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盆景,是扬州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扬派盆景在我国盆景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目前依旧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风格。尽管近几年来扬州的某些盆景工作者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赵庆泉同志创作《八骏图》等),但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的规则和程式对扬派盆景发展的束缚。而上海等一些现代都市在盆景艺术上的多方面的大胆创新,却创造了不少具有鲜  相似文献   

2.
树木盆景的立意,即是确定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缺乏主题思想的作品,观之苍白无力,尝之味如嚼蜡,审之如行尸走肉。一提到立意,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立意为先"四字,古往今来各门类的艺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准则,盆景艺术亦然。但在多年的盆景创作实践中,我感到盆景艺术有其特殊性。文学、美术、音乐创作可按作者既定的主题思想不折不扣地挥洒开去,而盆景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树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特性、盆景商品  相似文献   

3.
若说盆景不是艺术,毫无疑问会遭到一大串数落;盆景艺术家也可以摆出几十条美学法则来加以辩护。但就近而言,有些盆景确已逐渐失去了与艺术同等的地位沦为艺术的奴仆。就第一届全国盆景展览获奖的不少作品来看,那种附庸诗歌绘画的倾向极为明显。借鉴当然是可以的,但作为艺术品,就本质而言,在于艺术品所表现的作者  相似文献   

4.
盆景艺术创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盆景艺术,可说是一曲划时代的“阳春白雪”,且曲高和众。创新是中国大陆盆景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中所赋予艺术创作的新使命。如果我们老抱着传统艺术创作心态与技法不放,则新的东西就没法产生。反之,若置悠久传统艺术于不顾,想另辟蹊径,没有新的观点,新的认识,新的艺技,也无法创造出新的作品。纵能以立异标新而赢得一时之誉,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检验。如何创新呢?为把问题说得明白一点,这里不妨借几件作品来求教于各地方家名流。  相似文献   

5.
一欣赏到《中国花卉盆景》93年9期彩插七上刘传刚的两件三角枫盆景作品,便觉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倒真的犹如置身于原本是作者人工设置的境界中了。近年来笔者接触观摩的盆景作品可谓不少,但于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此种感觉的时候却并不常有。仔细想来,认为这无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所使然。  相似文献   

6.
盆景艺术家赵庆泉近年来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从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自然界中吸取营养,在继承中创新,作品题材广,布局巧,画面美,意境深。创作师法自然,顺乎自然之理,巧夺自然之功,在平凡中蕴藏奇美。一、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融为一体:纵观近年来赵庆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作品照图,构成了妙造自然,生气远出的画面。过目即给人以绘画般的艺术美感,品味起来具有诗歌般深远的意境。诗情与画意集于一身。更为可贵的是使盆景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满足了时代  相似文献   

7.
盆景艺术的题名,不仅应有较高的文学性,且要有良好的社会性、思想性、哲理性。从每个盆景作品的题名,不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素质,还可看出创作者的道德情操。从目前全国一些专著或报刊所发表的盆景作品题名看,笔者有如下几点看法,谬误不稽之处,祈请方家学者不吝赐教。一、盆景题名当一定不易,不可朝命夕改。尤其是在一些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的作品,或者是在全国性评比展出中得奖作品,更不可任意更换名称。如原有一位专家的作品初名“秋思”,并为之在刊物上撰  相似文献   

8.
这件真柏盆景是一位业务盆景爱好者鞠桂林所创作的。它属于扬派风格,但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技法,艺术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我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了《浅谈揉合植物与书法》一文,现续写一短文。云南风庆擅长培植植物艺术书法盆景的赵璧昌花匠,自小就与古老的植物艺术书法结缘,锲而不舍培植植物艺术书法盆景,潜心钻研培植技巧,既有理论,又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他培植的植物艺术书法盆景,笔法  相似文献   

10.
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六朝时期,盆景的发展就己初具面貌,加之其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宜人,植物资源丰富,盆景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金陵盆景正是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吸取了古老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营养和金陵画派——“密笔短皴、积墨重渲”“平中求奇、拙中寓巧”的艺术传统后发展起来的。南京玄武湖公园是金陵盆景的创作和专业化生产基地。在著名盆景作者华柄生的带动下,经过长期摸索,在“浅盆薄土、裸根露干,自然飘逸、苍劲古朴”上发掘和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创作了一大批独具风格的作品。其中,真柏《横绝碧空》、刺杉《锦泊云雨》、雀梅《石城逸老》等在全国盆景展览中荣获一等奖。今天,这里已成为融树木、山石各类大、中型盆景几千盆、小型盆景上万盆的综合型商品盆景生  相似文献   

