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诺卡氏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可引起体表溃疡、出血及组织器官形成结节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疾病。该病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无特效治疗药物,会导致患病鱼大量死亡,给加州鲈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总结了诺卡氏菌病在加州鲈养殖中的防控方法。一、诺卡氏菌病的流行及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
5月中下旬是淡水白鲳色种渡过越冬期进入成鱼养殖季节。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在成鱼养殖期间,基本上没有病害发生.但在放养初期,由于淡水白鲳鳞细小、易脱落,拉网运输过程中容易受伤,放养水域水温又较低,易患白皮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病鱼腹部两侧、背鳍基部及尾柄部体表轻微发白,发白之处鳞片脱落,游动迟缓,离群独游。严重时病鱼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或侧躺水面或头朝下尾朝上,不久即死亡。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对淡水白鲳鱼种危害较大.常引起大量死亡。为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养殖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防治白皮…  相似文献   

3.
正三、细菌性疾病1.白皮病(1)病原:白皮极毛杆菌和鱼害黏球菌。(2)流行特点:6-8月为高峰期,各地均可发生此病,且病程发展很快,死亡率高,水质不好和鱼体表受伤均为诱发的原因。(3)症状:小规格鱼种为此病菌的主要攻击对象,病初鱼的尾柄和背鳍出现白点,随后向体表其他地方蔓延,严重时烂尾,病鱼头朝下、尾向上地悬挂在水中,时而挣扎地游动一下。  相似文献   

4.
白皮病此病多系皮肤受伤由细菌感染所致。发病初期,鱼的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继而扩展出现白色块状病症,最后鱼头朝下,尾鳍向上而死亡。白皮病多发生于夏秋季,特别以5—6月份的鲢、鳙鱼最常见,草鱼有时也有。预防方法主要是在拉网、运输等过程中,避免擦伤鱼体,另用药物进行鱼体消  相似文献   

5.
王志迁 《内陆水产》1996,22(4):27-28
鱼苗到夏花常见的鱼病及其防治1.白皮病病原为白皮假单胞菌和粘球菌。受害鱼类为鲢、鳙鱼夏花鱼种,草鱼夏花有时也有此病。发病季节:6—10月。主要症状:初期病鱼背鳝基部或尾柄处出现小白点,后蔓延呈白色,有时尾鳍烂掉,几天即死亡。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或漂白...  相似文献   

6.
加州鲈 (Microproptenussalmoidus) ,又称大口黑鲈 ,原产北美 ,我国自八十年代引进后广泛养殖 ,现已成为淡水名优产品之一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关加州鲈鱼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方面研究广泛 ,我们在对水库网箱养殖的加州鲈鱼白云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 ,对该病的血液病理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加州鲈鱼白云病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实验鱼于 2 0 0 0年 5月采自浙江省奉化市亭下湖水库养殖网箱内 ,其中健康鱼 10尾 ,病鱼 12尾 ,体重 30~ 50g ,体长 2 0~ 2 5cm。1 2 方法1 2 1…  相似文献   

7.
《淡水渔业》1977,(5):24-26
此病多系皮肤受伤由细菌感染所致。发病初期,鱼的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继而扩展出现白色块状病症,最后鱼头朝下,尾鳍向上而死亡。白皮病多发生于夏秋季,特别以5~6月份的鲢、鳙鱼最常见,草鱼有时也有。  相似文献   

8.
李美玲 《科学养鱼》2023,(10):53-54
<正>近几年越冬后的大宗淡水鱼都出现了集中的暴发性死亡,尤其是草鱼、斑点叉尾、黄颡鱼、加州鲈和异育银鲫等吃食性鱼发生所谓的“越冬综合征”,主要症状大都表现为:肿嘴肿眼,头部眼眶周围肿胀、淤血至溃烂,有的眼球白浊凸出,上皮组织脱落,体表有充血、溃烂,尾柄到尾鳍发白、红肿乃至于溃烂。部分病鱼还伴随着水霉继发感染。这些统称为“越冬综合征”,主要是由秋季和越冬期间管理不当所暴发出的疾病。笔者对鱼的“越冬综合征”的形成原因及防控对策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省等南方地 区的冬季,当水温在15~20℃之间时,淡水白鲳幼鱼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越冬期间淡水白鲳易患腐皮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现将这几种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小瓜虫病病鱼体表出现大量黏液,严重感染时,在水中呈白云状。防治:鱼种进池前,镜检鱼的体表及鳃,发现有小瓜虫时,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亚甲基蓝加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洒3天。二、白皮病初发病时病鱼体表、背鳍、尾鳍、颌部轻微发白,发白处鳞片一碰即脱。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游动缓慢,或头朝上、尾朝下挂于水面。发病到死亡时间短,3天内…  相似文献   

10.
正在顺德地区勒流镇,我们开展池塘养殖加州鲈,池塘面积5亩,水深3米,配备增氧机等。2017年3月尾投放加州鲈苗种3.5万尾,投喂颗粒饵料。8月9日进行测量时,加州鲈平均规格为200g/尾,从8月11日开始出现死亡,平均10尾/天,严重时十几尾,死亡的鱼体重最大300g/尾,最小150g/尾。我们投喂了保肝药物以及外泼消毒剂之后,未见好转。8月26号上午现场用简易测试盒检测水质,测得氨氮1.1mg/L,亚硝酸盐1.0mg/L,目测池塘水体藻相不好,现场咨询养殖户得知氨氮等日变  相似文献   

