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个转地或定地的养蜂场,难免会有少数蜂群感染白垩病。只要群势强,巢内饲料足,外界有丰富的蜜源,蜂群自身抗病力强,白垩病对蜂群的危害就不  相似文献   

2.
<正>白垩病的病菌与青霉菌等真菌一样,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抗病力强的蜂群接触到病菌不会发病,抗病力差、群势弱的蜂群在气候不正常等外界不良条件下,马上就会得病,轻者群势、产量严重下降,重者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2 全年饲养强群 全年饲养强群,是王浆高产的关键因素。其一,强群巢内各龄蜂齐全,哺育蜂过剩,泌浆多。正因为群势强,蜜蜂密集,促使蜜蜂产生轻度的分蜂热,提高了工蜂泌浆的积极性;其二,强群采进粉蜜多,蜂群情绪兴奋,蜂王产卵多,形成了良性循环;其三,强群抗病、抗逆性强,可以大大减少病害和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以蜂群患白垩病为例:同一蜂场,同一蜂种,同样饲料,同样管理,强群发病轻,甚至不发病。这是因为强群蜂多力量强,一有病尸及时拖出巢外,把巢房清理干净,这就大大减少了白垩病菌传染的机会。弱群则相反,脾多蜂少空间大,清巢能力不……  相似文献   

4.
为夺得全年第一个大宗蜜源 (油菜、刺槐、狼牙刺 )丰收 ,就要在流蜜前60d(天)开始繁殖 ,使蜂群在流蜜期达到13框以上群势投入生产。早春提前繁殖 ,在气温较低 ,寒潮频繁 ,群势弱 ,蜂多于脾 ,外界尚无辅助蜜粉源 ,或辅助蜜粉源不足的情况下 ,为了确保蜂群繁殖的需要就必须不断饲喂蜜、粉和提供饮水 ,现将饲喂方法介绍如下 ,以供新养蜂的朋友们参考。一、补充饲喂和奖励饲喂补充饲喂和奖励饲喂不同 ,补充饲喂是在巢内饲料不足的情况下 ,用蜜汁或浓糖浆数次补充喂足。而奖励饲喂是在巢内不缺饲料 ,外界进蜜不够食用的情况下 ,为了刺激蜂…  相似文献   

5.
柴振昌 《中国蜂业》2002,53(3):30-30
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此病危害期长 ,用药治后易复发 ,较难彻底治愈 ,是对养蜂业最具威胁的病害之一。目前有些蜂场白垩病还在危害蜂群。为了有效的防治此病 ,增加养蜂收入 ,笔者经过 3年的试验和两年的大面积实践 ,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白垩病的方法 ,供同行们参考。1、每年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移虫育王 ,提高后代的抗病能力 ,并且要长年饲养强群 ,保持蜂多于脾。2、保证群内蜜粉充足 ,在外界缺蜜少粉时 ,应及时补喂 ,使蜂群有充足的饲料 ;注意不要饲喂患有白垩病群生产的蜜粉。3、发现病群 ,及时换王 ,杜绝病情蔓…  相似文献   

6.
罗勤 《蜜蜂杂志》2001,(11):22-23
蜜蜂白垩病是养蜂生产中的一大病害 ,对蜂群造成严重危害。自 1990年起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蜂场开始发现蜜蜂白垩病 ,并迅速蔓延 ,全国各地的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受白垩病危害的蜂群 ,主要表现在蜜蜂老熟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减少了蜂群新生蜂的数量 ,群势迅速下降 ,不能维持正常的蜂群活动 ,严重的甚至弃巢飞逃 ,整群灭亡。虽然多年来广大的养蜂者不停地对此病采取预防措施 ,但始终不能根除。我县蜂群从 1993年开始发现蜜蜂白垩病 ,到1997年全县蜂群发病率达 4 0 %。发病时间主要在每年 2~ 4月和 7~ 8月 ,都是大蜜源的流蜜期 ,发病后不…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区野生蜜源植物以不受污染、天然纯绿色而闻名中外,因此,吸引了很多农业人员从事养蜂,截止到2002年末,延边地区饲养蜂群6.7万箱。自1992年部分蜂场发现白垩病,到1997年蜂群患病率高达40%,受白垩病危害的蜂群,轻则群势下降,重则蜜蜂丧失生产能力,甚至整群死亡,严重影响了养蜂生产的发展,为了掌握该病在延边地区的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对白垩病发病规律进行调查,总结出防治白垩病的方法。1病原症状与诊断蜜蜂白垩病又叫石灰质病,是由蜜蜂子囊球菌引起的一种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主要是老熟幼虫或封盖幼虫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白垩病,又称"石灰子病",是蜂群中一种真菌性传染疾病。白垩病对蜜蜂春繁非常不利,蜂群难以复壮,并且持续时间长。笔者曾是白垩病的受害者,在治病过程中虚心请教过养蜂能手,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至今蜂群再未发生过白垩病危害。一、传播途径蜜蜂白垩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不抗病蜂群与患病群蜜蜂在外界采花过程中相互接触传染疾病,也有购买带病菌花粉被感染上白垩病的,平时在蜂场乱用病脾扩巢是白垩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对症下药,比如在巢房孔或箱底发现黑白相间葵花籽样发硬蛹尸即可确定为白垩病。因白垩病属酸性真菌,施用碱性药物方可起到理想治疗效果。观察发现,蜂群出现幼虫病时,基本处于外界蜜源短缺的繁殖期。蜂群饲喂不周,幼虫营养不良,饲料不足。因此,在用药同时还需提出空脾,达到蜂多于脾的状态,保证饲料充足,这样才能治愈蜂病。蜂群染病关键在蜂王,培  相似文献   

