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配合饲料养殖河川沙塘鳢技术,将人工繁育的河川沙塘鳢夏花投放在直径为3m的圆形水泥池,放养密度150尾∕m2;共分4组,每组3个池;试验组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6.15%、41.56%、36.7%,对照组投喂鲜鱼糜、鲜鱼块、活小杂鱼;经128d培育,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对照组)平均养成规格分别为19.3g、17.5g、12.2g、13.1g,成活率91.8%、90.9%、72.4%、69.6%,饲料系数1.8、2.04、3.72、15.7。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对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较高,对大豆利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河川沙塘鳢仿生态繁育的池塘选择、亲本放养、育苗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要点,并结合沙塘鳢规模化繁育试验结果,探讨了提高沙塘鳢繁养殖病害防治效果及沙塘鳢繁育出苗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太湖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孙帼英 《水产学报》1996,20(3):193-202
研究了河川沙塘鳢的年轮特征、生长特性、繁殖和摄食习性。观察比较了耳石、鳞片、脊椎骨和胸鳍支鳍骨的年轮特征,选取耳石作为鉴定年龄的依据。渔获物有0~Ⅳ龄五个年龄组,其中Ⅰ和Ⅱ龄组占渔获量的85%,Ⅳ龄组仅为1.02%。体长与耳石半径呈直线相关。体长与体重(W)和纯体重(W′)均呈指数函数增长关系,W=2.2416×10-2L3.0867;W′=2.498×10-2L2.9747。卵巢发育分Ⅵ期及重复发育的Ⅳ′和Ⅴ′期,属分批非同步型产卵鱼类,产卵时间为3~6月,盛产期为4~5月,繁殖期间至少产两次卵。该鱼主要以无经济价值的小鱼和虾为食  相似文献   

4.
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母本、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为父本进行科间人工远缘杂交,对杂交子代胚胎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描述了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体节、鳃、孵化期8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形态建成以及发育特点,分为31个主要时期,卵裂阶段从2细胞期至32细胞期和桑葚期;囊胚阶段有囊胚早期、囊胚晚期;原肠阶段有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阶段有神经胚早期、神经胚晚期;体节分化阶段从2体节期到41体节期;鳃阶段又可分为消化系统形成期、肝脏形成期、鳃裂期以及脾脏和口裂形成期;最后的孵化期分为出膜前期、出膜期。在温度为(20±2)℃的孵化条件下,杂交子代的受精卵经501 h孵出仔鱼。  相似文献   

5.
0前言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名贵水产品。每年的4、5月份是品尝该鱼的最佳时段,又恰是其自然繁殖的盛期,因而,在此时捕捞对河川沙塘鳢资源量的维持和增加是极大的威胁。目前,仅靠天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而进行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国内对于沙塘鳢  相似文献   

6.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的胚胎发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可分成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体节分化、腮和出膜等8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形态建成和发育特点,卵裂阶段被细分为2~32细胞期和桑葚期,囊胚阶段分为囊胚早期、中期和晚期,原肠阶段分为原...  相似文献   

7.
赵军 《科学养鱼》2012,(12):74-75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鲈形目、虾虎鱼亚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的小型经济鱼类,中国特有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食,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对河川沙塘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态、遗传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生产上已基本突破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为发展河川沙塘鳢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  相似文献   

8.
0引言自上世纪90年代起,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先后开展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1-8]。归纳起来,目前河川沙塘鳢(俗称塘鳢鱼)的人工繁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工授精法。给亲鱼注射鱼用催产激素催熟催产,人工授精后再进行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和促熟产卵技术,满足其大规模养殖生产的苗种需求,2011-2012年,在池塘条件下,进行了河川沙塘鳢亲鱼强化培育和繁殖试验,并在产卵规律和采卵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亲鱼的优选、培育期水流控制、各阶段饵料营养强化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可促进亲鱼性腺发育,使其达到性成熟并自然产卵。河川沙塘鳢亲鱼在水温达到15℃时开始产卵,其最适产卵水温为18~20℃,水温高于22℃时,产卵量开始下降。整个产卵期自3月下旬至5月初,其中4月份为产卵高峰期。试验共获得鱼卵48.9万粒,其中4月份获得鱼卵37.5万粒,受精率为66.7%,而3月份和5月份不仅产卵量少,受精率也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0.
河川沙塘鳢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利平 《内陆水产》2001,26(11):4-5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aGünther)属鲈形目,虎鱼亚目,塘鳢科,俗名塘鳢鱼,为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伍汉霖,1993)。其个体虽小,但肉嫩刺少,味道鲜美,可食部分比例大,经济价值高,深受江浙、沪、闽等地人们的喜爱。孙帼英等(1996)对河川沙塘鳢年龄、生长、摄食和繁殖等作了周期的研究,本文仅就其繁殖期间生物学作初步探讨,为开展对该鱼的人工繁殖和集约化养殖、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材料于2000年4月下旬和2001年4月下旬采自…  相似文献   

