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柠檬茶腰果 原料 1.主料:腰果500g,柠檬1只,山楂片2片. 2.调料:茶粉10g,奶粉10g,黄油10g,糖粉10g. 制作 1.将柠檬皮、山楂片切末,黄油化开. 2.腰果入油中氽熟后,用绵纸吸干油后倒入黄油拌匀,洒入山楂末、柠檬末、茶粉、奶粉、糖粉即可.  相似文献   

2.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设计了油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4种复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冬闲相比,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水稻平均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4. 44%、6. 50%、4. 76%、6. 69%;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后土壤平均pH值比冬闲分别下降0. 07、0. 11、0. 25、0. 08个单位,平均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25. 0%、17. 6%、22. 5%、28. 6%,降幅明显;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紫云英还田处理>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4. 41%、1. 39%、1. 36%;有机质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马铃薯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3. 0%、1. 2%;速效钾含量增加的只有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为7. 4%。表明紫云英—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是较好的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S.B技术对大豆增产效应及最适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技术是集种子处理、施肥、掐尖于一体综合生产技术,为分析各项处理的增产作用,选择大豆品种吉育47,对S.B技术增产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B种子处理、S.B施肥、掐尖都有增产作用,S.B施肥增产达极显著水平,S.B种子处理、掐尖增产均达显著水平.大豆最高产量为S.B种子处理、S.B施肥和第二片复叶掐尖处理组合;S.B技术最佳密度为15万株·hm-2.由于掐尖后大豆植株多数形成双茎株,平均茎粗变细,抗倒能力变差,所以掐尖处理应慎用.  相似文献   

4.
花蟹啤酒煲 原料 1.主料:活花蟹2只,啤酒300g,白玉豆腐、青豆适量. 2.调料:茶汁500g,精盐3g,鸡粉1g. 制作 1.将花蟹宰杀洗净,切块放入茶汁中浸泡2h,将豆腐切块. 2.锅内放入啤酒、花蟹、豆腐、青豆及调味料,放入特制的器皿中,点火上席.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6省市27地县采集的300多份大麻腊叶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对新疆、甘肃、内蒙、河北、北京、山东和云南等地的栽培、野生和逸生大麻进行了调查研究和采集,并考察其习性、生态等,统一条件下栽培、杂交,对大麻在我国的实际分布、生态习性等得到一定的认识大麻无论栽培、野生或逸生,均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雌雄异株,罕同株.植株高矮、茎分枝多少、节间长短、叶的着生方式、叶的形状、叶的大小、花序紧密程度、果实形状和大小以及苞片形状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异,但植物形态基本相似,通常栽培大麻植株高大,果实较大,野生植株矮小,果实也较小.野生或逸生大麻成片生长或雌雄相伴散生,雄株散粉后即枯死,雌株至霜期冻死.得出初步结论大麻属只有一个种(cannabis sativa L.),其下分为两个变型,即C.sativa f. sativa 是栽培型,C.sativa f. indica Clam.C.Y.Cheng et Y.H.Yang.stat.nov.是野生型.  相似文献   

6.
肉桂与丁香上的叶斑类真菌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1986~1989年在肉桂、锡兰肉桂、清化肉桂、小叶丁香和大叶丁香上发现的12种叶斑类真菌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病情及分布。12种病原菌中,肉桂圆褐斑病菌(Ascochyta cin-namomi P.K.Chi et S.Q.Chen)、肉桂斑枯病菌(Septoria cinnamomi S.M.Lin etP.K.Chi)、肉桂褐斑病菌(Sphaeropsis cinnamomi P.K.Chi et S.Q.Chen)、丁香叶桔病菌(Guignardia eugeniae s.M.Lin et P.K.Chi)和丁香灰斑病菌(Leptosphaeriaeugeniae S.M.Lin et P.K.Chi)是新种。  相似文献   

