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毒株来源:1983年8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二良种场附近的马铃薯地里,从植株中部叶片采到显褐色枯斑略皱症状的Po—12毒株。经病汁液接种于昆诺阿藜和苋色藜上,表现褐色枯斑。毒源经单斑分离纯化后进行鉴定。寄主反应:该病毒经汁液接种可侵染昆诺阿藜、苋色藜、墙生藜、土荆芥,矮牵牛、番杏、龙葵、曼陀罗、黄花烟、  相似文献   

2.
 繁殖于昆诺阿藜(Chenopodium quinoa)、千日红(Gompherena globosa)及番杏(Tetragonia.expansa)上的病毒分离物,经PEG6000沉淀结合差速离心浓缩后,用Sepharose 4B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保持侵染活性的病毒纯化物;而且表明,用昆诺阿藜繁殖病毒,效果最优。紫外扫描测定,纯化病毒的最高吸收波长为258nm,最低吸收波长为244nm,A260/A280为1.515。分析超速离心测定,病毒粒体为单一沉降组分,S20.w约73S。SDS-PAGE结果表明,病毒衣壳蛋白亚基由一条分子量为27.88×103±2.99×103daltons的多肽组成。根据紫外吸收估计,病毒粒体中核酸含量约12-15%;RNaseA酶解及变性处理病毒核酸后琼脂糖变性电泳结果说明,病毒基因组为一条ssRNA。根据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化特性,初步确认为一种新的病毒分离物,并定名为中国水仙条纹病毒(Chinese Narcissus Strip Virus,ChNSV),其密码程式为R/1:*/12-15:S/S:S/*。  相似文献   

3.
新疆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甜菜丛根病株上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可侵染甜菜、菠菜、苋色藜、昆诺阿藜和番杏,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抗血清有反应,稀释终点为10~(-3)—10~(-4),致死温度60—65℃10分钟,体外保毒期约5—6天。粒体有4个主要的长度:80、110、260和400nm左右,宽约18nm。据此,认为该病毒与国外报道的BNYVV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孟保中  沈淑琳 《植物检疫》1991,5(3):170-171
为了研究葡萄病毒的检验技术,进行了匈引“葡萄保加利亚潜隐病毒”毒株的寄主范围、提纯和 dsRNA 的研究。人工接种28种或品种的植物,可以局部侵染14种或品种的植物,其中番杏是新报道的寄主。病毒繁殖在昆诺阿藜上,用磷酸缓冲液抽提,PEG 6000沉淀,超离心得粗提纯液为免疫抗原,提纯得率为45mg/1000g病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昆诺阿藜病叶中有2条 dsRNA 的带谱。  相似文献   

5.
1987年3月大连动植物检疫所送我所病毒室检验的唐菖蒲 Saxany 品种上,选取症状表现为斑驳的1病株,进行了鉴定,现简报如下。1.寄主范围及鉴别寄主反应:该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汁液接种侵染6科10多种植物。在菜豆“Pinto”、家雀蛋、“Moroe”,豇豆“黑种三尺”、“黑眼”上,接种叶表现局部坏死环斑,系统生长点坏死;大豆“猴子毛”、“晋豆84”接种叶表现局部坏死斑,系统顶枯,昆诺阿藜、苋色藜、千日红、矮牵牛、克利夫兰烟接种叶表现为局部坏死斑;普通烟接  相似文献   

6.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Ⅰ。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山东济南和泰安两市郊区大面积受害的莴苣(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L.)上分离到一株病毒。莴苣上症状为系统花叶,畸型和褐色斑点。人工接种,在昆诺阿藜和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症状,千日红上呈不规则斑块,不侵染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豇豆、菜豆和黄瓜。传毒试验证明经汁液和蚜虫传播,种子带毒。病毒稀释限点5×10-1~5×10-2;失活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22~23℃)24小时,经有机溶剂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50毫微米;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试管沉淀法初步测定与马铃薯Y病毒血清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8.
昆明地区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鉴定、提纯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昆明地区栽培的香石竹上发现了香石竹斑驳病毒,人工接种可局部侵染苋色藜、墙生藜、千日红及番杏,可系统侵染昆诺阿藜和美国石竹,分别造成褪绿斑、斑驳或坏死斑。经二轮PEG(分子量6000)沉淀,病毒提纯量约220mg/kg鲜组织。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直径为28nm,等轴对称。提纯物紫外扫描呈典型病毒核蛋白吸收峰,A260/A280值为1.56。提纯病毒经4次免疫家兔,所得抗血清经试管沉淀测定效价为1∶4096,琼脂糖双扩散效价为1∶1024。  相似文献   

9.
1988年5月,在深圳平湖花场采集到叶片皱缩、褪绿条纹的病叶。1989年3月,从厦门采集到自荷兰引进的唐菖蒲球茎的褪绿条纹病株。以上两毒株接种昆诺阿藜待显症后,经单斑分离纯化作为毒源。鉴定结果如下。(1)鉴别寄主反应:汁液摩擦接种在菜豆品种“家雀蛋”,接种单叶下垂,系统淡黄色斑,叶脉坏死。  相似文献   

