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冷是病因,拖腰为症状.该病是因夜露风霜,久卧湿地,或带汗阴雨苦淋,或空肠过饮冷水、寒凉草料,致使风寒湿邪侵注肾经,凝于腰脊而引起胯靸腰拖,后腿难移的一种病症.  相似文献   

2.
桂甘龙牡汤系张氏仲景《伤寒论》桂枝汤化裁而来,也谓《金匮要略》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也,是原桂枝汤方去白芍、生姜、大枣,加入龙骨、牡蛎二药而成。《伤寒论》论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其心阳浮越症的病因病机,乃是过汗伤心阴,盖汗为心液,过汗不仅伤津耗液,亦耗心中之阳气,导致心阴受损,心阳浮越也。桂枝和营通阳;甘草养营补虚,又能宣通经脉;龙  相似文献   

3.
带脉穴(GB26),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为足少阳胆经和带脉之交会穴,本穴最早见于《灵枢·癫狂》:"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该穴有调经止带,温补下焦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1 穴名释义 带脉的"带",《说文》,"带,绅也.男子系带,女子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意指佩带,在此指带脉.脉,指经脉,《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穴在肚脐外侧,当带脉之所过,与衣带所系之处,带脉在人身匝腰1周,约束诸经,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本穴既可统束诸经脉,又可治带下病,故名.  相似文献   

4.
<正>《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症治疗汗症一般以虚而论治,但据笔者临证经验,不尽其然,或邪居少阳,或营卫不和,或肺卫不固,阴虚火旺,邪热郁蒸,或补而未宣,久病伤阴,劳役过度,营阴不能内守,故见盗汗;或亡阳时阳虚欲脱,阳脱则阴无所附,心液随阳外溢,故见大汗不止尽有之。临症应遵《黄帝内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益营卫,损其脾者益饮食",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相似文献   

5.
项脊恡多因劳动或奔走汗出,栓于檐下或巷道之中,或被阴雨浇淋,使湿气滞于腠理,血凝于项脊而成。《元亨疗马集》中说:“项恡难低首,脊腰硬若椽,饶伊能善治,百日始安痊。”说明此病缠绵难愈。1979年以来,笔者用"颈部除湿汤"治疗6例,均用药3一4剂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冬季后,天气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奶牛常因运动过急过快,浑身出汗后,不经休息,在没落汗的情况下喝冷水,或汗没落拴在风口处,从而引发牛的风湿症。牛久卧寒冷、潮湿的圈舍里,又受贼风侵害,容易引起牛肌肉或关节疼痛。尤其孕牛或产后母牛畜体虚弱,最容易发病。1临床症状牛常突然受风湿发病,初走路瘸,疼痛厉害,迈小步,跛行的症状常随运动逐步减轻,走上几步或几十步,疼痛减轻,瘸也减轻了,甚至完全消失。但休息后再走,又瘸又痛,具有反复性的突出特点。病牛大多数拱腰,两后肢强硬,不能走,起卧困难。后腰、四肢强硬,伸屈困难,局部肌肉有肿胀现象,触诊发  相似文献   

7.
血液是循环周流全身经脉的。凡离开经脉之血,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之内或脏腑之内者,叫血淤。由此两引起的病证谓之血淤证。《元亨疗马集,疮黄论》说:“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淤。”其病理特点是:(一) 血管狭窄、变形、曲张,血流缓慢,淤滞闭塞或出血肿胀疼痛。(2) 血液多浓厚粘稠,血细胞聚集,凝固力增加。(3) 组织变性如增生、粘连、萎缩等。  相似文献   

8.
耕牛产后缺乳是以产后乳汁缺少或乳汁全无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究其病因大多由于气血不足,生化无源,缺血亏乏,经脉失养而致乳少或无乳,亦或兼有肝气郁结、经脉凝滞阻碍乳汁运行,从而乳汁缺少甚至全无。笔者自2002年至2005年上半年,应用滋乳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4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进入深秋后天气冷凉,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大。奶牛常因运动过急过快,浑身出汗后,不经休息,在没落汗的情况下喝冷水,汗没落拴在风口处,路遇秋雨,感冒风寒,都能引发牛的风湿症。牛久卧寒冷、潮湿的圈舍里,又受贼风侵害,容易引起牛肌肉或关节疼痛而发病。尤其孕牛或产后母牛畜体虚弱,最容易发病。1临床症状牛常突然受风湿发病,刚开始走路瘸,疼痛厉害,迈小步,跛行的症状常随运动逐步减轻,走上几步或几十步,疼痛减轻,瘸的症状也轻了,甚至完全消失。但休息后再走,又瘸又痛,具有反复性的突出特点。病牛大多数拱腰,两后肢强硬,不能走,起卧困难。后腰、四肢强硬,伸屈困难,局部  相似文献   

10.
电针疗法是古代针炙术的发展 ,由针炙与电相结合给畜体一个温和的良性刺激 ,以调节机体机能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将电针治疗马的急性风湿症经验介绍如下 ,供参考。风湿症的发生。以大家畜 (牛、马 )多见 ,根据侵害部位不同 ,可分为腰风湿、前肢风湿、后肢风湿及全身性风湿等。病 因 一般认为是管理不善 ,饲养失调 ,致使畜体抵抗力降低 ,而受风寒的侵袭或重役后 ,汗未干而急于下水 ,或受雨淋 ,厩舍潮湿 ,导致牲畜气血淤滞 ,痹阻经络而发此病。症 状 当牲畜发生此病时 ,肌肉表现紧张、疼痛 ,有坚实感 ,呈游走性 ,反复发作 ,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1.
家畜的汗症分为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大热出汗,剧痛出汗,气脱出汗等,与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有关。中兽医古书中云:“盗汗,睡而汗出,醒而汗止”,即家畜夜间休息时出汗,白天时则少汗或无汗,在冬季,有时清晨可见畜体被毛上因夜间出汗而结的一层白霜。同时征风舌红,少津,粪便干,脉细数。  相似文献   