7.
过氧化物酶是一种能利用过氧化氢来氧化诸如酚类物质,细胞色素 C,亚硝酸、抗坏血酸、吲哚、胺类及某些无机离子等的多功能酶。(Felder,M、R、1976)。由于过氧化物酶具有氧化植物激素、吲哚—3酶—乙酸的功能,有人认为它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作用(Galston,A、W、1967,GalstonA.W 与 P.J.Davies,1969),过氧化物氧的这种能力,在离体试验中得到证实,并在活体中也证实过氧化物酶有着类似的功能(Galston,A.W.1967;Galstonn 等1953Geldaore,P.L.1951;Hare,R.C.1964;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与茶     
林则徐足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高举反对外国侵略义旗的伟大民族英雄.福建福州人.他27岁中进士后,先后在北京、河南、江苏、湖北、两广、新疆、陕甘、云贵等地做官.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在中年和晚年,曾回福州住过几年时间.他爱国、爱乡、爱民,深受故乡人民的景仰.……  相似文献   

9.
技术要求l白砂糖按技术要求的规定分为精制、优级、一级和二级共四个级别。2感官要求2.1晶粒均匀,粒度在下列某一范围内应不少于80%。2.1.1粗粒:0.800一2.5压扭112 .1 .2大粒:0.630一1.印恤112.1.3中粒:0.450一l.25mm2.1.4小粒;0.280一0.8仪腼叨2.1.5细粒:0.125‘0.45侃朋2 .2晶粒或其水溶液味甜、无异味2 .3干燥松散、洁白、有光泽,无明显黑点。3理化要求表1白砂糖的各项理化指标--.-~..-.~..---一.-.~.--.-~.~.-.-~.~-..一.一一--.~.. 指标 丫不「刁一一~-----------~~~~~一~~...,叫~,精制优级99 .8卯.7一级99 .60 .100 .100.价二级99 .50…  相似文献   

10.
从太平洋地区和南美洲采集到的香蕉叶斑病菌.Mycosphaerella musicola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均有分布,洪都拉斯还发生M.fijiensis、var.difformis.在斐济、汤加群岛、纽西兰的萨摩群岛、科克群岛、Niue、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台湾也发现到这种叶斑病.M.fijiensis仅发生在夏威夷和菲律宾.在太平洋地区,从马来西亚附近的坡哥、爪哇和吉隆坡采集的材料也观察到M.musicola.单子囊孢子分离培养证明:Mycosphaerella fijiensis和M.fijiensis vardifformis形成一种单独难以辨别的培养型,而M.fijiensis形成一种明显可辨的培养型.在单子囊孢子分离中,培养的变异性M.fijiensis型比M.musicola型大得多.M.fijiensis在Mycophyl琼脂中产生两种主要培养型:一种是带有圆齿状边缘暗灰色的或灰褐色的菌落(DGB),另一种是淡灰色的和粉红色的菌落(PGP).刚分离培养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为DGB培养型.培养时间长了,变得不稳定而转变成PGP培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甜菜属Vugares组中B.patula Ait.、B.cicla L.Tyrkey、B.cicla L.China、B.vulgaris L.三个物种间三个组合杂交后代的分离情况。三个组合间F_2、F_3具有相似的分离情况,说明B.Patula及B.cicla正反交中核构成是一致的,染色体基本上是同源的。一年生生长习性及野生种根型表现为显性,F_2服从孟德尔分离,但有的表现偏离。三个组合F_2、F_3的花粉育性、株型等表现具有广泛的方离,从中可分离出极少量高糖、高抗病等各种有益材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茶叶的百花丛中 , 福建茶叶一枝独秀 . 福建晋朝就有茶 , 唐朝已产贡茶 . 福建的茶 树品种、良种普及率、茶叶品类、特种茶、天福茶博院等位列五个 " 世界之冠 " . 福建茶叶 总产、总值、品种、品类、良种分布、茶博院等名居六个 " 全国第一 " . 茶叶出口占全国第 二、茶园采摘面积为全国第三 . 福建名茶层出不穷 , 茶叶人才遍布全省 , 茶叶文化源远流长 , 福建茶叶可谓誉满古今中外 .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福建茶叶不断发展 . 这一切都意 味着福建是一个茶叶大省 .  相似文献   