10.
A-蛋白和羊抗兔血清应用于免疫电镜,检测马铃薯X病毒(PVX)粗汁液,灵敏度比诱捕修饰法高;而且加羊抗兔血清后,病毒粒体比诱捕修饰法明显加粗,在电镜放大2500倍时,就能清晰地观察到。用诱捕双修饰法检测PVX,证实在寄主植物的叶、茎和根中均存在,以叶内含量最高。接种在普通烟上第三天,接种叶就能检测到PVX,接种15天后,寄主体内病毒能达到较高浓度,而且高浓度一直可保持2个月以上;PVX在不同寄主中的含量不同,以普通烟中病毒浓度最高,心叶烟、番茄和黄花烟中次之;昆诺阿藜、千日红和大椒中含毒量极抵。用诱捕双修饰法检测马铃薯薯块休眠芽中的病毒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从表现生长抑制和花叶病状的花生叶分离到一种花生花叶病毒(PMV),可通过汁液和桃蚜(Myzus Persicae)传播,它的寄主范围包括豆科和非豆科植物,和花生斑驳病毒不同。病毒的体外存活力4-5天,致死温度40°-50℃,稀释终点10-3-14-4;用氯仿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颗粒长约725毫微米,沉降系数173S。在感病的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叶细胞质中可见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表明PMV是马铃薯Y病毒组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2.
从新疆哈密瓜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病的哈密瓜上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TNV),其寄主范围较广,在藜科、苋科、豆科和茄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反应,并在葫芦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斑和系统花叶症状。病毒的热灭活点为90~95℃,稀释限点10-5~10-6,体外保毒期在10天以上。病毒颗粒呈六角形,直径约25毫微米。提纯病毒的紫外吸收,最高260毫微米,最低为245毫微米;沉降常数为94s。从病毒提取的核酸的紫外吸收,最高为260毫微米,最低234毫微米;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核酸分子量为1.4×106;病毒蛋白的分子量为2.75×104。经血清学试验,该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的A型和D型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而与黄瓜坏死病毒的抗血清无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13.
引起辣椒花叶、枯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相似文献   

14.
 以水稻簇矮病株或带毒昆虫的榨出液,注射于Nephotettix cincticeps体内,依其日后对稻苗的侵染力,测得水稻簇矮病毒(RBSV)的致死温度为60~70℃,稀释限点为10-4~10-5(病叶榨出液)或10-3~10-4(带毒虫榨出液),体外存活期为4~5天(在4℃下)或2~3天(在22℃下)。  相似文献   

15.
 从河北省赤豆实生苗上获得一个分离物,它系种传的,引起赤豆产生疱状花叶,易经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iva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钝化温度为55-60℃(十分钟)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为1-2天。寄主范围狭窄,系统侵染大豆(Glycine max)、绿豆(Phaselous aureus)、豇豆(Vigna sinensis cv.花豇豆)、棉豆(Phaseolus lunatus)、赤豆(P.angularis)等豆科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ensa)。病毒粒体线条形,略弯曲,755×13nm.A260/A280比值为1.224。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SDS-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它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ICMV)血清学关系十分密切。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赤豆花叶病毒河北省分离物为BICMV。河北省赤豆种子携带该病毒百分率为3-5%,它是田间主要毒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7.
侵染唐菖蒲的烟草环斑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3月,从荷兰引进的唐菖蒲球茎,在Saxany品种上,选取症状为斑驳的病株,经鉴定是烟草环斑病毒侵害的结果。通过病毒寄主范围的测定、它可侵染豆科、茄科、藜科、葫芦科、番杏科中的17种植物。摩擦接种在菜豆"Pinto"、"家雀旦";豇豆"黑种三尺","黑眼",按种叶出现局部坏死斑,系统生长点坏死。大豆"猴子毛","晋豆84"局部坏死斑,顶枯。在苋色藜及昆诺阿藜上,接种叶局部坏死斑,无系统症状。普通烟White Buriey,接种叶局部退绿环斑,系统退绿环斑和橡叶。
番杏、二青黄瓜接种叶局部退绿斑,系统花叶。
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5℃,稀释终点10-4,体外存活期6-7天(室温)。病毒粒体为等轴对称,直径约28nm。琼脂双扩散其沉淀线与标准的TRSV沉淀线完全相接,说明其抗原性相同。病毒外壳蛋白由一种蛋白亚基构成,分子量约58000道尔顿。  相似文献   

18.
京郊大蒜病毒病的研究及其鳞茎中病毒的脱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郊大蒜病毒病发生普遍,主要症状为条纹花叶、矮化和叶片扭曲畸形。病体细胞中含大量线状病毒粒体和风轮状内含物。线状病毒粒体长度范围为250-1875nm,以长度550-800nm粒体居多。其中长700-800nm的粒体被鉴定为大蒜花叶病毒(GMV),回接脱毒大蒜叶片产生条纹花叶症状。血清学鉴定表明GMV与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近缘关系。长度500-600nm的粒体可能为大蒜潜隐病毒(GLV),回接脱毒大蒜不产生花叶症状。下述两种病毒为京郊大蒜的主要病毒。此外,个别标样含烟草花叶病毒,但不是大蒜的主要病毒。对800nm以下线状病毒粒体归属尚待研究。
应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和根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脱去上述主要病毒,获得脱毒大蒜。  相似文献   

19.
芝麻坏死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相似文献   

20.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