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鳞病又叫打粉病,病原体是嗜酸卵甲藻;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上。这两种病都流行于水温25℃左右,危害严重,病症相似,病鱼体表都是粘液增多,皮肤和鳍上都出现白点。但通过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两种病有明显不同:被嗜酸卵甲藻感染产生了白鳞病的鱼初期在池水中拥挤成团或水面形成了1—3个小圈,环游不息,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白点逐渐蔓延全身至尾柄,仔细观察,可看到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尾柄处充血特别明显,而白点病却无此特征,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有时呆浮水面,后期白点连成片,体表象裹了…  相似文献   

2.
凌剑  华香 《内陆水产》2000,25(5):42-42
目前 ,流行较广 ,危害较大并比较常见的鱼病已有几十种。这几十种鱼病中 ,常有一些症状相似 ,而病原体不同的病症 ,必须加以正确诊断 ,才能彻底防治。现将几类常见相似鱼病症状的识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相似处 :病鱼体表都有白点。不同处 :(1)白皮病病原体是白皮假单孢菌 ,白点出现于背鳍基部或尾柄处 ,最终表现为背鳍至臀鳍为界的整个后部皮肤呈白色 ;(2)打粉病病原体是嗜酸性卵甲藻 ,病鱼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 ,且随病情加剧白点数量增多 ,最终白点遍及全身 ,使整个体表似擦了…  相似文献   

3.
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或“白鳞病”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引起,此病主要危害下池半个月左右的鱼苗和“冬片”鱼种,不仅草、青、鲢、鳙、鲤的鱼种发病,而且野杂鱼也受感染。笔者2004年9月上旬诊治过一例卵甲藻病,现将其诊治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养殖地在临城镇黄竹村,鱼种培育池面积1068m2,平均水深1.0m,2004年6月15日投放8 ̄10cm的草鱼种8000尾,鲢鱼种3200尾,鳙鱼种800尾,投喂以芜萍、浮萍等青饲料为主,配合饲料为辅,9月8日巡塘时看到少数鱼种在池中拥挤成团,鱼体上有白点,3d后出现死鱼。2症状草、鲢、鳙鱼发病,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  相似文献   

4.
邱达华 《内陆水产》2005,30(11):31-31
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或“白鳞病”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引起。此病主要危軎下池半个月左右的鱼苗和“冬片”鱼种,不仅草、青、鲢、鳙、鲤的鱼种发病.而且野杂鱼也受疼染。笔者2004年9月上旬诊治过一例卵甲藻病,现将其诊治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淀粉卵甲藻病也称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病,是一种海水藻类引发的鱼病。淀粉卵甲藻可在鱼体寄生生长和在水中繁殖。该病主要在海水石斑鱼育苗池和土池养殖过程中产生危害,发病速度快、死亡率较高,给海南的石斑鱼冬季养殖带来严重风险,若防治不力则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6.
白皮病此病多系皮肤受伤由细菌感染所致。发病初期,鱼的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继而扩展出现白色块状病症,最后鱼头朝下,尾鳍向上而死亡。白皮病多发生于夏秋季,特别以5—6月份的鲢、鳙鱼最常见,草鱼有时也有。预防方法主要是在拉网、运输等过程中,避免擦伤鱼体,另用药物进行鱼体消  相似文献   

7.
卵圆鞭毛虫病是养殖鱼类常见的寄生虫病。病原体靠吸附器侵入寄生组织,危害寄主。它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瓣,偶尔也在皮肤上出现。一般寄生在皮肤尚不造成鱼体死亡,若大量寄生在鳃部则易造成鱼体呼吸障碍死亡。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给养殖生产者带来极大经济损失。本文初步探讨了治疗该病的方法以供参考。1病原体卵圆鞭毛虫病病原体为植物性淀粉卵甲藻。寄生在鱼体上的时期叫营养体,呈球形、卵圆形或梨形,直径为ZO~70urn。胞质中有许多淀粉粒,胞核一般不易看清。虫体外围细胞膜明显,一端有几条细长的假报状突起,为固着细胞器…  相似文献   

8.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9.
发病初期.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并迅速扩大.背鳍和臀鳍间的体表及尾鳍处出现白点.最后病鱼形成头朝下.尾鳍向上与水面垂直,不久就死去,主要危害夏花鱼种。  相似文献   

10.
卵圆鞭毛虫病是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的寄生虫病。病原体靠吸附器侵人寄生组织,危害寄主。它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类的鳃瓣,偶尔也在皮肤上出现。一般寄生在皮肤尚不造成鱼体死亡,若大量寄生在鳃部,则易造成鱼体呼吸障碍而致死亡;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给养殖牛产者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笔者在生活中多次碰到过此病,并初步研究出治疗该病害行之有效的方法,提供给同行参考:一、病原体卵圆鞭毛虫病病原体为植物性淀粉卵甲藻。寄生在鱼体上的时期叫营养体,呈球形、卵圆形或梨形,直径为2(L-70P;胞质中有许多淀粉粒,胞核一般不易看清。虫体…  相似文献   

