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猪瘟     
焦鑫 《饲料博览》2004,(8):53-53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传染性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本病急性型呈败血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坏死性炎症,特别在回盲口附近常见钮扣状溃疡,故俗称“烂肠瘟”。病原:猪瘟病毒。流行病学:在自然情况下,不分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只都可感染发病。病猪是其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尿、分泌物、唾液排出体外,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因此,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及用具等都能传播本病;其次本病亦可经呼吸道、眼结膜及伤口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可以机械带毒,成为传播媒介。猪瘟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易感猪群一…  相似文献   

2.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猪瘟又名烂肠疽,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其特征为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病变化,使病猪肠道和肺脏发生剧烈炎症及坏死。本病一年四季都发生,不分猪种、年龄、性别都可感染。1病原及流行特点猪瘟病毒是披盖病毒科,瘟疫病  相似文献   

4.
1猪瘟的病原及流行特点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强毒株引起急性发病,死亡率高,中等毒力的毒株引起急性和慢性感染,低毒力的毒株引起慢性或隐形感染。猪瘟病毒随病猪口腔、鼻腔、眼分泌物排出,也随粪便和尿液排出;病猪的内脏、血液、猪肉及副产品均能较长时间的带毒。一个猪场爆发猪瘟  相似文献   

5.
<正> 一、猪瘟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和梗死。本病只感染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病猪和带毒猪为主要传染源,病猪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屠宰时的血、肉、内脏和废料、废  相似文献   

6.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富共患传染病.盖州某猪场育肥猪发病,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瘟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采取相应措施后,病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猪瘟又称烂肠病,是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件、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由H群强毒株引起的猪瘟,被感染猪呈急性经过,由B群弱毒株引起的猪瘟,被感染猪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2005年3月7日,沧州市某猪场的猪陆续发病,经诊断确诊为温和性猪瘟,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1流行病学1.1猪瘟猪瘟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在自然条件下猪瘟病毒只感染猪,不分季节、年龄、性别、品种均易感,死亡率高,而且传染相当快,多为急性。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包括病死猪流出的分泌物、排泄物、尸体,病猪被急宰后,其内脏、肉、血、废料、废水污染了健康猪的饮水和饲料均会传播猪瘟病毒。另外,母猪被弱毒株感染和已得病母猪都会通过胎盘直接感染胎儿,生产仔猪弱小不易存活,生产木乃  相似文献   

9.
正猪锁喉风病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本病虽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气候多变的秋末冬初多见,常与猪瘟病毒及猪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最急性的病猪可在几小时内死亡,来不及医治。急性病猪,主要症状为败血症和急性胸膜肺  相似文献   

10.
非洲猪瘟属于一种传染病,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及慢性4个类型,主要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当猪感染非洲猪瘟以后,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及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等,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对非洲猪瘟进行预防和控制,所以我们需要对非洲猪瘟病毒与其易感宿主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本文主要对非洲猪瘟的相关情况、传播途径及防控控制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猪瘟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高热稽留,死亡率极高,不分年龄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猪瘟可表现为急性、慢性、非典型感染病程。急性症状很明显,病死率高。慢性型、非典型症状轻,有反复、病程较长。近年来,猪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为多样化。主要以非典型猪瘟为主。非典型猪瘟,  相似文献   

12.
王文军 《饲料博览》2021,(2):106-106,109
非洲猪瘟对猪群的生命安全有很大侵害,需要养猪户明确非洲猪瘟的防控方向。本文就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与传播扩散风险展开论述。首先对病毒来源、传播形式和易感动物进行了分析,随后阐述了养殖环节、屠宰环节和流通环节中病毒的传播及扩散风险,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提供帮助。1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1.1病毒来源感染非洲猪瘟的病猪是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且此类病毒具有长期存活的特点,有时病毒还会寄宿在蚊虫体内。当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了健康的生猪后,生猪就会被感染非洲猪瘟,导致病毒在猪群内传播。病毒还可以在脾的体内存活较长的时间,当脾排卵后,卵中也会携带病毒,使病毒被一直储存下来。另外,病猪的排泄物中也会带有非洲猪瘟病毒,若养殖户没有对其进行科学处理,那么病毒还可能对周围的空气或水环境等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要从根源上防控非洲猪瘟,规范养殖流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猪的频繁流动,特别是产地检疫、检验制度不完善及免疫失败等因素,种猪的带毒现象较为普遍。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发现和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猪,而忽视那些既无临床症状,又无免疫抗体,但却带毒的持续感染猪,致使猪瘟病毒(CSFV)通过带毒猪群缓慢传播,一些猪场的种猪带毒率较高,成为猪群猪瘟(CSF)的主要传染来源。因此,早期确诊并及时清除感染猪是控制CSF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一、猪瘟仍是当前猪的头号“杀手”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个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个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会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呈最急性经过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猪瘟是一种由于病毒引发的急性、发热型传染疾病,在病毒属性上属于黄病毒瘟病科,其主要传染形式还包括接触性,主要症状包括引发病猪体内细胞感染,从而造成流产、败血症、淋巴细胞减少以及营养消耗过快等。由于猪瘟容易造成病猪体内免疫细胞受到抑制,在免疫细胞受损的情况下,病猪更容易产生其它一些病毒的感染。本文通过对猪瘟发病症状、危害的介绍,以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对免疫失败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与完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稽留、传播迅速和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由于病原微生物抗逆性能增强,毒株变异,造成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难以确诊,致使病猪长期带毒传播,降低了生猪抵抗力,极易感染和并发其他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正>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有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等特征,常表现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长结、肾出血等现象,死亡率高、病程短。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猪、野猪,同时软蜱和接触病猪的污染物等也是传染源,主要感染消化道和呼吸道;软蜱等昆虫也可通过叮咬传播。最易感染的是家猪和欧亚野猪。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猪瘟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海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42-7843,7845
[目的]为了弄清河南省猪瘟的流行病学规律,研究猪瘟强毒株感染情况,查实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情况。[方法]使用ELISA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方法对301份病猪的样本进行猪瘟强毒抗原及细菌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猪瘟在河南省猪群的感染、流行范围情况及同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对猪瘟阳性猪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对采取措施后没有效果的猪场进行了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检测,确定混合感染情况。[结果]猪瘟在河南省流行广泛;猪瘟病毒的平均检出率为26.25%;细菌感染占猪瘟病毒总阳性样本的25.31%;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与猪瘟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综合性防治措施实施后对大部分猪厂效果明显;但对混合感染的猪群效果不好。[结论]猪瘟与细菌、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是造成猪瘟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是净化猪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丁宇 《农技服务》2015,(3):156+51
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本病的病原是披盖病毒科的瘟病毒属中的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相似文献   

20.
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而引发,具有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患猪感染之后症状显著,死亡率极高。随着中外贸易的频繁往来,非洲猪瘟这一疫情开始传入我国。文中叙述非洲猪瘟的传播和扩散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