11.
盆景表现形式复杂多变,传统流派各具特色,加上作者的审美观、创作意识、艺术修养、技能知识等不尽相同,因此对作品的看法、评论及面对如何造型施技,如何培育处理好枝条结构等等,也各有自己的主见和做法。但任何艺术的创作又都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其中传统和创新所营造出的客观规律,是应该认真领悟和发扬光大的。这里所说的客观规律,就盆景艺术而言,必须顺应树材的生物属性和自然环境,经过培育造型,在咫尺的盆盎中,表现出自然、清新、和谐的自然美和“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今年94岁高龄,早在28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并出版《文农盆景》一书的伍宜孙博士,1994年获得“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之后,虽年迈体弱,仍时刻不忘祖国盆景事业的发展,并身体力行,不断创作出新作品。如1998年为庆祝香港永隆银行创办65年而出版的年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伍宜孙先生盆景作品的雄伟苍劲、自然古朴的画面,也从这些画面中欣赏到作者气度不凡的艺术个性。如果说,中国盆景显著的艺术特征是极富诗  相似文献   

13.
盆景具有创作的连续性和可变性。树小盆景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松柏类盆景的可变化性最为典型。就盆景创作规律而言,从素材的培养开始到实施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一件作品的完成时间大约在10年左右。在这漫长的连续制作过程中。作者根据作品的不断生长变化,会在不同的制作阶段改变自己的审美认识,从而重新确立创作方案,对原作品进行改作。从实际创作意义上,改作是盆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盆景创作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格调清新 造诣精湛——简评沈水泉盆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沈水泉先生酷爱盆景艺术,潜心钻研近30年,业余创作的盆景在历届全国及省市级展览上多次获奖。其盆景作品格调之高雅,造诣之精湛,与其为人的低调、虚心好学以及对盆景艺术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是分不开的。其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示了杭州盆景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传承了前人的长处,发扬了自我的个性,立意构图讲究意境,造型吊扎错落有序,注重节奏布势,有自然流畅、清新淡雅之长,作者真、善、美之品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15.
所谓盆景配件,是构成盆景艺术的感性材料。与山水盆景创作所使用的各种石材,树木盆景创作所使用的各种苗木及桩头,统属材料之列。在一件完整的盆景艺术品中,它被艺术家同其他材料一起施以艺术的组合而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其在作品中的地位如何,这时就不再具有配件的涵义了。  相似文献   

16.
山水盆景的绿化,往往被人们忽视。不少作者在制作山水盆景时,从石料的选择加工,到山水的经营布局,可谓煞费苦心,一丝不苟;而对于绿化,却是漫不经心。一件上好的作品,往往因为树木栽植不当而降低了档次。还有一些作品,尽管功力不凡,却没有一点绿色。现就山水盆景绿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与同行切磋。一、比例失调;“丈山尺树”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山水盆景  相似文献   

17.
当代盆景艺术的理论研究显然落后于盆景艺术实践。尤其要挑明白的是,对盆景艺术发展方向、盆景艺术美学、盆景发展战略等理论性的宏观研究,落后于对盆景艺术流派、盆景艺术风格等理论性的研究,更落后于对盆景造型技艺、盆景艺术批评、盆景作品评介等理论性的微观研究。针对当代盆景艺术理论研究中宏观研究薄弱的现实,我们也就顾不得自己的学识浅薄,而抛出粗鄙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盆景的现状,有相当一部份还停留在“匠意”的台阶上。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领悟到盆景的创作原理,就象完成一个任务一样。他们还不知道盆景象其他艺术一样,是抒发作者情感的。不明白这一点,就永远无法达到“意趣天成”的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很多人在论及中国盆景的创作原理时,都说应该是“因意造形”。即根据作者的立意,先在心中描绘出一个大致的蓝本,然后再以它为中心,进行选材、加工和制作。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盆景的题名,在世界盆景界可谓独树一帜。为原创性中国盆景特有之艺术语言,源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各传统艺术门类铭刻了鲜明的民族性印痕。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及欣赏习惯等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根基。在不同艺术门类作品的题名上,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都有“题署”,包括楹联、匾额;中国书法、绘画作品有题、跋、落款;诗歌、戏剧、文学等更是有名称、题目。共同的艺术效果追求,往往是借助表  相似文献   

20.
盆景摄影家林运熙先生寄来他在上海古韵盆景赏石展览会上拍摄的盆景照片。照片上盆景的作者均为申城很有知名度的盆景艺术家,但每盆作品的作者后面都加上“收藏”二字,让笔者有些疑虑。为什么养护了这么多年,塑造出这么美的景观,却不认为自己是作品的作者?这是他们的谦虚还是胆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