11.
自1998年开始,香鱼逐渐成为闽东新兴淡水养殖品种。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鱼病也相应加重,严重影响了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笔者经过几年来对香鱼病害防治的摸索和研究,初步探索出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现总结如下:一、白皮病1.病原白皮极毛杆菌。2.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鳍基部出现一小白点,以后迅速蔓延扩大,致使鱼的后半部全成白色,病情严重时病鱼的尾鳍全部烂掉,头向下尾朝上,身体与水面垂直,不久死亡。主要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伤后感染所致。3.防治措施①避免鱼体受伤,用强氯精0.4克/米3浸洗20…  相似文献   

12.
鱼病的研究,早期以寄生虫病为主,接着是鱼细菌性病的研究,最后才开始病毒的骈究。我国1952年开始研究寄生在草鱼苗和夏花鱼种阶段的鳃隐鞭虫,寄生鳃丝部位。在江苏、浙江养鱼地区十分流行,引起草鱼大批死亡。还有不少种类的原生动物,也引起草鱼发病,如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杯体虫等。由原生动物孢子虫引起鱼病较普遍。白鲢最敏感,草鱼也有寄生,病原体是鲢碘孢虫。草鱼细菌性病有: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疖疮病、白皮病、竖鳞病和尾柄病等。1954年浙江卫生实验院首先报道有关草鱼肠炎病研究,同时中科院水生所在浙江菱湖鱼病工作站分离到一种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对健康鱼进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提高综合养殖效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迎春水产养殖合作社2019年利用1口面积为0.533 hm2的池塘,进行了加州鲈与黄颡鱼套养试验,共收获加州鲈8126 kg,黄颡鱼825 kg,加州鲈平均规格525 g/尾,黄颡鱼平均规格240 g/尾,获毛收入34.5665万元,养殖利润12.0417万元。试验证明,加州鲈与黄颡鱼套养技术饲料系数低,发病率低,养殖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饲料技术的突破,加州鲈养殖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如火如荼。然而,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病害问题也日趋严峻:一方面,病毒病如虹彩病毒病和某些细菌病如诺卡氏菌病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死亡量大、治疗十分困难,给加州鲈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对容易诊治的寄生虫病,由于一线从业人员对寄生虫认识不足或缺乏相关检测技能经验等原因,也存在大量误诊现象,最终因用药不当而损失惨重,令人十分惋惜。为此,我们整理了活宝源鱼病室这两年接检的加州鲈病鱼样本的寄生虫检测结果,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5.
侯和菊 《内陆水产》2006,31(3):27-27
1 鲤鱼出血病 外观病鱼腹部鳞下、鳍条、尾柄充血发红;融冰时,病鱼上浮贴近冰层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结于池边,游动缓慢而逐渐死亡:患病鱼运输成活率低。根据病原病因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池塘混养加州鲈控制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养殖尼罗罗非鱼的池塘内套养规格为30g/尾的加州鲈,利用加州鲈与尼罗罗非鱼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差异来控制罗非鱼过度繁殖,通过加州鲈的掠食性将低值小型罗非鱼的子代转化为优质鱼产品,以提高池塘高价值鱼类产量及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7.
海水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的卵形鲳修、花鲈、杜氏蛳、美国红鱼等鱼类的苗种病鱼死亡前都出现体色发黑,身体消瘦的症状,死亡率极高.病鱼的发病原因,主要由寄生虫、细菌或机械损伤等三方面因素引起的.本文详细介绍了“黑体病”的预防与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加州鲈:浙江湖州区域规格450克以上34~36元/千克。高温缓解,喂料正常,加州鲈在运输中不易死亡,鱼贩拉鱼多,供应量充足。广东佛山顺德、南海区域加州鲈亚硝酸盐超标严重,有些超标出现中毒现象;近期病害严重,溃疡,有烂身、烂嘴、诺卡氏病等现象。大黄鱼:福建宁德、霞浦区域小规格鱼略有下跌,同比下跌0.6~1元/千克;大规格小幅度上涨,同比上涨0.4~0.6元/千克。大黄鱼市场价格主要受病害影响,价格相对低迷。存塘鱼主要  相似文献   

19.
《内陆水产》2001,26(7):27-27
夏季6~7月份,水温达到18~28℃时,正是鳜鱼摄食活动最强,最生长最快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暴发季节。对于鳜鱼来说,内服药物很难起作用,因为鳜鱼只吃活鱼,况且在病情严重时,鳜鱼已经失去食欲,即使是特效药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在鳜鱼疾病防治方法中首选外用药,体外用药一般采取全池遍洒和浸泡的方法,下面介绍两种鳜鱼夏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白皮病1.1 病原此病有两种病原体:白皮极毛杆菌、鱼害粘球菌。1.2 症状发病初期,尾柄处出现白点,迅即扩大向前蔓延,以致背鳍与臀鳍基部呈白色,严重时鳜…  相似文献   

20.
李亦华 《内陆水产》2000,25(4):23-23
6鱼病防治加州鲈抗病力较强 ,但如管理不当 ,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现将几种重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6.1水霉病病因和症状 :该病主要是鱼体受伤或鳞片脱落 ,受水霉菌感染所致 ,病鱼患处可看到棉絮状的白色绒毛 ,食欲不振 ,行动缓慢 ,最后因消瘦衰弱导致死亡。鱼卵在孵化时也会发生此病 ,鱼卵膜上着生一层“白毛” ,卵色变白 ,失去粘性 ,孵不出仔鱼。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在捕捞、搬运操作过程中 ,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2)使用的鱼巢用6~7g/m3的孔雀石绿浸泡消毒 ,或用水煮沸后晒干备用。(3)发病时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