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为了摸索在寒地发展稻田养鱼的可行性,松花江地区在7个县(市)12个乡(镇)16个村屯的500亩地进行了稻田养鱼试点。饲养期80天左右,共产鱼7409公斤,平均亩产鱼12.6公斤,亩净收入80.9元;共产稻244070公斤,亩产稻516公斤,每亩稻田增产39.4公斤,增产率为11.9%;水稻亩增产部分的收入55.58元,加上亩产鱼的净收入共136.36元。在500亩试验田中,宾县、木兰两县有8亩养鱼稻田亩产“千斤稻百斤鱼”。实践证明,北方寒地稻田养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我省共有耕地1.3亿亩,其中稻田面积近1300万亩。为了充分利用稻田资源,拓宽渔业生产领域,我省稻田养鱼从1984年开始起步,经过10年努力,面积已由1984年的57.5亩发展到1993年的115万亩;覆盖面由1984年的一个市(绥化市)扩大到1993年的61个县(市);鱼产量由1987年的62吨猛增到1993年的11963吨。1993稻田养鱼产量同增产水稻两项合计为养鱼稻农纯增收入1.15亿元,养鱼稻农户均增收近千元;稻田养鱼放养的品种由过去的鲤,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鱼是以稻为主,在有利于水稻增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这个特殊水体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增加鱼产品。在进行稻田养鱼上,过去一般都要求在田里开挖鱼沟,鱼溜、以解决养鱼与水稻生产上的浅水灌溉,施农药,干旱等矛盾,使稻鱼共生互利,获得较好的稻鱼产量。所进行的这些基本措施,人们往往认为麻烦,  相似文献   

4.
1.依据稻鱼结合方式,可将稻田养鱼方法分为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和稻鱼间作型稻田养鱼三种类型。(1)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即种稻养鱼在同一田块同时进行。这是比较普遍的养殖方法。根据水稻栽收手段又可将这一方法划分为单季稻田养鱼和双季稻田养鱼。单季稻田养鱼还可根据水稻成熟季节划分为早稻田稻田养鱼、中稻田稻田养鱼和晚稻田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根据鱼类是否连养可划分为双车独立种养稻田养鱼(即随着稻谷的两次裁收,鱼类也相应两次放捕)和双车速养稻田养鱼。(2)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即稻田种稻时不养…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鱼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立体开发实用生产项目,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稻田养鱼在我国南方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北方地区起步较晚,特别是在黑龙江地区,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加之气候上有一定差别,致使稻田养鱼发展缓慢。我县有稻田面积40万亩,如果推广稻田养鱼,按亩增产水稻50kg计算,全县可增产20000t。按亩产商品鱼15kg计算,全县可增产商品鱼6000t。这不仅增加水稻产量和商品鱼产量,而且还节省了鱼用饵料10000t,少施用120多t除草药,既节省了资金,又增产水稻,同时清除和减少了污染,维持了生态平衡。为证明稻田养鱼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我们于1998年在烨树乡福兴村的10亩稻田进行了对照试验:同一条件的地块,其中5亩投放鱼种,亩放鲤鱼种1.5kg(30尾),另5亩稻田未放鱼种。投放鱼种的地块采用常规稻田养鱼模式。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江苏淮阴市清浦区盐河乡王元村稻田养鱼试验取得好成绩:83亩稻田养鱼总产4742.8公斤,亩平57.15公斤,水稻亩产400多公斤,比1984年增一成,稻鱼亩平纯收入180元,是1984年水稻纯收入的2.77倍。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有可养鱼稻田478万亩,自1995年起,稻田养鱼技术已连续7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001年已推广稻田养鱼140.4万亩,平均单产22公斤/亩,稻田养鱼产量3.06万吨,产值达3.1亿元。 2000年,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加快民族特困山区的脱贫步伐,云南省开始实施稻鱼扶贫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稻鱼工程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2000年在全省九个地州市推广稻鱼扶贫工程示范项目10748亩,达到了参与农户人均增收278元的良好效果。2001年,全省稻鱼扶贫工程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草鱼之我见赵连胜,张金兰(松花江地区水产局)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  相似文献   

11.
赵连胜  张金兰 《水产科技》1995,(5):18-19,17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2.
我市河东乡有水田面积3.6万亩,是我市主要水稻产区。以往发展稻田养鱼所需鱼种全部依靠外购。如果能自行解决稻田养鱼所需鱼种的话,稻田养鱼会有更好地发展。为此,我们选择了河东乡光明村1组柳景云的8亩承包田,利用“垄稻沟鱼”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山区畦栽稻田养鱼是根据稻鱼共生、相互促进的原理,充分利用畦栽稻田的多畦沟进行养鱼的一种养殖方式。它对巩固、稳定稻田养鱼面积,提高稻田养鱼经济和生态效益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沙县富口乡近年来进行的畦栽稻田养鱼,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稻田条件:水稻面积1.3—2.4亩,系烂泥、冷浸田,水源方便,鱼坑有进排水口,口处设有用铁丝编成的拦鱼栅,以防逃鱼。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利用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如果是鱼丰收而水稻减产,那么稻田养鱼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养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地搭配一些鲤鱼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5.
韦公远 《齐鲁渔业》2004,21(7):20-21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鲤和尼罗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鱼,以稻为主,稻鱼兼作,充分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以鱼促稻,稻鱼双收。随着稻田养鱼的发展,它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发展稻田养鱼的意义 1.1增肥保肥作用。鱼类排出的粪便施于田面,为水稻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鱼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养鱼方式。但是,由于常规稻田养鱼方法需要挖鱼沟、鱼溜等田间工程,费工费力,稻农不易接受。为了探索出一条投入少、收益高、易推广的稻田养鱼新方法,1999年,我们在采用水稻超稀植摆插技术的水稻田进行了鲤鱼夏花养成试验,这种稻田养鱼方式利用水稻间隔空间大,鱼类活动范围广的优点,不挖鱼沟鱼溜等田间工程,省工、省力,经济效益较好,很受稻农欢迎。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条件与方法1、稻田条件:试验田选定在中兴乡中兴村稻田大户汪喜成的田块。试验面积为30亩,采用超稀植摆插。水源是电…  相似文献   

18.
<正> 稻田养鱼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构成稻鱼共生的生态结构,既能充分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增加稻鱼产量;又可以减少投资,见效快、收益大并节省养鱼饲料。但由于塞北高寒地区的生长期短,如果掌握不好,很难达到“千斤稻,百斤鱼”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重庆垫江县曹回乡安山村四社村民黄正友,利用已建的稻田养鱼工程,在不改变稻田原来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对原稻鱼工程进行适当改造,实行休稻养鱼,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冬,曹回乡安山村四社部分村民在乡政府的号召下,选择水源条件好管理方便的稻田修建稻鱼工程,采取加高加固田埂和开挖鱼沟鱼凼的措施后,开展稻田养鱼。从1998年春到2001年底,历年平均鱼产量达到46公斤/667米2,水稻平均产量为504公斤/667米2,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1年,该村村民黄正友看到近年来水稻的价格比较低,而种植水稻的基本投入却有增无减,种稻养鱼增收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20.
流水坑沟式稻田养鱼,在我区目前已推广1252亩。稻田养鱼是一种立体种养、集约经营、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1989年我们在岩前乡眉山村进行了流水坑沟式“千斤稻、百斤鱼”的试验,连续2年获得成功。1988年和1989年经验收稻田面积分别为1.81亩、1.03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