氮素形态处理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叶绿素的含量都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降幅从定长到初熟和从适熟到过熟的过程中值较大。这一结果为烟叶生产实现优质适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甜菜碱浸种对棉苗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目前生产上主推的抗虫棉品种99B和鲁棉研28, 用400 mg mL-1甜菜碱浸种, 及用含或不含0.4% NaCl的Hoagland营养液盆栽培养, 以研究其对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论在盐胁迫还是非盐胁迫条件下, 甜菜碱浸种对棉花幼苗生理特性均有显著影响, 可促进棉花苗期叶片叶绿素合成, 降低叶绿素的a/b值, 增加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Fv/Fo、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值, 从而提高棉花苗期叶片的光合能力; 并提高棉花苗期叶片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及叶片脯氨酸含量, 降低棉花苗期子叶相对电导率, 提高棉花苗期渗透调节能力, 缓解盐胁迫伤害; 同时还增强棉苗子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促进棉苗氮素代谢。两种品种对甜菜碱的反应趋势一致, 但99B比鲁棉研28更敏感一些。  相似文献   

4.
硫肥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土壤有效硫含量15.8 mg.kg-1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硫肥处理对冬小麦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豫麦66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kg.hm-2纯硫基施或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蒸腾速率(Tr),同时提高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尤其显著地提高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n),延缓了灌浆后期Pn的下降。施硫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以60 kg.hm-2纯硫分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效果最好。两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对不同硫肥处理的反应表现出差异,施硫对豫麦66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豫麦49。纯硫120 kg.hm-2处理的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低于其他硫肥处理。据此,作者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合理施用硫肥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标准偏高糖型甜研7号与标准偏丰产型甜研8号2个二倍体纯系品种及水培方法,研究了子叶期(11 d)甜菜对NO3和NH4+ 的吸收特性以及不同NO3/NH4+ 比对苗期(31 d)甜菜吸收特性的影响。发现了子叶期甜研7号较甜研8号对NH4有较大的Vmax,有利于NH4+的吸收。低NH4+浓度比促进甜菜对NO3的吸收。而且甜研7号受到的影响相对大于甜研8号。不同NO3/NH4+ 也影响甜菜对NH4+ 的吸收速率,2品种所受的影响并不相同。2品种遗传特性不同导致了甜研7号对NH4+ 的吸收较甜研8号敏感。高浓度NH4+ 的存在促进了甜研7号与甜研8号对NH4+ 的吸收。说明可以通过调节甜菜对NO3与NH4+ 的吸收与同化关系来调控甜菜的氮代谢,以提高甜菜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6.
将柽柳(Tamarix sp.)金属硫蛋白基因(MT1,GenBank登录号:AB298390)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取代花椰菜病毒35S启动子下游的gus基因,利用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MT1导入烟草(Nicotiana tobacum)基因组。对具有卡那霉素抗性,且经PCR-Southern检测和Northern杂交表现阳性的转基因株系进行抗Cd2+分析表明,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抗Cd2+能力,在含200 µmol L-1和400 µmol L-1 Cd2+的MS培养基上,转基因植株的株高和鲜重均明显优于非转基因株系;在生理性状上表现为转基因植株MDA含量及POD活性明显低于非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比非转基因株系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下钼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低温胁迫下施钼对冬小麦钼高效品系97003和钼低效品系97014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施钼显著提高2个品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限制值(Ls),显著降低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T、V、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光量子通量密度(PFD)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等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及其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Pn与Gs、C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7、0.8136,呈显著正相关(r0.05=0.8110),与Ls的相关系数为-0.8496,呈显著负相关(r0.05=0.8110),Pn的午间下降伴随着Gs、Ci的下降和Ls的升高,表明其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与保持系的Pn值相比,CHA型和K、T、V型不育系分别降低0.88、2.76、3.30和2.04 μmol CO2 m-2 s-1,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效应,尤以T型和K型最明显。在水分利用率上,K、T、V型不育系较保持系降低0.94~1.54 μmol CO2 mmol-1 H2O,负效应显著;CHA型不育系较保持系低0.36 μmol CO2 mmol-1 H2O,差异不显著,说明CHA对旗叶水分利用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Pn值因母本基因型的不同而异,冀5418及相应不育系的Pn值较太911289的高,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选择优势效应大的保持系回交,有利于降低不育胞质对小麦光合功能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生物有机液体混合肥对陕北农牧交错区青贮饲草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以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制试验,设置4种浓度的生物活性水(BMW)(B1、B2、B3和B4,分别为稀释600、400、200和100倍的BMW溶液)和3种浓度的Aidoora溶液(A1、A2和A3,分别为稀释1000、500和300倍的Aidoora溶液)的生物有机液体肥处理,测定比较了不同生物有机液体混合肥下甜高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单一液体肥和混合液体肥下,适宜浓度水平的BMW和Aidoora溶液均能显著提高甜高粱幼苗叶片的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并降低了其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且以有机液体混合肥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这说明施加生物有机液体肥后均能提高其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而降低了非辐射性热能量耗散。综上分析表明,B2A2相对于其他BMW和Aidoora混合液体肥有利于促进甜高粱幼苗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10.
