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油菜机械化生产既节本增效,又可提高籽粒清洁度,促进秸秆还田,是加快油菜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油菜机械化生产重点一是机械播栽,二是机械收获。一、油菜播栽机械化1.移栽机械化移栽机械化是用油菜移栽机械,将苗床上培育好的油菜裸根苗或钵体苗移栽到整理过的大田中的作业方式。近年来相关科研部门借鉴水稻机械栽插的移栽原理,把  相似文献   

2.
我国关于南方冬油菜的机械化研究起步迟,随着油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油菜生产的机械化势在必行。从 已有的研究看,与其他主要农作物相比,油菜粒重小,播后出苗率比较低,机械化移栽的油菜毯苗,密度大,可控性差, 成熟期机械化收获过程中产量损失率大。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初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轮作茬口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油菜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油菜育苗移栽相对直播更能适应生产情况,但在育苗和移栽机械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攻克了育苗技术和移栽机械的难题,在示范区应用效果显著,并在多地大面积推广。本文对油菜毯状苗的配套育苗技术和旱地移栽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毯状苗移栽的油菜在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油菜毯状苗的育苗移栽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因水稻腾茬推迟,油菜直播受限,而人工育苗移栽劳动力投入多,种植效益低,近些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逐步下降,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幅明显。稳定油菜生产,提高生产效益,迫切需要实现油菜种植机械化。目前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已相对成熟,瓶颈主要在机械化种植。近几年,由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机械移栽理念,实现了在水稻标准育  相似文献   

5.
油菜毯苗移栽与直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毯苗移栽油菜适宜的移栽期及其达到高产栽培标准的最迟移栽时间,指导毯苗移栽 油菜大规模生产。【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杂 1818 为试材,设置毯苗移栽和直播两种种植方式,每种方式 6 个时期,即不同的移栽期和直播播期:10 月 15 日、20 日、25 日、30 日、11 月 4 日、9 日,研究其产量水平 和经济效益。【结果】毯苗移栽油菜籽粒产量随移栽时期的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 10 月 25 日移栽 的籽粒产量最高、达 3 810.1 kg/hm2;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毯苗移栽油菜主要是通过角果数影响产量,直播油菜 则主要通过每角粒数影响产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粒产量与移栽期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10 月 28 产量 最高。【结论】以最高产量下降 5% 以内为标准得出适宜移栽期范围为 10 月 18 日—11 月 7 日,生产上以 3 000 kg/hm2 为高产的最低标准得出高产栽培的最迟移栽时间为 11 月 16 日。  相似文献   

6.
一般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也适宜种植油菜,而且高产棉区也是油菜的高产区。前些年,育苗移栽作为一项促进油菜早发、稳长、高产的技术措施得到普遍推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育苗移栽面积逐渐缩小,油菜直播面积不断扩大。为了解决棉花采收和油菜播种的季节性矛盾,常用棉田直接套播或者套栽油菜的方法来兼顾棉花和油菜。目前,油菜即将进入播种育苗或者移栽的季节。生产上应及早整理棉行,不误油菜  相似文献   

7.
油菜是浙江省第一大油料作物,种植油菜对实现绿色过冬、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城乡居民食用油供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受比较效益偏低、机械化发展滞后、综合竞争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浙江省油菜产业提质增效进程遇到阻碍。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稻油两熟制、开展科研协作攻关和协同推广、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等建议措施有效促进浙江省油菜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油菜是无为市主要的油料作物,本文对油菜毯状育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包括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毯状育苗、大田准备、机械移栽、肥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机械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扬州综合试验站的技术支持下,开展油菜(Brassica napus L.)机械条播、毯状苗机械移栽、菌核病飞行器喷防、机械收脱等生产技术的示范和研究。通过两年的示范研究,初步实现了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同时示范研究的结果为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依据和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生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毯状苗机栽油菜有利于工厂化育苗,且具有早发优势强、根系发达、春发稳长、群体较优、个体健壮等主要特性;提出了选用高产抗倒优质品种、精细整地、适期移栽、合理群体、优化施肥、配套沟系、化控化除等高产栽培技术,为实现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进行了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1.
姜犇 《农技服务》2012,29(2):139
黔油29号是贵州省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2008年通过贵州省审定,适宜于贵州省甘蓝型油菜区推广种植。为了明确黔油29号在贵州省黔西县谷里镇的适栽密度,进行了黔油29号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油29号在黔西县谷里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135 000株/hm2,该密度范围内,产量较高,综合农艺性状较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质量,选择宁杂1838和沣油737 2个油菜品种研究了油菜毯状苗的形态特征,对秧苗根茎结合处进行了拉伸试验,并对毯状苗基质进行了拉伸、剪切以及模拟切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后30~45 d,不同品种油菜毯状苗形态特征(苗高、茎部直径、苗幅宽、裸苗质量、基质密度)存在差异,宁杂1838单株切块毯状苗呈现高瘦型,沣油737呈现矮胖型;油菜毯状苗形态特征参数服从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不同苗龄的毯状苗形态特征参数分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2个油菜品种毯状苗苗高、茎部直径、苗幅宽、裸苗质量和基质密度均与苗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956 9至0.999 8之间;宁杂1838和沣油737油菜毯状苗自然状态直立角度均值分别为80.12°和84.59°,根茎处拉断力分别为18.82~26.31 N和31.51~41.84 N,基质弹性模量分别为0.082~0.108 MPa和0.092~0.149 MPa,内摩擦系数分别为0.358和0.368,粘聚应力分别为0.093 MPa和0.108 MPa,切块阻力范围分别为15.941~24.615 N和17.675~26.530 N。  相似文献   