11.
采用引物步移法PCR扩增,获得全长为16846 bp的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线粒体全基因组DNA(mt DNA),并对其基因结构、重排机制及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河川沙塘鳢mt DNA由37个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除ND6和8个t RNA外,其他基因都编码在重链(H)上;t RNA基因因发生滑移重排(shuffling),将经典的线粒体基因组HSL(t RNAHis–t RNASer–t RNALeu)排列变成了SLH(t RNASer–t RNALeu–t RNAHis)排列,造成在t RNALeu与t RNAHis、ND4与t RNASer之间分别插入了320 bp和42 bp的两个"匿名区"。(2)检测的112种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中,仅有13种(11.61%)发生了mt DNA基因重排现象,而沙塘鳢属的中华沙塘鳢(O.sinensis)、平头沙塘鳢(O.platycephala)与河川沙塘鳢的基因重排位置一致,揭示其可能是沙塘鳢属鱼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标签"。(3)筛选得到的两个分子标记ND4和ND5基因,适合用于虾虎鱼亚目(Gobioidei)鱼类科阶元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Mn-SOD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河川沙塘鳢Mn-SOD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008 bp,包括67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5 bp的5'UTR区和315bp的3'UTR区,并且具有脊椎动物典型的加尾信号AATAAA和31 bp的PolyA尾巴,推测该序列共编码225个氨基酸.该基因包含Sod Fe_N(28-109)与Sod Fe C(116-219)2个保守的结构域,此结构与其他物种极为相似,表明该基因在物种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已知物种Mn-SOD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河川沙塘鳢Mn-SOD氨基酸序列与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和线鳢(Channa striata)相似性最高,均为90.3%.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Mn-SOD基因在河川沙塘鳢8个组织(肾、肝、肌肉、脑、脾、鳃、眼、心脏)和8个发育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d、出膜后3 d)的表达情况.在检测的8个组织中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胚胎到仔鱼的8个发育时期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桑椹胚期表达量最高.在急性NaNO2胁迫处理后,河川沙塘鳢肝组织Mn-SOD基因的mRNA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鳃组织Mn-SOD基因的mRNA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Mn-SOD很可能在对抗NaNO2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将为控制河川沙塘鳢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条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毒死蜱(CPF)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毒死蜱(CPF)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价。设定0 mg/L、0.18 mg/L、0.36 mg/L、0.57 mg/L、0.86 mg/L和1.1 mg/L 6个CPF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为指标,研究CPF污染对幼鱼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CPF浓度升高对实验鱼产生了较大毒性,24 h、48 h和96 h LC50分别为(0.296±0.019)mg/L、(0.16±0.036)mg/L和(0.052±0.003)mg/L,随着时间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 9,P<0.000 1),安全浓度为(0.014±0.003 1)mg/L;低浓度染毒条件下,CAT活性随时间变化较小,在0.57mg/L CPF染毒96 h后CAT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T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极显著变化(P<0.01);SOD活性变化与CAT相似,在时间和不同浓度CPF的共同作用下,SOD活性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药物对GSH含量的影响不大,在0.36 mg/L以上浓度组,24 h和48 h的含量有所下降,96 h的含量则维持在较高水平,GSH含量随时间呈现极显著变化(P<0.001);由此可见,肝CAT、SOD酶活性和GSH含量作为毒理学指标能较好地评价CPF毒性效应。组织病理观察发现,CPF污染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鳃、肝均造成严重损伤:鳃丝紊乱、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肥大、充血,鳃弓软骨细胞变性、溶解;肝细胞发生实质空泡化,细胞间隙增大,胆管内皮细胞肥大隆起。  相似文献   

14.
河川沙塘鳢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15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射阳群体(SY)和太湖群体(DXS)的形态最接近,与当涂群体(DT)、建德群体(JD)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5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18.070%、16.717%、11.374%、9.504%、7.182%,累积贡献率为62.84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河川沙塘鳢群体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体长、头长、眼后头长、体高和体厚这5个形态性状上。判别分析中采用8个不同的变量,分别建立了河川沙塘鳢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62.0%~100.0%,判别准确率P2为62.0%~98.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7.0%。  相似文献   

