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试验对甜叶菊穴盘苗移栽田和裸根苗移栽田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穴盘苗移栽田与裸根苗移栽田相比较,缓苗期缩短12 d,植株成活率提高17.5%,株高高10.2 cm,茎粗粗0.17 cm,一、二、三级分枝发生早、数量多,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刊曾在1985年第一、第五两期上登载“建议大量繁殖甜叶菊”“关于甜叶菊的通汛”等文章,其中对甜叶菊的移栽与管理、收割与加工、成药与成品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其中对如何解决信息、生产、销售的均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大田甜叶菊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及不定根诱导的影响,建立了甜叶菊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带腋芽茎段是甜叶菊组培快繁最适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1 mg/L,平均诱导率为88.1%;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KT 4.0 mg/L+NAA 0.05 mg/L+GA30.2 mg/L,单芽平均增殖个数为4.1;不定根最适诱导培养基为1/2 MS+NAA 0.2 mg/L,生根率为95%;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70%以上。本试验研究结果为甜叶菊组培苗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甜叶菊新品种江甜2号在不同移栽密度下生长发育情况及产量水平,以明确江甜2号最佳移栽密度,2015年进行了甜叶菊新品种江甜2号不同移栽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3月中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以7 000株/667 m2左右的移栽密度较为适宜,不仅地上部总量大,而且叶茎比高,最终干叶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甜叶菊新品种江甜1号在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及产量水平,以明确江甜1号最佳移栽密度,2012年我们对甜叶菊新品种江甜1号不同移栽密度进行比较试验。现将有关情况小结如下:1试验方案设计1.1试验处理设置处理A:株距20.0 cm,行距40.0 cm,亩留苗0.8  相似文献   

6.
虎杖组培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加速虎杖提取加工业的发展,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不同基质、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处理措施对虎杖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疏松且保水的圃地表土有利于虎杖组培苗的移栽,且生长状况良好,成活率达93 %,高生长量6.98cm,平均叶片增量4.86片;在温室大棚内间歇喷雾的移栽成活率要高于室外圃地,成活率达96.25 %,而苗木的生长,室外圃地要好于温室大棚;组培苗移栽后履盖薄膜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成活率达95 %,消毒与否对虎杖组培苗移栽成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虎杖组培苗的移栽在水分多,空气湿度大的地方可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多因子正交试验对甜叶菊丛生芽诱导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了植物生长物质(6-苄基腺嘌呤、奈乙酸)、蔗糖、水解酪蛋白(CH)对甜叶菊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对丛生芽诱导影响最大,其次是6-BA,NAA、CH影响较小。筛选出甜叶菊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 6-BA 1mg/L+ 琼脂6g/L + 蔗糖30g/L。继代培养采用MS + 6-BA 0.5mg/L+ NAA0.05mg/L + 琼脂6g/L + 蔗糖30g/L。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4MS + 0.1mg/L IBA +琼脂6g/L + 蔗糖30g/L +1g/L活性炭,生根率达100%。已获得驯化移栽成活的植株,移栽成活率为92.13﹪。  相似文献   

8.
甜叶菊叶片中的糖甙提取加工的菊糖,不仅甜度可达蔗糖的200~300倍,而且人们食用后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市场前景看好。二十一团经过连续2年的种植表明,种植该作物农民经济效益可观。本文从甜叶菊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甜叶菊种植情况进行总结,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生产上60%番茄是采用育苗移栽种植技术。但移栽时经常因为不能及时灌水或灌水不到位造成成活率不高,对晚番茄成活率影响尤其严重,早番茄也会因为灌移栽水和缓苗水而使地温明显降低,造成成熟期延后。而采用窝水点灌后培土保墒的生产技术,既可解决这一问题,又可节约生产成本。点灌移栽成活率高,尤其是晚熟品种移栽及高温期移栽;番茄缓苗快、生长快,缓苗期能缩短一半以上;减少用苗量;节约用水;土壤疏松,透气性好,上干下湿,植株根系生长快而深;田间空气湿度小,  相似文献   

10.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南抗9号为研究材料,探讨棉花无土苗移栽关键技术。结果表明,(1)1叶壮苗成活率最高,缓苗期最短。(2)打洞移栽无土苗成活率较高。(3)粘质土壤移栽苗成活率较低,缓苗期长;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移栽苗成活率,缩短缓苗期。  相似文献   

