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采用战螟、灭幼脲、三令、16 000 IU/mg Bt、锌硫磷5种药剂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进行野外防治试验,利用黑光灯进行了野外诱集成虫试验,并对该害虫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三令和锌硫磷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的野外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战螟和灭幼脲,Bt的防治效果最差;同时,黑光灯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成虫具有很好的引诱效果,寄生性天敌也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 Meyrick进行室内海水浸泡试验,结果表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和蛹在海水中浸泡对其存活率具有一定的影响,浸泡9 h以上对其存活率的影响极显著,死亡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卵浸泡在海水中15 h内对其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树林主要害虫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形态和分布,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61~68个亚节组成,鞭节长3 500~4 200 μm,是表面感器类型最多的节.触角主要分布的感受器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感器、耳形感器和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4.
螟黄赤眼蜂能寄生在桐花树毛颚小卷蛾体内,因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市红树林区域,进行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示范区螟黄赤眼蜂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平均防治效果(校正的寄生率)达到了75.73%,螟黄赤眼蜂在防治区的寄生率和对照区的寄生率差异显著.3个示范区放蜂总量为2 800万头以上,防治总面积373 hm2,共计挽回经济损失3 275.97万元,产生生态价值14 021.16万元.  相似文献   

5.
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是红树林木榄+桐花树群落上的重要害虫,在广东省局部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对木榄造成严重危害。白缘蛀果斑螟1年完成4代,第1至第3代虫历时48~66d,越冬代历时180d;荔枝异形小卷蛾1年完成5代,第1至第4代虫历时39~44d,越冬代历时188d。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幼虫均危害木榄的花萼和胚轴,荔枝异形小卷蛾能够迁移到桐花树上危害桐花果实。在木榄+桐花树群落上,白缘蛀果斑螟成虫占54%,荔枝异形小卷蛾成虫占46%。林间世代重叠,以幼虫和蛹越冬。在4月下旬~5月中旬,受害花萼和受害胚轴数量有一个高峰期,而7月上旬-10月中旬,则有一个明显的低值期。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受害花萼和受害胚轴的数量变化规律成正相关,前者同样也出现一个高峰期和一个低值期。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与捕食性蜘蛛数量的比例为1:0.30,捕食性蜘蛛的捕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毛颚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颚小卷蛾幼虫是红树林的灾害性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a)。主要应用扩散系数(C)、平均拥挤度(m*)等6种指标研究该虫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毛颚小卷蛾幼虫呈现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大;钦州康熙岭滩涂外滩植株有虫株率较低(10%以下),中滩25%左右,内滩最高(100%),而北海丹兜和防城港北仑河附近的红树林滩涂,从外滩到内滩有虫株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幼虫在10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通过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法的m~*-m直线回归法和Taylor法的幂法则,对桐花树人工种植区内毛颚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颚小卷蛾幼虫1年中在林间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仅在7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呈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1.069 m+1.911,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关系。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1.339lgm+0.216,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型分布,且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大。Iwao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2.911/m+0.069)/D~2。  相似文献   

8.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成虫内生殖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解剖雌成虫,观察并描述了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成虫内生殖系统结构。结果表明:内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交配囊、受精囊组成。解剖溶液选择去离子水较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摸清了汉刺蛾Hampsonella dentata(Hampson)在邢台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年生活史和幼虫的田间空间分布概况。汉刺蛾在邢台地区1 a发生1代,主要寄主为板栗、核桃和柞树,幼虫是危害的唯一虫态。汉刺蛾幼虫始现7月末至8月上旬,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完全饥饿状态下能持续存活8 d,8月中旬为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成虫夜晚活动白天静伏,飞翔能力较弱。成虫夜间羽化,交尾出现在凌晨,持续13~16 h。产卵多在夜间,产卵期2~4 d,以3 d居多,成虫寿命为5~9 d。雄虫比雌虫寿命短1 d左右。卵多散产在叶背,发育历期6~8 d。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化蛹越冬。汉刺蛾雌雄性比为1∶12左右;虫口密度阴坡高于阳坡,坡底高于坡上。  相似文献   