13.
在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通过对采自海南省儋州、文昌、澄迈、五指山、白沙、三亚、东方、临高、定安、琼中、陵水等11个市、县的中、老龄橡胶树林段及其防护林的病、死树及树桩上的灵芝属真菌标本180余份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灵芝属真菌17种,分别为白边树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层叠灵芝(G.lobatum)、长管灵芝(G.annulare)、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灵芝(G.lucidum)、南方树舌灵芝(G.australe)、热带灵芝(G.tropicum)、唐氏灵芝(G.donkii)、橡胶灵芝(G.pseudoferreum)、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m)、树舌灵芝(G.applanatum)、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褐灵芝(G.brownii)、薄盖灵芝(G.capense)、马蹄状灵芝(G.ungulatum)、吊罗山灵芝(G.diaoluoshanense)和无柄灵芝(G.resinaceum)。其中橡胶灵芝和菲律宾灵芝为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重要病原菌,热带灵芝(G.tropicum)、薄盖灵芝(G.capense)为引起台湾相思、木麻黄、桉树等防护林树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4,36(6):59-60
1 中国红茶扬全球本文所说的“闽红”是指产于福建的小种红茶(烟小种)和闽红工夫红茶(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红茶,亦称全发酵茶.始于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先有星村小种红茶,继而产生各种工夫红茶.清·刘靖《片刻余闲集》:“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制成.品质特点为红汤红叶.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主产于福建、安徽、云南、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和台湾.是我国的主要出口茶类.19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占重要地位,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对动物体内铁及胆固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薄云红  刘亮 《中国茶叶》1995,17(4):16-17
许多学者认为、冠心病人体内铁过剩,铁所引发的自由基致使心脏细胞损伤,若能及时排除铁,即可保护心脏.茶多酚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可与铁配位,以配合物的形式排出体外,从而保护心脏.本试验以白鼠和兔子为模型,探讨茶多酚对体内铁水平的影响,同时,观察茶多酚对胆固醇的作用,以期为治疗冠心病和研究其发病机理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大、小白鼠,北京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大白鼠体重约180g.小白鼠约25g.兔,北京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体重约2.5kg.茶多酚(粗品),自制.二、方法1.茶多酚(粗品)的提取在0、45、60、80、90、100℃  相似文献   

16.
富裕县绍文乡胜利村科技示范户王宪全,1990年种植13亩甜菜,平均亩产6.038t.1991年种植11亩甜菜,平均亩产5.96t.先后被县、省轻工厅授予“甜菜大王”称号.总结其高产经验是:1.育苗移栽.采用人工点播扣棚纸筒育苗,品种为甜研305.种子用35%的甲基硫环磷及50%的福美双拌种处理.防治苗期病虫害.按育苗技术要求培育壮苗,育苗期为38~41天.移栽时确保不伤根、不断筒、且坐足水.2.科学施肥.农肥、化肥相结合,改一次施肥为分期施肥.结合起垄亩施优质羊粪2500kg、二铵25kg、尿素10kg做基肥;亩施富裕产甜菜专用肥40kg为种肥;追施15kg尿素,叶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4种兰科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福建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分别为箭药叉柱兰(Cheirostylis monteiroi S. Y. Hu)、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 D. Tang, X. Y. Zhuang & Z. J. Liu)、裂距虾脊兰(Calanthe trifida T. Tang et F. T. Wang)、深圳香荚兰(Vanilla shenzhenica Z. J. Liu et S. C. Chen)。凭证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18.
调查南方11个省市29个县土壤S.sclerotiorum菌核寄生真菌,分离到Trichoderma virid、T.harzianum、T.hamatum、T.polysporum、Gliocladium catenulatum、Coaiothyrium minitans、Fusarium spp.和Penicillium sp.等种类,以Trichoderma virid为优势种,占分离菌的40%。筛选出的T.virid 7个菌株,每克土壤接种100个孢子,能使90%以上菌核腐烂;在10—30℃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菌核腐烂愈快。  相似文献   

19.
小豆高产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豆(又名红小豆、赤豆),起源于中国.世界上大约有20多个国家种植小豆.但以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小豆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可以加工多种食品.如小豆粥、小豆羹、小豆馅、各种糕点、豆饴等.小豆还是重要的药材;小豆的茎叶和加工后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养分,是饲喂牛、羊和家禽的优质饲料.小豆的根系长有根瘤,固氮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20.
一、栽培 收获策略及施氮量对中非茶叶产量的影响。Ⅰ、收获量及其分布 Effects of harvesting policy anh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on the pro-duction of tea Central Africa.I.Yieldand crop distribution;——J.B.Clougd-ley,W.J.Grice,R.T.Ellis,Expe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