13.
在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以移栽劳动强度最大、作业条件最差且时间要求紧。移栽分为人工和机械化移栽两种方式,而机械化移栽又分插秧和摆栽两种方式,我省多数地区采用机插秧移栽,采用摆栽的还很少。但近几年通过垦区大力示范推广水稻钵苗摆栽技术,钵苗摆栽已显现出高产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种植户认可。  相似文献   

14.
<正>昆明市油菜播种面积虽然逐年扩大,但存在种植规模小、农艺不满足机械化生产要求、专用机具缺乏等问题。为提高产量,增加种植收益,提出优化农艺技术、加强油菜生产机械化装备的研发、推动油菜规模化生产、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油菜籽精深加工能力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油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化收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通过开展不同种植方式与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研究,总结适宜芜湖地区机械化收割油菜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棉花和油菜连作种植的茬口矛盾,东至县香隅镇采取了棉田套栽油菜的模式。本文从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及时移栽、合理密植、栽后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棉田套栽油菜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移栽农艺对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油菜移栽机能够大幅提升油菜单产,说明了油菜钵苗移栽是促进中国南方稻田油菜产量增长以及作为解决季节性矛盾的关键手段。提出了一种新的移栽方式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循环式移栽、往复式移栽、开沟横向移栽以及复合式移栽。通过在移栽效果、工作环境、移栽速度3个方面对这4种移栽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其移栽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以及自身特性,得出横向开沟移栽机构在土壤环境上适应性最强,探讨了油菜钵体苗高速免耕移栽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油菜育秧盘毯状苗移栽,大田不同氮肥和密度耦合对油菜碳氮积累、运转和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植株碳氮代谢与油菜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以宁杂1818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毯状苗的培育和移栽试验,比较不同年份、氮肥以及密度条件下碳氮积累、运转以及利用效率差异。【结果】油菜毯状苗适宜条件下移栽也可以获得3 750 kg·hm~(-2)高产。不施氮肥以及225 kg·hm~(-2)氮肥处理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加产量显著增加,在300 kg·hm~(-2)氮肥处理和125 000穴/hm~2移栽密度条件下1穴1株、1穴2株和1穴3株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油菜植株中碳素积累能力显著高于氮素积累能力,初花期前植株C/N比较低,为16.30,初花期后C/N比较高,为114.37。碳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施氮量增加下降幅度更大。初花期至成熟期叶片氮素运转率最高,不同处理变化范围为73.90%—78.56%,其次是茎枝氮素运转率,变化范围为38.96%—67.08%,根中氮素运转率最低,变化范围为24.45%—37.06%。不同处理叶片中氮素运转率差异较小,茎枝和根中氮素运转率随着氮肥用量增加逐渐降低。初花期至成熟期叶片碳素运转率为正值,不同处理变幅为23.16%—29.08%,随着密度增加叶片碳素运转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差异相对较小。初花期至成熟期根和茎枝仍然以积累碳素为主,两者碳素运转率表现为负值。【结论】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可有效提高茬口较迟地区的油菜生产能力。油菜在初花期之前氮代谢能力强,初花期以后碳代谢能力强,前期氮素供应有利于植株营养体的建成,从而使得后期积累更多的碳素,促进后期的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以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8和杂交粳稻品种春优284、甬优4550为供试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状秧机插及传统塑盘旱育抛栽3种不同栽植模式,试图探索沿江地区双季晚稻北缘地区适宜的栽插方式及配套技术问题。结果表明,钵苗摆栽模式配合大龄壮秧培育技术可以提前2~3 d安全齐穗,提前3~6 d成熟;受机械性能限制钵苗机插基本苗数少于毯状秧机插和抛栽模式,但进入大田生长期后,单位面积茎蘖数差异逐渐缩小,钵苗机插模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弹性和成穗的稳定性;钵苗机栽在颖花数和结实率方面表现优异,实测产量较毯状秧机栽高5.2%。总之,钵苗机插模式应用于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是适应于本地区双季晚稻生产的机械化栽插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2020年楚雄市油菜种植6.5万hm~2,总产量1625万t,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是集成适宜机械化品种、种子处理、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实现绿色、高产、高效目标的一种模式,为全市油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