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探讨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浙江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即全生育期不施用氮肥(N0)、全生育期施用纯氮80 kg hm–2 (N1)、160 kg hm–2 (N2)以及240 kg hm–2 (N3)。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0~160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此范围产量则不再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降低,且氮收获指数与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产谷利用率)也显著降低。(2)施氮量对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0~240 kg 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期、齐穗期以及成熟期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显著增加,但收获指数则显著降低;在0~160kg hm–2范围内,灌浆中、后期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剑叶中Z+ZR含量以...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施氮量与留叶数双因素裂区试验,以施氮量(90、120、150 kg/hm2)为主区,留叶数(18、20、22片)为副区,研究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叶片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增大而提高,随留叶数增加而降低;胞间CO2浓度随施氮量与留叶数增加而降低;蒸腾速率随施氮量与留叶数增加表现先增后降趋势;叶面饱和蒸气压、气孔导度随施氮量与留叶数变化规律不明显。2个因素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在提高烟株生长前期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上,以A2B2处理(N 120 kg/hm2、20片叶)和A3B2处理(N 150 kg/hm2、20片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 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肥收获指数、单株蒴数及千粒重逐渐降低,而植株秸秆氮和总氮量逐渐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18.75万株/hm2处理最高。100kg/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2年中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9.70%和16.91%。同一密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密度处理以18.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年较11.2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5.30%和16.69%。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100kg/hm2、密度18.7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氮肥吸收利用率为5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为4.27kg/kg以上,是白芝麻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拔节期氮肥运筹对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滴灌技术条件下,以‘新冬4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拔节期氮肥运筹处理[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对3种不同滴灌量[W1(1500 m3/hm2)、W2(3000 m3/hm2)、W3(3450 m3/hm2)]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滴灌量下各氮肥处理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叶片SPAD值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均在灌浆期;LAI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在孕穗期达最大。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滴灌量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增加,而胞间CO2浓度(Ci)则降低。滴灌量较低时(W1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能有效提高滴灌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系数;水分充足时(W2、W3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反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各项产量指标及氮肥利用效率得出,在滴灌量3000 m3/hm2条件下,拔节期施氮量180 kg/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较高,氮肥利用率最大,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新品种商麦156为材料,通过设置N1(0kg/hm2)、N2(120kg/hm2)、N3(225kg/hm2)、N4(330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商麦156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0kg/hm2-225kg/hm2)内施加氮肥有利于商麦156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前期营养器官中积累的光合产物向穗转运和分配。商麦156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3(225kg/hm2)处理最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终产量表现为N3>N2>N4>N1,其中N3与N2差异不显著,与N4、N1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商麦156的最适施氮量为225kg/hm2。  相似文献   

6.
摸清过量施氮下不同青稞品种(系)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和调控机制,为西藏河谷农区青稞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N1(施氮量70 kg/hm2,常规施氮处理)、N2(施氮量172.5 kg/hm2)、N3(施氮量275 kg/hm2)、N4(施氮量345 kg/hm2)4个施氮处理,CK(施氮量0 kg/hm2)为不施氮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水平下,青稞品种‘藏青3000’和青稞品系‘6927’的株高、分蘖和成穗、叶绿素、粒重和籽粒灌浆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等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对青稞的基本苗没有影响,青稞分蘖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处理下‘6927’的最高茎蘖数高于‘藏青3000’;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稞成穗数呈现减少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所有生育期的株高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或增加不明显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SPAD值呈先增加后不再显著增加或降低的趋势,‘藏青3000’各施氮处理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高于‘6927’;施氮可明显提高青稞各生育期...  相似文献   

7.
