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霉病是世界大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籽粒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本文主要对大麦赤霉病的致病种,大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大麦病虫害的防治 ,尤其是大麦赤霉病的防治、处理和合理利用 ,不仅是增产的重要措施 ,也是保证粮食优质 ,改善啤酒、食用、饲料、酿造行业品质的重要环节。赤霉病是大麦的重要病害之一 ,患病麦不仅产量低、粮质差 ,而且病麦含有毒素 ,食用后能引起人畜中毒。因此 ,如何对大麦赤霉病进行防治、处理以及合理的利用 ,是我们广大农业、工业、酿造、饲料等行业技术人员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谈大麦赤霉病的防治和病麦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大麦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大麦赤霉病的防治、处理和合理利用,不仅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粮食优质,改善啤酒、食用、饲料、酿造行业品质的重要环节。赤霉病是大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患病麦不仅产量低、粮质差,而且病麦含有毒素,食用后能引起人畜中毒。因此,如何对大麦赤霉病进行防治、处理以及合理的利用,是我们广大农业、工业、酿造、饲料等行业技术人员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 ,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 2 0 0 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有 193份品系较抗 (耐 )赤霉病 ;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 ,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 ;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大麦育种材料的赤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200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有193份品系较抗(耐)赤霉病;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麦抽穗后,植株体内代谢旺盛,感染病菌的机会较多,喷施杀菌剂和磷钾肥,能否提高大麦产量,改善大麦籽粒品质,为此,我们进行在大麦生长后期使用戊福等药剂,对其产生的效应进行研究。1试验条件1.1供试作物及靶标供试作物:啤酒大麦,单二。调查性状:产量、干粒重、蛋白质、赤霉病。  相似文献   

7.
大麦赤霉病抗性研究及其抗源开拓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用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培养的病麦粒接种与分生孢子液喷雾接种相接合的方法 ,对加拿大东西部 2 4 31份大麦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 ,大麦赤霉病抗性与棱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生育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通过抗性鉴定 ,筛选到 14 5份高抗赤霉病的大麦材料 ,为大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抗源 ,并提出了大麦大面积鉴定赤霉病抗性的比较合理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赤霉病是最严重的大麦病害之一。由于赤霉病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并且一些表型性状也影响大麦赤霉病的抗病,如棱数、株高和抽穗期等,所以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的选育十分困难。为了明确加拿大六棱大麦中赤霉病抗性以及相关性状的QTLs,本研究在4年中对93个家系的DH作图群体中赤霉病抗性、呕吐毒素(DON)含量、株高、抽穗期和成熟期等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并利用分子标记(444个DArT和26个SSR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对QTL开展复合区间作图。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检测到4个影响赤霉病的QTLs,其中,2个主要的QTLs定位在3H和7H染色体上,它们的加性效应为-3.44和-3.69,分别解释14.1%和17.5%的表型差异,总共解释31.6%的赤霉病抗性差异;另外2个QTLs定位于7H染色体上,但二者同时也与DON含量显著相关。此外,在3H、5H和7H染色体上确定了5个影响株高的QTLs,在2H、4H、5H和7H上确定了4个影响抽穗期的QTLs。同时发现2个赤霉病抗性QTLs和1个DON累积QTL与控制株高的QTLs聚集重叠,1个赤霉病抗性QTL和抽穗期QTLs重叠。这些与赤霉病抗性、株高及抽穗期等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进一步用于有效提高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9.
大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赤霉病发生。我省在历史上曾有几次大流行,严重影响了大麦的高产、稳产与优质。因此,开展抗赤霉病育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抗源的筛选又是抗赤霉病育种的关键。目前,我省和其他省份已经筛选到一些抗病材料,这些材料已经或正在大麦育种工作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试验以美国NorthDakotaStateUniversity提供的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其中有抗病材料,当地推广品种,当地啤酒大麦标准品种等,通过田间接种的方法,鉴定各品种的抗病性及其与其它因卡…  相似文献   

10.