11.
鱼病的研究,早期以寄生虫病为主,接着是鱼细菌性病的研究,最后才开始病毒的骈究。我国1952年开始研究寄生在草鱼苗和夏花鱼种阶段的鳃隐鞭虫,寄生鳃丝部位。在江苏、浙江养鱼地区十分流行,引起草鱼大批死亡。还有不少种类的原生动物,也引起草鱼发病,如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杯体虫等。由原生动物孢子虫引起鱼病较普遍。白鲢最敏感,草鱼也有寄生,病原体是鲢碘孢虫。草鱼细菌性病有: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疖疮病、白皮病、竖鳞病和尾柄病等。1954年浙江卫生实验院首先报道有关草鱼肠炎病研究,同时中科院水生所在浙江菱湖鱼病工作站分离到一种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对健康鱼进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养殖逐渐成为闽东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养殖面积和放养密度逐渐加大,大黄鱼病害也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也逐年增多。日前淀粉卵涡鞭虫病暴发流行,严重危害育苗生产,极大地挫伤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现据本人门诊治疗总结,对该病的发生、流行、危害及防治措施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一ustum仅淀粉卵涡鞭虫属。寄生期的虫体为营养体,其一端具有假报状突起,营养体成熟后或在病鱼死后缩回假根,离开鱼体落入水中,分泌一层纤维质形成包囊,虫体在包囊中遇到…  相似文献   

13.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动物的致病性寄生甲藻,自1931年以来感染超过40多种甲壳类动物,导致了一些经济类甲壳动物的大量死亡。为有助于加强对血卵涡鞭虫的防控,从季节、环境、宿主类型和传播模式方面,总结了血卵涡鞭虫流行和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病原体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鳋侵入鱼种而引起的体外疾病。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营自由生活。症状:病鱼大量寄生锚头鳋时呈现急燥不安,食欲不旺。每年4~10月为此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鱼种每尾可高达数十条,短期会大量死亡;慢性感染,鱼体消瘦,慢慢死亡,如鱼种每尾感染15条以上,则病愈后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这种病是由细菌寄生鱼体所引起的。它的症状是:病鱼体色发黑,自吻端至眼球间肤色变成乳白色,唇似肿胀,不便活动,呼吸困难;口圈周围腐烂,有时有少量絮状物粘附其上。在池边观察,可见病鱼有“白头白嘴”症状,出水后则不明显。个别病鱼的颅顶和眼眶周围有充血现象,呈“红头白嘴”状,还有个别病鱼体表有灰白色毛耸物,尾鳍的边缘有白  相似文献   

16.
一、治草鱼肠炎病当发现草鱼肛门拖着一条黄色或白色粪便,游动时不掉不散,轻压腹部有黄水或血水渗出、伴有肛门发炎时,即可知草鱼患上肠炎。应立即按每50公斤草鱼,用鲜枫树叶1.2公斤,加5公斤水煮汁拌入饲料里,连喂3~4天就可见效。二、治草鱼白粉病当“卵甲藻”寄生于草鱼皮肤后,刺激鱼体增生粘液,大量粘液凝固后,使鱼体上长有一层凹凸不平的白粉状物质,俗称白粉病。白粉久不脱落,蔓延速度较慢,不规则,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容易感染上其它疾病后而死亡,此病只发生在藻类生长旺盛时的夏季。当发现鱼体上肉眼可见有一些白粉时,就…  相似文献   

17.
王声瑜 《齐鲁渔业》1999,16(5):21-21
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体外疾病。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病鱼大量寄生锚头蚤时会焦躁不安,食欲不振。每年4~10月为该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时每尾鱼种可侵入数十条,短期内会大量死鱼;慢性感染时,鱼体消瘦,慢慢死亡。  相似文献   

18.
二、白点病(Cryptoearyoniasis)白点病是石斑鱼养殖中的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鱼病,台湾省几乎全年皆有发生,往往造成业者很大的损失。1.病因由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iritans)引起,其生活史及寄生情况与淡水鱼的白点虫(...  相似文献   

19.
<正>嗜酸性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 Nie)属胚沟藻目、胚沟藻科、卵甲藻属。从分类地位上而言,该藻归属于甲藻门,是分布于淡水中的浮游藻类,但目前在水产疾病研究领域里,均视其为原生动物的鞭毛虫类。该藻分布广泛,适宜于偏酸性的养殖水体,可侵害多种鱼类,无宿主专一性。在我国,嗜酸性卵甲藻病首次发现于江西万年县,此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也逐渐有该病的报道,但均以养殖食用鱼发病为主,鲜有报道该藻感染观赏鱼引起发病死亡的病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在白乌鳢养殖过程中,幼鱼阶段易感染小瓜虫,当小瓜虫大量寄生在鱼体时,会在鱼体表面形成大量白点,造成表皮腐烂、脱落、蛀鳍等严重的损伤,几天内即可导致病鱼呼吸困难而大量死亡,从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采用辣椒和生姜合剂对白乌鳢小瓜虫病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仅供参考。一、症状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