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施氮量150kg/hm2的处理表现最佳;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的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和施氮量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最高产量施氮量是:N161.9kg/hm2,最高产量为8351.9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为:N144.7kg/hm2,最佳产量8324.1kg/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于2020-2021年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N0: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处理下Y两优900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Y两优900在N2处理下2年产量分别为8.77和8.82t/hm2,高于N0和N1处理,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穗数和穗粒数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实率在N2处理下高于其他2个处理,千粒重有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N2处理的总干物质积累量低于N3处理,但其收获指数高于N3处理。随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N2处理的氮肥籽粒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高于N3处理。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中产区)下,180kg/hm2施氮量有利于在保证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高产的同时,实现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华北地区夏玉米低碳生产的氮肥管理措施,以典型夏玉米田为对象,设置了不施氮(N0)、施氮100 kg/hm2(N1)、施氮150 kg/hm2 (N2)、施氮200 kg/hm2 (N3)4个处理,通过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农事投入间接碳排放和作物固碳综合评估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土壤CO2、N2O排放随施氮量升高而升高,CH4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升高而下降,N1、N2和N3处理土壤温室气体总排放的碳当量分别较N0提高14.91%、24.19%、29.67%;氮肥投入贡献了较高的间接排放,达到135.27~270.55 kg/hm2;施氮促进了作物固碳,N0、N1、N2、N3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分别为1965.56、3125.68、4345.55、4663.64 kg/hm2。综合系统碳流来看,各处理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效应分别为258.33、1034.99、2032.82、2192.16 kg/hm2,碳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15、0.50、0.88、0.89。200 kg/hm2施氮量下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碳耗换取较高的固碳率,表现出较高的净碳效应,可推荐为氮素适宜投入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对‘宁冬11号’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粒重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灌浆持续期有明显影响,尤其N4处理(360 kg/hm2)灌浆持续期明显增加,但同时造成小麦晚熟;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显著,以N3 (27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对灌浆速率和粒重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灌浆速率、粒重和产量影响较大:低密度处理(450×104粒/hm2),粒重最大,灌浆速率也较高,但产量较低;中密度处理(600×104粒/hm2)灌浆速度快,产量最高。综合来看,在宁夏引黄灌区,当播种密度为600×104粒/hm2、施氮量270 kg/hm2时对冬小麦灌浆最为有利,并且产量最高,可达到12178.36 kg/hm2。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大豆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振宁  李晶  段兴武  王英 《作物杂志》2012,28(5):135-139
对于一直靠经验施肥的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鹤山农场来说,精确量化氮磷钾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可科学指导当地施肥,为作物模型参数本地化提供依据。设计了氮(N)、磷(P)、钾(K)肥3要素5水平共25个处理的正交试验,经2010~2011年小区试验,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N肥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导因子,大豆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施N14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2883kg/hm2。(2)N肥和K肥是影响结荚数的主导因子,结荚数随着施N量和施K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结荚数最多的施N量和施K量分别为180kg/hm2和60kg/hm2。(3)N肥和P肥是株高的主导影响因子,株高随着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但随施P量逐渐增加。施N和施P分别为100kg/hm2和120kg/hm2时达到最高。(4)百粒重随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抚仙湖流域植烟区烤烟适宜施氮量,减少烟田径流氮磷流失,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N)水平(N0:0 kg/hm2、N60:60 kg/hm2、N75:75 kg/hm2、N90:90 kg/hm2、N105:105 kg/hm2)对植烟区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烤烟(Nicotiana tabacum)氮素吸收利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地表径流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及其流失量逐渐升高;(2)与常规施氮处理(N105)相比,N60、N75、N90处理径流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降低18.6%、14.7%、9.15%和12.3%、7.66%、5.25%,TN和TP流失总量分别降低19.2%、18.1%、9.81%和14.4%、10.1%、6.78%;(3)烟株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利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处理N75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27.00%;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P<0.05);(4)烤烟产量随施氮量提高而增加,施氮处理较N0处理增产3.02%~13.90%,上等烟、上中等烟比例、产值和均价,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施氮量75 kg/hm2的效果最佳。综合考虑烤烟经济性状及环境效益,N75处理既可提高烤烟经济性状,又能有效降低植烟区氮磷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增苗节氮技术高产群体的适宜群体指标,在大田裂区试验下比较了3个氮肥水平[N1:105 kg/hm2(节氮)、N2:135 kg/hm2(节氮)、N3:165 kg/hm2(常氮)]和3个抛秧密度[M1:27万穴/hm2(常苗)、M2:31.5万穴/hm2(增苗)、M3:36万穴/hm2(增苗)]对‘湘早籼45号’抛秧群体质量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氮肥用量能比当前习惯施氮量减少18.2%,但进一步降低施氮量(减少36.4%)存在减产风险;氮肥、密度对作物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叶面积衰减率、叶面积比率、表观转运率、光合势、粒叶比等群体指标均有一定影响,产量最高组合(N2M3)各项指标值位于中间范围内;N2M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也处于适中水平。综上所述:“增苗节氮”下早稻抛秧高产群体各项群体指标应该在适中范围内,实行合理搭配,以构建适宜群体来实现高产,而不是为了追求高产而盲目地增加氮肥用量,从而减少过度施用氮肥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饲用燕麦在晋北地区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差异,以4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饲用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4个参试品种的干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在施氮量180kg/hm2时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可知,晋北地区蒙燕1号、甜燕麦、KONA和坝燕7号4个燕麦品种生产时,田间施氮量可控制在180kg/hm2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提供依据。以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国审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常优4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施氮量和栽插密度2个因素,施氮量分别为纯氮330、180、0 kg/hm2,密度分别为45万、30万、18万穴/hm2,对‘常优4号’的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常优4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但是当达到临界值(纯氮180 kg/hm2)时,继续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明显下降。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常优4号’的经济效益,但是密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常优4号’的最佳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组合为A2B3,即当施氮量为纯氮180 kg/hm2、密度为18万穴/hm2时,籽粒产量9919.2 kg/hm2,经济效益12542.2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19.87 kg/kg。  相似文献   

16.