大麦育种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赤霉病是我国大麦产区的重要病害。在长江流域各省,曾因该病流行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影响大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阻碍。实践证明,选育和推广抗病、高产品种,是确保大麦生产稳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而亲本的抗病性,对实现高产、抗病的育种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根据“七五”国家农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安排,进行了我国大麦育种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和评价,现将试验经过与取得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麦类作物赤霉病抗性离体筛选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麦类作物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减产严重,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对人类和畜禽有害,严重影响籽粒的品质。目前对赤霉病尚缺乏有效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或耐性基因型的选育。但在赤霉病抗性选择的各种技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本文以小麦为重点,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离体筛选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毒素抗性和田间实际抗性的相关性、适宜的毒素筛选浓度、植物组织对毒素的差异反应、菌株与作物品种的互作,并讨论了抗性选择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is one of the devastating diseases of small grain crops, including barley and wheat.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is one of the best and ecofriendly strategies to manage the FHB. However, the existing methods used for screening genotypes, both under field and greenhouse conditions, often resulted in high experimental error, leading to inconsistent ranking of genotypes over years. In the postgenomic era, precise assessment of resistance is crucial to identify candidate genes. Here, we report a pathogen inoculation procedure and a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 based protocol for the quantifi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among barley and wheat genotypes to FHB. Using Fusarium specific primer pair Tri6_10, for the trichothecene biosynthetic cluster (Tri6) gene, we successfully quantified the relative fungal biomass in both spikelets and rachis. A qPCR of spikelets and rachis collected on 6 dpi, from inoculated three alternate spikelet regions, discriminated resistance with less experimental error than those based on the proportion of spikelets diseased (PSD) at 9 dpi. This method can be applied for medium to high-throughput barley and wheat breeding programmes to discriminate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among genotypes against FHB.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4.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 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 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利用苏麦3号及5个当地推广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以赤霉病病小穗率为抗性指标,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在6个小麦品种中,苏麦3号和扬麦9号赤霉病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赤霉病抗性。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赤霉病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苏麦3号具有最多的控制赤霉病抗性遗传的显性基因,而宁麦8号则具有控制赤霉病抗性遗传最多的隐性基因。小麦赤霉病抗性可能受2~3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论文最后还就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赤霉病抗性现状,对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14个主栽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年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赤霉病病情指数介于18.67%~47.24%之间,变异幅度较大。其中,6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水平,8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感。8个2008年后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28.15%,其中有6个品种达到中抗水平;6个2008年前审定的品种均为中感,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42.35%。湖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在生产中,湖北省小麦品种布局仍存在种植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不高、品种多样性差、新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过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水平,对湖北省2008年以来选育的183份小麦新品系和2000年以来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田间接种鉴定,并通过系谱分析对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来源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在183个参试品系中,对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系占27.32%,其中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中感赤霉病品系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和30.00%,比前两年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以中感为主,占56.7%,只有2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对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湖北省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主要来源于南大2419及其衍生系、阿夫及其衍生系、太谷核不育抗病材料,部分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可能有多个来源,如鄂麦24、鄂麦25、鄂麦26和荆麦103等。推测湖北省当前主导品种鄂麦596、鄂麦352、襄麦25和襄麦55抗性来源都为南大2419,赤霉病抗性来源单一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穗偃麦草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是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深入研究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并对其抗性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连续两年两地于开花期通过单花滴注法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附加系、置换系等31份材料进行穗部接种,21d后调查发病情况;同时调查了各材料的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定位于1E和7E染色体,其中7E染色体的短臂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2E和4E染色体具有微效抗性基因,而3E、5E和6E可能存在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抗填料霉病地方小麦品种贵协3号的赤霉病抗性遗传基础,利用感赤霉病品种绵麦96-5及其构建的含有196个株系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为材料,于2018和2019年分别在江苏南京和四川绵阳对赤霉病严重度进行调查,并利用55K DArT基因芯片技术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遗传图谱覆盖小麦全基因组,图谱全长15 195.8 cM,平均图距10.6 cM。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3个抗赤霉病QTL(QTL-FHB.GX-2BQTL-FHB.GX-5BQTL-FHB.GX-7A),分布在2B、5B和7A染色体上,抗性等位基因均来自于抗病亲本贵协3号,可解释1.2%~1.5%的表型变异,说明贵协3号的赤霉病抗性是多个微效基因/QTLs的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