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不同林分类型(日本落叶松林、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赤松林、杉木林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林分下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不同林分土壤密度随之增加,总孔隙度随之显著降低(P0.05);日本落叶松林、赤松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杉木林反之;不同林分土壤p H值均介于4.135.07之间,为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呈现出土壤养分的表聚性特征;4种林分各土层全钾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日本落叶松林2040 cm、4060 cm层土壤全钾含量(2.22 g·kg~(-1)和2.34 g·kg~(-1))显著高于其他林分;除杉木林外,其他林分各土层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除土壤蔗糖酶外,其余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分中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种林分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林(0.792)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0.639)杉木林(0.353)赤松林(0.267)。[结论]不同林分对土壤剖面各层次理化性质影响显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各异,其中日本落叶松林土壤质量最好,赤松林土壤质量最次。  相似文献   

2.
华北落叶松人工幼林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燕山山地的主要树种,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以河北木兰林管局境内1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立地条件相同密度分别为1800、2400和3000株/hm^2的3种林分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低、中、高3种密度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21180.6、26724.6和31352.4kg/hm^2;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98.9%,草本层次之,占0.7%,灌木层最少,仅占0.4%;林木平均木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略微减少,密度由低到高其平均木生物量依次为11537.5、11077.3和10357.8g/株;各密度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均存在W干〉W枝〉W根〉W叶〉W皮的分布规律;3种密度的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基本相同,3000株/hm^2的林分结构合理,更能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杂种落叶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的32株标准木各组分的生物量,建立不同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单株林木各组分与林木胸径的回归方程W=aDb,并由此推算出4种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每公顷生物量。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林分总生物量影响不大,而对单株生物量及其各组分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选取适当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4.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0m的样带法,比较了林分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随距林缘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为630株/hm2时,随林缘距离的变化不明显,其他密度林分林缘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与距林缘距离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73 5。低密度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生长好于高密度林分,不同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生物量与林分密度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和生物量能较好地反映华北落叶松的林缘效应。  相似文献   

5.
5年生马尾松造纸工艺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树高受造林密度的影响较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平均胸径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单位面积的材积、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综合林分生长、生物量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马尾松造纸工艺林造林密度3333株/hm2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分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随密度和年龄的变化而不同。在40年之前,林分干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当林龄超过45年时,随年龄增大而减小,枝和叶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林生产力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木麻黄林生物产量随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木麻黄林生物量大小在不同立地表现为潮积沙土>风积沙土>残积沙土,立地愈好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愈高;15年生木麻黄林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干材生物量百分率的变化趋势相反;林分净生产量随林龄而增大,至成熟阶段达到最大,到过熟阶段又趋下降,林俞生产力与叶面积指数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冀北山地6种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600株/hm2密度的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物种数、草本生物量、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大。  相似文献   

9.
《林业资源管理》2016,(6):44-49
为了探究冀北地区华北落叶松与樟子松人工林生物碳汇能力的差异,对其人工林的最大生物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胸径相同的情况下,单株华北落叶松的干、枝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樟子松,而叶生物则相反;在林分平均胸径小于19cm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樟子松人工林,大于19cm时,樟子松林生物量高于华北落叶松林。在胸径相同时,华北落叶松单株林木的碳贮量高于樟子松;在林分平均胸径小于19cm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贮量高于樟子松林,大于19cm时,樟子松林高于华北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10.
以11年生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优良无性系造林密度试验林连续10 a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造林密度对落叶松无性系林分结构的影响,为人工落叶松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11年生期间,落叶松优良无性系的胸径、单株材积和树高在中等密度B下林木个体间分化加剧,树高在高密度C下林木个体间分化最低,造林初期胸径、单株材积在高密度C下林木个体间分化最低,随林龄增大在低密度A下最低。落叶松无性系在中等及以上径级株数率随密度减小而增大,而在较小径阶株数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的分布规律,密度A、B林分直径结构近似正态分布。在3种密度处理中,最大树高株数率高度级均为14 m,在中等偏上(14 m)高度级密度A林分树高株数率最大,在中等偏下(12 m)高度级密度B、C林分树高株数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ties in the estimation of forest car- 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in Liaoning Province where vari- ous forest inventory data have not been fully utilized. By using forest inventory data, we estimated forest vegetation carbon stock of Liaoning Province between 1993 and 2005.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ck increased from 68.91 Tg C in 1993 to 97.51 Tg C in 2005, whereas mean carbon density increased from 18.48 Mg·ha -1 C to 22.33 Mg·ha -1 C. The carbon stora...  相似文献   

