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桑生产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决定蚕桑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淳安县蚕桑产业持续下滑,而且幅度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蚕桑产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根据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集中成片种植桑树,发展适度规模农户;推广应用优良蚕桑品种,提高蚕茧产质量;调整养蚕布局,缓解养蚕劳动力和养蚕房屋紧张的问题;逐步推进"机器换人",提高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推广"十天养蚕法",节约小蚕饲养成本;推广大蚕地面育技术,降低蚕桑产业的劳动强度;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减少捉蚕的劳动量;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建议措施,以提高淳安县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淳安县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伟 《四川蚕业》2012,40(3):60-60
<正>为落实刘奇葆书记关于振兴我省蚕桑产业指示精神,2012年8月2日,四川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主持召开全省蚕桑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会议学习贯彻了奇葆书记2012年5月30日、6月16日和7月30日关于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就推进我省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措施进行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平利县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茂慈 《北方蚕业》2008,29(2):44-45
目前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已影响到广大蚕农兴桑养蚕地积极性和平利蚕桑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实施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铜梁县蚕桑生产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继续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重视、加大蚕桑产业扶持力度、加快蚕桑生产"多元化"、狠抓典型示范等对策,以确保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铜梁县蚕桑生产下滑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继续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重视、加大蚕桑产业扶持力度、加快蚕桑"多元化"生产、狠抓典型示范等对策,以确保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四川蚕业》2017,(4):10-12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茧丝绸生产及贸易大国,但蚕桑丝绸经济属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受国际茧丝市场的影响极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影响产业发展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措施,促进我国蚕桑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得出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市场管理、自动化省力化是造成蚕桑产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政策引导,科学产业规划布局,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蚕桑产业发展,进而推进广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蚕桑产业是德阳市的传统特色产业,是丘陵地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骨干项目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出口市场疲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全市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德阳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蚕业,笔者进行了一些调研,  相似文献   

9.
杨邦平 《江苏蚕业》2009,31(2):48-50
蚕桑是我区一项优势传统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为全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基地规模和茧丝绸产量在全市乃至全省占有突出位置。但是由于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区划调整的影响,近年来宿豫区蚕桑生产呈逐年下滑态势。如何继续确保蚕桑产业在宿豫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这一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期,笔者先后赴侍岭、大兴、仰化、丁嘴等蚕茧主产区就蚕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了解,对我区蚕桑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淳安县蚕桑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分别从桑园培管、蚕儿饲养、蔟中管理、采茧运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蚕农的技术水平、应用新的技术推广模式等措施,促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蚕桑产业是四川省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是关系到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蚕桑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四川农业供给侧改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四川省凉山、绵阳、南充、资阳等市州2013至2017年来的桑蚕干茧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产业发展情况,从与桑蚕茧质量密切相关的政府、企业和种养户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达到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千阳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千阳县蚕桑产业发展困难问题入手,对千阳蚕桑产业发展的出路和对策从坚定发展信心,优化劳动技能,着力培育大村大户,突出新优技术推广,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充市是"中国绸都",蚕桑丝绸业是南充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推进南充市蚕桑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分析了南充市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南充市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产品质量优势,但是存在产业间竞争加剧、缫丝企业带动能力较弱、产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制约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优质蚕茧基地、茧丝加工基地、桑茶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等区域布局和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工程、新兴桑产业高效开发工程、丝绸加工水平提升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科技创新提升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的对策,并且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多元投入、出台保障政策、健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蚕桑技术创新和蚕桑新技术推广共同托起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蚕桑科技创新是蚕桑产业得以进步和升级的不息动力,蚕桑新技术的推广是蚕桑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蚕桑技术推广体系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宣传车和播种机,一代又一代的蚕桑技术推广人员为蚕桑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蚕桑作为大农业的一个弱势产业,其产业地位受到了动摇,蚕桑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弱化,出现了一些困扰体系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广西蚕丝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路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中国蚕桑产业第一大生产基地,蚕丝产业已成为广西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区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及全国平均的1/3,蚕丝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这样的人才现状与我区蚕丝产业正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强烈反差。广西蚕丝业的发展急需足够的科技人才来支撑,以确保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建议迅速恢复和创办广西大学农学院蚕桑专业和广西纺织学校蚕丝相关专业的设置和招生,并抓好多层次办学,采取多种培养模式和途径,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用型蚕桑专业本土人才,为广西蚕丝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工作目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绵阳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我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6-9月,我们对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1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湖州蚕桑产业的情况,进而提出了湖州蚕桑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对湖州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兰溪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兰溪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稳定发展蚕桑基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蚕茧收购市场管理、引导蚕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推广普及蚕业综合利用技术、政府出台扶持蚕桑产业政策等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蚕桑产业是夷陵区三大农业特色经济产业之一, 2018年夷陵区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资金85万元用于发展桑蚕产业,对三斗坪镇和分乡镇57hm~2桑园进行扶持,提高了蚕农经济收入,促进了夷陵区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蚕桑产业作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扶贫首选产业,带动脱贫成效显著,抓好蚕桑产业扶贫工作,对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意义重大。各级蚕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专题会议精神以及广西自治区有关会议要求,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蚕桑生产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广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结合广西蚕桑生产实际情况,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蚕生产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全年蚕桑生产任务圆满完成,为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