12.
汗病亦称汗症,这与家畜重役后所出之正汗不同,本病多发于夜间,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自汗、盗汗、阴汗等。古籍称:“汗为心之液,心阳虚者为自汗,心阴虚者为盗汗,肾亏则为阴汗,又因肾主五液,肾气虚则津液不固。”又说:“汗有冷热之分,寒气趁阳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热气趁阴气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总之,因病之汗不外阳虚与阴虚,但阴阳互根,互为因果。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应以阴阳兼顾,或稍偏于阴或稍偏于阳。如系心阳虚之自汗,治宜补气卫外,如系心阴虚之盗汗当凉心敛肺,滋阴、涵阳、热退汗自止。现将汗病论治体验简述如下:例:城郊乡永兴村…  相似文献   

13.
牛鼻汗能反应该牛的病证,如润湿度,粘稠性,鼻汗多寡及分布等的变化,在临床上有时还是揭示耕牛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讯号”,所以,在对于判定病势轻重,病程长短,病位深浅以及病邪转变和预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正常鼻汗及其形成正常牛的鼻汗系由鼻镜(鼻唇面)深层的小腺体——鼻唇腺分泌之后由开口于鼻唇面的腺管排出而形成的。呈水样或浆液性。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鼻汗呈露珠状聚集于鼻镜上,有光泽。所以,《元亨疗马集·牛经》里说;“如牛有生气,虽天时极冻,鼻亦有汗。”以手触之,无过热过凉之感,呈温凉状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房炎 ,中兽医学称炎奶肿、奶黄、乳痈 ,是奶牛常见病 ,同时也是危害乳品业生产较为严重的疾病。多年来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计 2 5例 ,均收到较好的效果。1 发病原因食精料过多 ,致使胃热壅盛 ,气血凝滞 ,乳房经气阻塞 ;幼畜突然死亡 ,管理粗暴 ,鞭打惊吓等强烈刺激 ,致使肝气郁结 ,气机不舒 ,气滞血凝 ,乳房经气阻塞 ;挤奶方法不当 ,尤其是挤奶前按摩、热敷或冷敷不到位 ,乳房经脉不畅 ,挤奶不彻底 ,乳汁蓄积、郁结而形成 ;机械性挤压 ,奔走路程过长、速度过快 ,或由其他疾病引起久卧挤压 ,致使气血凝滞、乳经脉不通 ;…  相似文献   

15.
腰风湿、腰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 ,虽然有效 ,但疗程较长 ,经济损失较大。笔者采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混合穴位注射 ,治疗腰风湿 16例 ,痊愈 15例 ,1例治疗 2次后中断 ,未追访。腰痛 6例均治愈 ,治愈率达95 %。小结如下 :病 因 :风湿为病 ,多因身热带汗或遭冷雨苦淋 ,乘热揭鞍 ,久卧寒湿之处 ,长期栓于寒湿之处 ,致使风寒湿邪侵入肌腠 ,肾经受寒 ,传于腰胯 ,因而发病。症 状 :多见腰背强拘板硬 ,凹腰反应迟钝 ,站立时腰背拱起 ,二后肢频频移动 ,牵行不动 ,后肢难移。行走蹲腰 ,胯腰拖 ,卧地和起立均感困难。治 疗…  相似文献   

16.
中西药结合治疗牛胎风胎风系指母畜在妊娠期间,营养不足,劳役过重,致使气血不足,体质虚弱,外感风邪;或劳役汗后,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由表及里,传入经络,郁滞不通,暴发本病,故又称妊娠中风。轻者四肢拘挛,行步艰难,精神倦怠,食欲减退;重者肢跛或腰...  相似文献   

17.
论汗法     
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误人者。有当汗而辨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是除饮解表的表里双解之剂。中医临床上以表实无汗,气喘咳嗽,或有干呕,或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为主要见症。本文就小青龙汤治疗黄牛外感证谈一点临床体会。(一)黄牛小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鼻镜无汗或汗不成珠,出气凉,两耳欠温,肌肉震颤,无汗,被毛逆立,鼻流清涕;口内滑润或有粘液,口色青白;或有咳嗽,或腹部(肷)胀满、或尿少。(二)方剂组成桂枝24g、白芍24g、甘草20g、麻黄24g、细辛12g、五味24g、干  相似文献   

19.
<正>腮黄病是肉牛夏季多发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叫腮腺炎,是由外伤或病毒引起的腮旁一侧或两侧发生脸肿胀疼痛的一种疾病,牛和马多发。该病的发生多因气候炎热、使役过度、热毒积于脾胃,内热上乘,蕴结于少阳、阳明之路,以致经脉失和、气血郁结而成黄肿。气候骤变、外感疫疠之气及外物损伤皆可诱发本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些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经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或浮肿便溏,腰均骨楚,倦怠乏力,甚或情志异常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为,妇女届近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胜偏衰现象,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本病治疗应以补肾气,调冲任为主;配合调情志,节嗜欲,适劳逸,慎起居等,介绍几则蜜膏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