12.
华北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境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取得主要林分因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ForStat统计软件,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未成林造林地,灌木与草本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幼龄林林木分化尚不明显,生物量与林分密度呈线性关系,符合y=0.005 1x+4.334 3,R2=0.842 7;幼龄林物种丰富度在25左右时生物量达到最大;近熟林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辽东山区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分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等方法,测定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生物量及其在一个年龄序列上的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分生物量分布依次为中龄林(119.39t·hm~(-2))近熟林(94.69t·hm~(-2))幼龄林(31.44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关系略有差异,中龄林和近熟林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而幼龄林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应定期采取抚育间伐,改善林木生长条件,提高落叶松人工林的生产力,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油松落针病发生与地形因子及林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清原县油松天然林及人工纯林进行全面踏查,分析了油松落针病发生地的地形因子和林分条件,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地形因子中,不同坡向油松发病率有差异,阴坡发病率较高;坡位对油松落针病的发生程度有影响,下腹发病程度较重;林分树种组成及密度对油松落针病发生的程度有显著影响,油松人工纯林发病重,林分密度、郁闭度大时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5.
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及养分现存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固定样地调查生物量的方法,在辽宁省建平县干旱所南大山试验区进行了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和养分现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细根生物量大于油松纯林,两树种混栽后蒙古栎能促进油松的细根生长,提高油松细根生物量在混交林中的比例;混交林细根在各土层中分布得比纯林更均匀、更合理,两树种根系生长协调;混交林细根N、P养分现存量分别是纯林的1.1倍和1.2倍,可见混交林细根具有比纯林更高的养分积累和周转能力;纯林和混交林人工林的各径级活细根和死细根养分现存量都随细根径级的增加而减少,说明≤2 mm径级的细根在细根的养分循环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比较了16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89.35 t·hm-2,高出杉木纯林49.3%;其凋落物层生物量则为纯林的3.48倍。混交林中火力楠枝叶生物量分布高度高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火力楠根系分布深度低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因而,杉木和火力楠混交林能形成较好的林分结构,可促进林分生产力的提高和地力改善,是值得推广的杉阔混交林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枝叶生物量、凋落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林龄、林下植被生物量、凋落物量、枝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年均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可单独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21.2%,而林龄、降水量、年均温、枝叶生物量可以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38.6%。  相似文献   

18.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主要与林地土壤类型、林分郁闭度有关;林下植物的生长发育随林龄对林分郁闭度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桉树种类之间及桉树与相思类树种之间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低并不是桉树树种本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以杉木人工林为对照,采用标准地法分析了10年生乐昌含笑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凋落物现存量、林分涵养水源的功能。发现乐昌含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增加3.80%,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84%和7.46%,林地凋落物质量的(F+H)/L的比值为0.45,高于杉木纯林的0.21,乐昌含笑0~20 cm土层有机质、全N、全P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19.07%、13.67%和3.42%,水解性N、速效P、速效K分别增加3.64%、6.17%和11.01%,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达10.26 t/hm2,高于杉木人工林的9.02 t/hm2。  相似文献   

20.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按不同造林密度设定样地,造林后对5种不同密度沙枣林分进行密度效应观测,测定株高、地径、生物量、热值、能量现存量等。结果表明:造林第3年株高和地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第2年;造林3 a后沙枣能源林林分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密度不对热值产生影响;从造林3 a后来看,密植(10 000株/hm26,667株/hm24,444株/hm2)的生物量及能量现存量明显高于疏植(3 333株/hm22,500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