11.
《种子世界》2006,(10):51-52
丽南省农科院杨铁钢博士发明的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采用大棚进行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下田时也不再需要营养钵,使棉花移栽后迅速生根、快速成活,解决了过去营养钵育苗移栽成活率不高,且影响棉花的抗病害能力的问题。棉农获得靠营养液育出的棉苗后,2d内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棉花专家称,这项技术是继棉花生产中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项重大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2.
甘蔗组培裸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技术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甘蔗组培裸根苗在不同季节的大田移栽成活率,通过搭建小拱棚对‘新台糖22号’甘蔗脱毒组培裸根苗进行栽培。比较不同增殖苗处理方式和小拱棚顶部不同透气孔的设置、不同假植天数及不同季节对甘蔗组培裸根苗大田移栽成活生长的影响。研究缩短甘蔗组培苗育苗周期的同时又能提高甘蔗组培苗的大田移栽成活率及生长速度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增殖苗处理方式之间的成活生长差异不显著;移栽当天在小拱棚顶部设置直径1~2 cm的透气孔,裸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3.5%,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假植天数为20~40天,每年的2月至10月均适合运用小拱棚进行甘蔗组培裸根苗的大田移栽。从根本上达到了缩短育苗周期,减少中间生产环节,降低育苗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红掌通过组培快繁生产大量种苗已为市场所趋,而试管苗的生根和炼苗移栽是组培快繁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显示,红掌诱导试管苗生根过程的费用占试管苗总生产费用的35%~45%。培养成本高、移栽成活率低一直是红掌组织培养中的两大难题。因此,降低试管苗生根成本对提高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极其重要。此次试验的目的在于找出利于红掌生根的方法、添加物以及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提高组培苗的生根率、长势、移栽成活率及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组培苗生根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不同苗质与移栽条件对新丰生姜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新丰生姜组培苗按不同苗质与移栽条件组合成24种处理。移植结果表明,壮苗、炼苗、蘸生根粉和蛭石与草炭土1:1有利于新丰生姜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在各种组合中,壮苗的平均成活率比弱苗高8.33%,炼苗的平均成活率比不炼苗的高18.75%,蘸生根粉的平均成活率比不蘸生根粉的高6.25%,蛭石与草炭土1:1的比1:2和1:3的分别高6.25%和14.06%。炼苗提高移栽成活率的作用最大,壮苗和炼苗的组合结果最好,移栽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5.
甘薯种苗微营养钵假植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甘薯种苗微营养钵假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甘薯种苗移栽成活率低、商品货架期短以及营养钵轻质化和微型化等问题。该技术能应用于甘薯种苗商业化生产、抗旱栽培、机械化移栽、防灾减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椰子胚培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以海南高种椰子胚培试管苗为移栽试材,研究了不同胚培苗质量﹑栽培基质、移栽环境对椰子胚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子胚培苗移栽成活的关键在于胚培苗的质量,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胚培苗成活率高。正常苗﹑少根苗﹑污染苗的移栽成活率分别为86.7%﹑29.5%﹑36.4%。最理想的移栽基质为草炭:椰糠:河砂=2:1:1;在培养室环境下移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不同苗质及移栽条件对新丰生姜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将新丰生姜 (ZingiberofficinaleRosc .)组培苗按不同苗质与移栽条件组合成 2 4种处理。移植结果表明 ,壮苗、炼苗、蘸生根粉和蛭石与草炭土 1∶1有利于新丰生姜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在各种组合中 ,壮苗的平均成活率比弱苗高 8 33%,炼苗的平均成活率比不炼苗的高18 75 %,蘸生根粉的平均成活率比不蘸生根粉的高 6 2 5 %,蛭石与草炭土 1∶1的比 1∶2和 1∶3的分别高 6 2 5 %和 14 0 6 %。炼苗提高移栽成活率的作用最大 ,壮苗和炼苗的组合结果最好 ,移栽成活率可达 10 0 %。  相似文献   

18.
探究影响棉花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从而解决其直接移栽不易成活的技术难题,为棉花组培苗提供稳定高效的移栽途径。以棉花组培苗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环境、基质和根系状态的条件下探讨组培苗的成活率、根系和茎叶生长的研究。棉花组培苗在培养容器中诱导露白至生根,然后移栽到珍珠岩和蛭石以体积比1:1混合的基质中,使用1/2MS营养液,恢复时保持适当湿度,可以使苗更健壮,成活率从50%提高到100%,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活率高的棉花组培苗移栽方法。研究建立高效稳定的棉花组培苗驯化方法,成本低廉,避免嫁接,结铃率更高,可用于棉花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中。  相似文献   

19.
采用3种不同体积配比的基质进行移栽试验,比较6个马铃薯品种脱毒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结薯总数等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蛭石和草炭土按1∶1比例混合最适宜微型薯生长,成活率最高,结薯总数最多,其中克新13号的成活率和结薯总数分别达到97.67%和843粒。但由于该处理成本较高,生产上可以使用与其产量差异不显著的砂和草炭土按1∶1比例混合的基质来代替。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生姜进行茎尖培养,筛选出适合丛生芽快速繁殖的培养基配方(MS+6-BA2.0mg/L+NAA0.1mg/L);对生姜组培苗进行炼苗和移栽试验,结果炼苗提高移栽成活率的作用最大,壮苗加炼苗移栽成活率最高,可达100%;组培苗生产的一代姜,姜块小、姜体健康,适宜用作种姜;二代姜姜块大、产量高,商用价值与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