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省在1980年发现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1980—1986年的研究。发现该线虫以雌虫的孢囊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月中下旬孵化出第一代的二龄幼虫,然后幼虫进入大豆根中寄生。第一代幼虫孵化较整齐.  相似文献   

2.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血清型H—14)(以下称苏云金杆菌H—14)对蚊幼虫有高度毒效,国内外已做了很多不同规模的现场试验,国外已有几种剂型的商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由于苏云金杆菌H—14的毒性机制主要是蚊幼虫吞食本菌的伴孢晶体,这与感染性因子有所不同,而有些类似于化学杀虫剂。为了预测在连续使用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教育厅于1981年12月28—29日在南昌市召开了《江西农业昆虫名录及地理分布》与《江西半翅目昆虫的研究》两项科研成果鉴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南京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福建农学院、河南农学院、江西大学、江西省科委、省农业厅、省农垦厅、江西农业大学等16个单位,共28名代表。  相似文献   

4.
刘德钧  龚德英 《植物保护学报》1989,16(2):124-124,14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幼虫主要的寄生性天敌,繁殖能力较强,每头雌蜂的有效繁殖力平均约达60头幼虫(RH80%),寄生率达20—30%,最高可达50%以上。此蜂繁殖数量受虫口基数、农药使用水平、寄主卵块密度、寄主幼虫龄期、温度和雨量等因子影响。作者于1980—1984年进行了螟虫长距茧蜂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们证明了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 Neide(简称B·s)1593和MR—4菌株的生化特性和酯酶型相同,但其血清型分别属于球形芽孢杆菌血清型H5a5b和H25。这两个菌株在(Ⅰ、Ⅱ和Ⅲ)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用致乏库蚊Culex fatigans 2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结果1593和MR-4菌株对致乏库蚊幼虫的毒杀作用强于苏芸金杆菌以色列变种1897;于Ⅲ号培养基上的细菌制剂毒力高于其它培养基上的制剂,我们还证明这两个制剂能持续二天以上的杀蚊效果。本文还讨论了幼虫虫龄、喂食和冻融作用对B·s.毒力的影响。蚊类是疟疾、丝虫病、病毒性脑炎、黄热病和登革热等病的媒介,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有效地消灭或控制蚊类,开展微生物防治是很重要的。蚊类的病原菌——球形芽孢杆菌B·s.分布于世界各地(士山彬,1980;Singer,1980;Davidson等1981)。目前有关它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对各种蚊幼虫的毒力及引起蚊幼虫的病理变化均有研究。有的学者根据DNA同源现象将B.s.分为遗传学上的5个群。按噬菌体分型,有病原性的B.s.可分为4群。de Barjac证实鞭毛抗原分型与噬菌体分型有平行关系(Singer,1980;Davidson等,1981)。十余年来对B.s.1593菌株研究较多,但对B.s.MR—4菌株仅有零星报道,且所涉及的蚊种也很有限。我国蚊类为害严重,而对蚊类这一病原几乎未作系统的研究。作者对B.s.1593和MR—4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两菌在三种培养基中的发酵性能及其对致乏库蚊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对比,还观察了不同虫龄的敏感性和生物测定中添加饵料与否对其药效的影响。在我国蚊类的微生物防治中,对高毒力菌株及获得高毒效制剂的培养基的选择,对野外试验中某些应用技术的确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是危害芦叶的暴食性害虫之一。我县芦苇场1980年受害面积一万亩。洞庭湖畔各苇场,近年来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在防治试验中,我们于1979年9月采用河北省高邑县土法生产的7216菌药,在室内对三龄幼虫进行50—100倍药液防治试验。1980年7月,又采用湖北省天门县微生物所生产的7216工业品菌药,在野外用机动喷雾器,以1:200倍药液,对4—5龄幼虫,分2次进行了80亩苇田的中间试验:  相似文献   

7.
消灭蚊虫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期以来,使用化学药物灭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蚊虫产生了抗药性,导致药效降低,而且污染环境,贻害人畜。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寻找灭蚊的新方法、新途径。美国Goldberg(1977)从以色列Negev蚊虫孳生地的池塘或河岸干土与湿土中分离出一种产生晶体的芽孢杆菌,对蚊幼虫毒性很高,后经法国de Barjac(1978)鉴定为苏芸金杆菌以色列变种,血清型14(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israelensis,H—14)。由于本变种具有毒杀各种蚊幼虫的高度毒力,近年来,法国、美国、苏联和我国已先后研制出工业生产的菌粉制剂。我们于1979年开始从武汉  相似文献   

8.
八点灰灯蛾Creatonotus translens(WalKer)是我区南宁、百色、河池三地区部分山区春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是新发现的玉米黑毛虫主要种类,作者于1980年在隆安县布泉公社田间调查时,发现有自然感病的死亡,死亡率10.8%,死亡幼虫多倒挂于石田硬的石壁上.死亡症状全身肿胀液化流出黄褐色液体;在室内饲养中也极易感染发病,死亡症状相同.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龚祖勋同志鉴定为核型角体病毒.试验结果表明,1~6龄幼虫均可感染而死亡.1~3龄幼虫接种后第4天开始发病死亡,接种后第7天死亡率达67.5-86.3%,第10天达75.0—90%,5~6龄幼虫于接种后第13天后化蛹前大量死亡,总死亡率93.3%.  相似文献   