在田间研究了5 种施氮量N0 (0 kg/hm2)、N1 (90 kg/hm2)、N2 (180 kg/hm2)、N3 (270 kg/hm2)、N4(360 kg/hm2)处理对‘新冬18 号'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增加施氮量,增加孕穗期旗叶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春季总光合势。孕穗期施氮肥延缓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孕穗后均以N3、N4的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春季总光合势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也以N3、N4较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施氮量使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增加及其功能期的延长是‘新冬18号’增产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施氮量在180~270 kg/hm2范围内,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6.9 kg/kg,可满足‘新冬18号’产量为8004.85 kg/hm2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2O5 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 (K0)、150 kg hm–2 (K1)、225 kg hm–2 (K2)、300 kg hm–2 (K3)和375 kg hm–2 (K4),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 2年均在225 kg K2O hm–2时增幅最高, 2019年和2020年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64%和15.27%;施钾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强度,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花后氮、磷积累比例,但当施钾量>225 kg hm–2时增效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沼液施灌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氮磷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沼液施灌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对土壤中的氮、磷平衡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C0(不施追肥),CK(尿素作追肥,纯N198kg/hm2),N1(沼液作追肥,纯N198kg/hm2),N2(沼液作追肥,纯N396kg/hm2),N3(沼液作追肥,纯N594kg/hm2)。结果表明,N2和N3施肥量较纯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水稻分粟数9%和16%;在本试验沼液施灌量范围内,作物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2处理水稻产量大于化肥处理;施灌沼液的各处理均能增加土壤中氮和磷含量,且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施灌沼液处理中,N2处理的氮磷利用率最高。综合产量和氮磷利用率,N2为最佳沼液施灌量,但实际操作中要注意防范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对新选育大麦[2011(07)814]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研究4个施氮量(N1:150kg/hm2,N2:180kg/hm2,N3:210kg/hm2,N4:240kg/hm2)和4个播种量(S1:375万粒/hm2,S2:450万粒/hm2,S3:525万粒/hm2,S4:600万粒/hm2)对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旗叶面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播种量及二者的互作效应对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SPAD值、旗叶面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随施氮量和播种量的增加,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旗叶面积、SPAD值、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S3或N3S2处理组合下达到峰值;N2S3处理组合鲜叶产量、SPAD值、旗叶面积和蛋白质含量较N1S1处理组合分别提高了102.70%、16.09%、86.39%和33.31%,N2S3处理组合Fe(295mg/kg)、Mn(76.59mg/kg)、Cu(8.10mg/kg)、Zn(30.94mg/kg)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大麦[2011(07)814]获取鲜叶时,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建议一次性施氮量180~210kg/hm2以及播种量450万~525万粒/hm2,不仅能增加大麦鲜叶产量、SPAD值和旗叶面积,而且有利于提高鲜叶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钾肥分期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减氮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钾肥运筹方案,本试验选用高产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5766作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水平(240 kg hm–2, N1)、减氮20%(192 kg hm–2, N2)、减氮40%(144 kg hm–2, N3),两种钾肥运筹方案:钾肥全部底施(K1)和分期施钾(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 K2)。结果表明,相同钾肥运筹方案下, 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 N3处理的籽粒产量比N1处理显著降低,降幅达9.0%~11.6%。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分期施钾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与K1处理相比, K2处理显著抑制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常规施氮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1.7%和20.2%,在减氮2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6.9%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