官春云  刘春林  陈社员  彭琦  李栒  官梅 《作物学报》2006,32(11):1625-1629
本研究用8~10万伦琴60Coγ射线辐射双低油菜(B. napus)湘油15干种子,并对辐射后代进行高油酸连续选择,结果M2、M3、M4油酸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至M5油酸含量迅速提高,多数植株油酸含量在70%以上,最高油酸含量达93.5%。对高油酸突变体M604-855(种子油酸含量为91.  相似文献   

11.
壳寡糖对干旱胁迫下油菜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酶解法获得壳寡糖,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干旱胁迫下油菜光合参数。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 气孔限制值(Ls)显著提高。说明气孔限制是油菜在干旱胁迫下Pn降低的主要原因。用50 mg L-1壳寡糖溶液喷施油菜的幼苗叶片后发现干旱胁迫下油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显著提高; 气孔限制值(Ls)显著降低。说明壳寡糖有助于减轻气孔限制引起的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壳寡糖还能促进幼苗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不同环境下杂交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粳稻三系材料组配的5×5不完全双列杂交亲本及F2、F3种子为试材, 应用包括胚乳效应、细胞质效应、母体效应的三倍体种子性状遗传模型, 对不同年份、不同穗位两种环境设计下的直链淀粉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环境下, 直链淀粉含量的方差组成均以基因型方差为主。遗传主效应方差以胚乳加性方差为主。以穗位作为环境因子时, 能检测到显著的细胞质方差, 互作方差以直接显性×环境互作方差为主, 其次是细胞质×环境互作方差, 但对互作效应值的遗传预测表明, 绝大部分品种所有粒位均以细胞质×环境的互作效应值最大, 且细胞质×环境互作使不育系强、中势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弱势粒直链淀粉含量提高, 恢复系则相反, 强、中势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提高, 弱势粒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以年份作为环境因子时, 细胞质方差不显著, 互作方差以母体显性×环境互作方差为主。  相似文献   

13.
以不育系A3晋粱5号和相应保持系B3晋粱5号为材料,对A3不育系花药发育及雄配子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与A1、A2型CMS不同,A3 CMS孢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从四分体形成到幼龄花粉粒发育阶段都未观察到不同于B3晋粱5号的异常现象。A3晋粱5号花药经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在造孢细胞期、减数分裂前间期及减数分裂期,均未观察到异常现象,不育系花粉母细胞能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四分体正常游离,绒毡层发育正常。但在成熟的花药中,观察到所有的花粉粒皱缩、凹陷、变形。在开花前约1周内的花粉粒成熟期,不育系花粉粒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受阻,花粉粒壁上无淀粉粒沉积。A3 CMS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形成晚期的花粉粒成熟期。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A rapid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protocol, which can be completed in one working day, has been utilised to visualize chromosome preparations of barley, chickpea, white clover, millet, rye, sugarcane, wheat, Aegilops spp. and Leymus spp. Both total genomic DNA and cloned nuclear rDNA were used as a probe. This protocol has the advantage of brevity and flexibility over more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and has mad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a routine cytologic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5.