15.
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growth hormone/insulin-like growth-axis,GH/IGF-轴)是调控鱼类生长的主要内分泌轴线。为探讨生长相关基因GHR、IGF-2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河川沙塘鳢的GHR、IGF-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GHR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2 179 bp,开放阅读框为1 830 bp,共编码609个氨基酸,IGF-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1 586 bp,开放阅读框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采用qRT-PCR方法检测了GHR、IGF-2基因在9个不同组织(脑、肝、心、肌肉、脾、肠、性腺、鳃、肾)和8个胚胎不同发育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 d、出膜后3 d)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GF-2和GHR基因在所检测的9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肝脏、肌肉、性腺、脑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胚胎发育阶段GHR和IGF-2基因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原肠胚期表达量较高,表明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qRT-PCR进一步比较了雌、雄河川沙塘鳢GHR和IGF-2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90、150、210、270、330 d)脑、肝、肌肉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各时期雄鱼GHR和IGF-2基因在肝组织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雌鱼,肌肉和脑GHR基因mRNA的表达量则无显著差异。而IGF-2基因则仅在雌、雄鱼210 d的脑和150、210 d的肌肉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肝GHR和IGF-2基因mRNA表达的雌雄差异是河川沙塘鳢雌雄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 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 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 a和OP110 a在鸭绿沙塘鳢中呈现单态性,其余的13对在3个群体中均能良好扩增;OP10a、 OP23a和OP46a可鉴别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杂交子代3个群体。(2)3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 PIC)含量分别为0.6450、0.5375、0.51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 Ne)分别为4.2977、3.6188、2.779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334、0.5920、0.6290。(3)双亲遗传分化显著,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群体,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推断杂交子代为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4)杂交子代与河川沙塘鳢和鸭绿沙塘鳢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036、0.8361,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是不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系统进化树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越冬期饥饿对河川沙塘鳢雌鱼卵巢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投喂鲜活中华米虾(Cardina sinensis)作为正常对照,对处于越冬期的雌性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饥饿试验。至试验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鱼的体重、肝体指数发生了显著(P<0.05)和极显著的下降(P<0.01);卵巢内可供继续发育形成成熟卵子的3时相中、后期卵母细胞数量骤减,卵巢整体发育程度仅到达Ⅲ期,滞后于正常投喂组的Ⅳ期卵巢,提示饥饿对越冬雌性亲鱼的性腺发育造成了不良影响。试验同时发现,饥饿组的性腺指数在28d内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饥饿组卵巢中卵黄脂磷蛋白的含量、肝脏中卵黄蛋白原的基因表达量及血清中的卵黄蛋白原含量都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前两项指标在28d时分别回升到了14.31±1.11µg/mg和2081.08±124.86的水平,与对照组已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切片观察发现,饥饿组卵巢中退化卵子的卵黄崩解产物被重吸收,细胞质中只剩余大量小泡。研究结果提示,饥饿状态下雌性河川沙塘鳢体内可能启动了一种性腺发育补偿机制,且该机制有多种表现形式,能使机体通过消耗自身贮能来保证子代繁殖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式反应(STR-PCR)技术对已开发的14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marmorata)微卫星标记在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和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群体间进行通用性分析。结果显示,14对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在线纹尖塘鳢群体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在河川沙塘鳢群体中也有10对引物可稳定扩增,其中9对在线纹尖塘鳢群体中具有高度多态性,6对在河川沙塘鳢群体中具有高度多态性。通过这10对通用微卫星标记检测3个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44 9,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04 3,平均多态信息(PIC)含量为0.536 9。同时获得3个有着较高的通用性微卫星位点(H27、H142和H97),平均PIC值均大于0.5,具有高度多态性,在3种虾虎鱼亚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这3个位点在3种虾虎鱼亚目鱼类之间共检测得到6~22个不等的等位基因,并获得1个可以用于鉴别沙塘鳢科与塘鳢科特异基因型的等位基因位点(H97)。因此,通过已开发的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来获得适用相近物种的微卫星标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 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初期,其胃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很低,在孵化前期,其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之后继续升高,在孵出后5 d的仔鱼,其胃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在胚胎发育初期,其胰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在眼黑色素出现期时明显升高,而在孵化前期时再次升高,孵出后5 d的仔鱼,其胰蛋白酶的活性亦达到最高。这也说明在河川沙塘鳢的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其蛋白酶的活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