10.
广东桐花树群落上的柑橘长卷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长卷蛾是红树林桐花树群落的重要害虫,在广东省局部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对桐花树造威严重危害、对秋茄造成危害。柑橘长卷蛾在桐花树1年完成6代,以中龄幼虫越冬,第1~5代虫历时38~58d,越冬代虫历时130~137d。在桐花树群落,幼虫危害嫩芽、叶片、花序和果实;在桐花树+秋茄群落,幼虫危害秋茄的嫩芽和嫩叶片。在桐花树群落,5月上旬-5月下旬和9月上旬~10月上旬,受害嫩芽数量与受害叶片数量有两个高峰期,柑橘长卷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受害嫩芽与受害叶片数量的变化规律成正相关,柑橘长卷蛾种群数量全年也对应有两个高峰期,但秋季害虫高峰期害虫的总数量只有春季暴发期害虫总数量的29%。柑橘长卷蛾数量与捕食性蜘蛛数量的比例为1:0.33,林间捕食性蜘蛛数量的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11.
粤港地区红树林害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广东省及香港特区红树林采集到害虫种类26种,其中15种为首次报道的危害红树林的害虫,广州小斑螟、柑橘长卷蛾、桐花毛颚小卷蛾、荔枝异形小卷蛾和白缘蛀果斑螟5种害虫对白骨壤、桐花树和木榄造成严重危害。此外,对主要害虫林间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北部湾生态屏障现存问题,提出对北部湾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建设,对生境退化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和防风固沙区等进行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对北部湾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保障建设,以期构建一个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北部湾生态系统,并确保其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挥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北部湾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杉木甲螨(Podoribatessp.)是危害杉木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浙江黄岩1年发生数代,卵、若螨、成螨3种虫态混合世代重叠,5月上旬~6月下旬及7月下旬~8月下旬有2次发生盛期,10月进入越冬,以成螨在杉木枝梢节叉处越冬,翌年5月初开始产卵。通过几种药剂试验,发现三唑锡1500倍液和1600倍液对甲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达100%和98%,综合效益,以水胺磷1500倍液更适合大面积林间防治。  相似文献   

14.
橄榄星室木虱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橄榄星室木虱在广东省潮阳市的苗圃1年发生8代,林间1年发生6代,若虫5龄,以成虫在冬梢芽缝及树皮缝隙等处越冬。该虫具有明显的趋嫩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试验结合野外观察的方法,研究新银合欢软蜡蚧(Coccus sp.)在昆明市区和东川区两地的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结果表明:新银合欢软蜡蚧在昆明市区1 a发生4代,在东川区1 a发生4~5代,世代重叠,没有明显越冬现象,越冬虫态以1龄、2龄若虫为主。雌成虫将卵产在腹膜下,卵直接在腹膜下孵化。若虫经2龄发育为成虫。1龄若虫具爬行能力,2龄若虫固定不动,雌成虫营孤雌生殖,寿命7~25 d。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5~2012年森林覆盖率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进行预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和检验.建立GM(1,1)模型经精度检验(C=S1/S2=0.1445; P=P{| εi()0-ε-(0)| 0.6745S2}=1 >0.95))判为好,预测“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可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花海是当代热门旅游的时代产物,其爆发式的发展给全国各地人民带来了开阔壮观的景象,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明,也美化了生态环境。但花海过于快速的发展,背后存在着若干问题,以广西国有钦廉林场北部湾花卉小镇的花海种植为例,总结了北部湾地区的花海建植及管理方法,对花海现存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今后的花海景观营造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廊坊地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mry)在廊坊地区是新传入检疫性林业害虫,通过对其在廊坊生物学特性调查,提出防治措施。美国白蛾在廊坊地区1a发生3代,存在世代交替现象,各代成虫产卵量、孵化规、幼虫和蛹历期不同,均以第2代产卵量大和历期短。防治上采取综合防治、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