高粱A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MS)的细胞质来源于IS12662C, A2细胞质杂交种目前已用于生产。本文以A2/B2V4为材料,对A2 CMS小孢子败育过程作了细胞学观察,并对小孢子败育过程中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作了分析。研究发现,在A2雄性不育系A2V4的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不形成或提前解体;绒毡层细胞畸形化;绒毡层细胞虽发育正常,但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这些都导致小孢子退化。A2细胞质雄性不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从后期Ⅰ开始出现异常,同源或姊妹染色体向两极分离时滞后或不分裂;染色体多倍化;一个细胞内出现多核和多核仁现象,最终导致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转基因小麦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分别用转PSAG12-IPT基因西农1376小麦与普通西农1376小麦饲喂小白鼠,对两组小白鼠的亲代和子代的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分别解剖取其肝脏、肾脏、大肠、肺脏、大脑、睾丸等组织作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饲喂转基因小麦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转PSAG12-IPT基因小麦对小白鼠的健康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初步推断食用转PSAG12-IPT基因小麦对人类也可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花生Δ9-硬脂酰-ACP脱氢酶基因(SAD)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金玉  万勇善  刘风珍 《作物学报》2012,38(7):1167-1177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花生区组二倍体野生种A. duranensis和A. ipaensis Δ9-硬脂酰-ACP脱氢酶基因SAD (命名为gSAD-A和gSAD-B)及3个栽培品种的SAD,每个栽培品种有2个SAD (命名为gSAD-1和gSAD-2)。同时获得丰花2号SAD的两条全长cDNA (命名为FhrSAD-1和FhrSAD-2)。丰花2号的FhgSAD-1和FhgSAD-2均含有2个内含子,二者同源性97.5%,共有69个变异位点,其中62个是SNP位点、6个特异性酶切位点。FhrSAD-1和FhrSAD-2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98.6%,其中编码区序列同源性98.9%,共有12个变异位点,编码的Ah-SAD2氨基酸序列与Ah-SAD1相比在N端的17PSSSSSSSSSSFSL30丝氨酸聚集区少一个丝氨酸。gSAD-1和gSAD-A同源性为99.9%,存在4个SNP位点; gSAD-2和gSAD-B同源性为100%。推测gSAD-1和gSAD-2分别来自花生栽培品种的A、B2个染色体组。研究明确了花生不同染色体组SAD的序列特征,为进一步探讨SAD的表达及其在控制花生籽仁脂肪酸组分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豆和玉米生长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N2O排放。种大豆土壤的N2O排放总量是相同条件下裸土排放总量的5.9倍,在大豆出苗后89 d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平均速率显著低于裸土,此后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裸土,种豆土壤N2O排放总量的93%发生在只占全生育期24%的成熟衰老期。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13 d,而裸土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81 d,裸土的N2O排放总量是种玉米土壤N2O排放总量的13.5倍;种玉米土壤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前一半时期里,而裸土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后一半时期里。无论在大豆还是玉米生长期间,裸土的N2O排放速率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正指数相关,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和植物类型不仅影响土壤N2O排放的数量,也影响土壤N2O排放与温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columnar phenotype is a very valuable genetic resource for apple breeding because of its compact growth form determined by the dominant gene Co. Using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several DNA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s to screen the F1 progeny of Spur Fuji × Telamon (heterozygous for Co), 9 new DNA markers (6 RAPD, 1 AFLP and 2 SSRs) linked to the Co gene were identified. A total of 500 10-mer random primers, 56 pairs of selective AFLP primers and 8 SSR primer pairs were screened. One RAPD marker S1142682, and the AFLP marker, E-ACT/M-CTA346, were converted into SCAR markers designated SCAR682 and SCAR216, respectively. These markers will enable early selection in progenies where Co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Co gene was located between the SSR markers CH03d11 and COL on linkage group 10 of the apple genetic linkage map. Finally, a local genetic map of the region around the Co gene was constructed by linkage analysis of the nine new markers and three markers developed earlier.  相似文献   

20.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 平均10.5个; 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 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稻种, 栽培稻等位基因数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70.2%和88.2%, 其中, 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65.4%和53.0%, 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仅为地方品种的81.1%。AMOVA分析表明, 总变异的10.3%是由于种间SSR遗传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SSR位点种间的分化程度不同, 在0.7%~46.3%之间, 有43个位点种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以RM427分化最为明显, 达46.3%。聚类分析表明, 中国普通野生稻总体偏粳, 极少数广东、海南材料偏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