9.
棉花铃期是红铃虫危害的主要时期,研究不同日龄的棉铃与成虫产卵及幼虫侵入成活的关系,可以为制定防治指标、招导防治提供依据。所以,从1980—1982年,我们在省农业厅  相似文献   

10.
烟夜蛾(Heliotnis assulta Guenee)的幼虫,钻蛀线辣椒常引起角果霉烂和脱落。一般受害田减产20—25%;严重的达40%以上。我们于1980—1982年进行了田间系统观查和室内饲养及药剂防治试验,并应用于大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雷国明 《植物保护》1993,19(4):52-52
昆山市三化螟在70年代后期渐趋衰落,1980—1983年近绝迹,1984年起逐年回升。全市冬后越冬幼虫密度调查,1980—1983年未查到,1984—1987年每亩0.44—1.25头,占3种螟虫的0.11%-3.56%,1989年后以3—5倍的速度回升,1991年每亩达92.2头,占3种螟虫的17.33%;预测灯下全年诱蛾量,  相似文献   

12.
1965年10月11—14日,在华东局科委的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召集了有关农业研究和医药卫生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在上海市开了第二次农用抗菌素—农抗-101(原名M-101)及农抗-102专题讨论会。  相似文献   

13.
甘肃河西地区细胸金针虫为害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是甘肃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全省均有分布,在河西地区占绝对优势。经6年来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得知,该虫有世代上的多态现象(Polymorphism),在武威地区3年1代,亦有2年或4—5年1代者。主要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平均958.5天,蛹期平均15天,当代成虫寿命30—68天,少数越冬成虫270天左右,卵期平均14天。该虫适生于壤质偏碱的土中,以土下10厘米土温7—22℃和土壤含水量14—18%为最适宜。幼虫春季为害作物幼苗猖獗,秋季为害根茎类作物亦重。麦田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麦收后浅耕灭茬曝晒和秋季休闲等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斯氏线虫对有机茶园角胸叶甲的田间控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Lefevre是危害凤凰单丛茶的重要害虫,该虫以成虫危害茶叶,幼虫取食茶树的幼根,导致茶叶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是控制角胸叶甲幼虫的重要天敌。作者于2004年10月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凤凰单丛茶园就该天敌在有机茶园对角胸叶甲幼虫的田间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斯氏线虫All品系由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组提供,为感染期幼虫(IJs),置于5~8℃的低温中保存待用。供试角胸叶甲幼虫为2~4龄混合发生,密度为0.61~4.10头/样。供试茶树品种为白叶单丛,茶龄为10年…  相似文献   

15.
1979年在新金县皮口镇首次发现美国白蛾,1980年再次普查,疫情已扩散到15个乡(镇),疫区面积达37640亩。疫情严重时20几年生的糖槭树树叶被幼虫吃光,挂满幼虫网幕,长达lm多。树下的玉米、蔬菜的叶子也被幼虫吃光。仅1980年全县  相似文献   

16.
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Cramer))是柿、菠萝、芒果、椰子、八宝树等数十种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于树干茧内越冬,幼虫一般6~8龄。1980年8~9月,我院校区内丽绿刺蛾幼虫患病大量死亡,1981年第1代幼虫又发此病,至第2~3代成为流行病。校区内及其附近绝大部分地区幼虫因此病100%死亡,仅少数地区有极少数幼虫留存下来。  相似文献   

17.
苏云金杆菌血清型14以色列变种(下称 B.T—H_(14)对多种蚊幼虫具有一定毒杀效果,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灭蚊幼生物制剂,在实践中,探讨化学杀虫剂与 B.t—H_(14)混合应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我们对该菌与几种化学杀虫剂混用的毒效,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4年5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中山大学校园内的细叶女贞树上,发现罹病而死的灰白天蛾(Psilogramma increta)幼虫,自然死亡率达30—60%。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鉴定,其病原体是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B亚组的颗粒体病毒,简称PiGV。这种病毒的颗粒体呈卵形,大小为289—368×184—289毫微米,平均约336×221毫微米  相似文献   

19.
刘德钧 《植物保护》1984,10(5):13-1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幼虫主要的寄生性天敌,上海地区各代玉米螟幼虫自然寄生率为10—30%,最高可达50%左右,对玉米螟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研究螟虫长距茧蜂的应用价值及大田释放过程中,常常在预定的时间需要一定数量的成蜂,因此蜂茧保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980—1982年进行了茧的发育起点及低温保存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杀灭菊酯对小菜蛾的毒效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是上海地区花椰菜、甘蓝、青菜、萝卜等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从4—11月田间都有幼虫为害,以6—7月和9—11月为害最甚。施用农药是防治该虫的重要措施,在1980年以前主要使用敌百虫、敢敌畏、乐果、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