10.
1.春繁时,蜂群须在气温达到12℃时才紧脾、喂粉,巢脾进行严格消毒,换箱换脾,合并弱群,做到蜂多于脾,并适当保温,人为组成小强群。群势强弱应根据当地第一个大蜜源流蜜的时间来确定,并不是越强越好。人为制造的小强群,大大提高了蜂群的清巢能力,感染白垩病的蜂群清巢能力弱,以致白垩病重复感染。而小强群增强了蜂群的哺育能力和调节巢温能力,寒潮来临时,蜂群有足够的蜜蜂护子护脾,增强了防寒能力,为第一代子提供了优越的生长和生活条件,提高了第一代幼蜂自身的免疫能力,使其寿命延长,哺育力提高。2.在蜂群没有交替过…  相似文献   

11.
我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山区的出入口 ,洋槐多 ,蜜源充足 ,是省内外蜂友的首选放蜂之地。每年春季 ,由于大量转地蜂群的涌入 ,我地蜂群不同程度地受到白垩病的侵染 ,当地蜂农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小。因此 ,白垩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白垩病是由蜂球囊菌引起的 ,能使大幼虫及封盖的幼虫死亡。死虫表面布满白色的丝状菌 ,慢慢变成疏松的石灰状硬块 ,颜色由灰逐渐变黑。白垩病的发生有如下特点:1 .蜂群发病的箱外条件是:低温、潮湿、蜜源不足或蜜蜂被蜜蜂球囊菌感染。2 .蜂群染病的箱内条件是:蜂种抗病能力差 ,巢内缺粉蜜 ,蜂数稀疏…  相似文献   

12.
紧脾防病谈     
在养蜂生产中 ,蜂友们惟恐各种细菌病发生 ,在繁蜂阶段绐终保持高度紧脾状态 ,不仅挡板外爬满蜜蜂 ,就连巢内空隙处前后也结成蜂团。但到病情复发时期 ,蜂群仍会不同轻重地出现病状。依笔者之见 ,尤其在当前白垩病发病较普遍的情况下 ,单靠紧脾这一措施预防各类疾病是一种管理上的不足。众所周知 ,不管是白垩病 ,还是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 ,当外界蜜源稀少或枯竭时 ,连续阴雨或持续干旱 ,一到发病期 ,病情就会发生。反之在天气晴好 ,温度适宜 ,蜜粉较充足时发病率就低 ,在流蜜期往往不治自愈。由此可见 ,自然条件的优劣 ,是蜂群发…  相似文献   

13.
广西苍梧地区每年从5月下旬至9月这一段时间,外界粉蜜源较少,气温高燥,蜂群从芒种节起,产卵圈渐渐缩小,到了立秋、处暑季节,老劣蜂王群和弱小群,停止产卵,一般的群势下降50%。9月外界有零星的蜜源植物开花,停产群恢复产卵,产卵面积逐渐扩大,蜂群进入新老蜂交替状态。10月后,外界粉、蜜源渐渐丰富,群势开始壮大。11月下旬至12月,是鸭脚木流蜜期,强群可采收冬  相似文献   

14.
入秋以后,外界蜜源逐渐减少,蜂群管理由蜂产品生产逐步转向越冬前准备,特别是转地蜂场,从9月份开始,陆续回乡,准备越冬.从近些年养蜂生产实际情况来看,每年的9~11月份是蜜蜂农药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外界蜜源减少,转地蜂群经长时间运输,蜂群内蜂粮储备减少,蜜蜂外出采蜜积极性高,当外界使用农药时,容易引起蜜蜂中毒,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另外,由于转地蜂群的群势要比定地饲养的群势强,在外界蜜源缺乏,而蜂群采蜜积极性仍然较高的晴好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盗蜂现象,影响蜂群正常的生活秩序,甚至造成蜜蜂大量死亡,一些养蜂者为了泄私愤,故意在蜂蜜中添加农药引诱作盗蜂群中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康龙江 《蜜蜂杂志》2001,(11):25-26
十多年来 ,我饲养的蜂群一直未发生过白垩病 ,究其原因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蜂群强壮抗病力强弱群是白垩病侵袭的主攻目标 ,所以饲养壮群是抵抗白垩病侵袭的首要一环。壮群抗病力强 ,免疫力高。因此 ,周年内每个繁蜂时期均应做到蜜粉充足 ,巢内环境清洁 ,这样才能培育出“兵强马壮”、抗病力强的“生力军”。蜂群是由数以万计的蜜蜂组成的群体 ,每只蜜蜂健康与否 ,将直接影响整个群体。打个比方 ,为什么在同一环境条件下 ,有的人会染上流行性感冒 ,而有的人则安然无恙 ,原因就在于人与人的体质不同 ,抗病力也就不同 ,蜜蜂也应如此。2 .…  相似文献   

16.
当蜂群进入增殖期,特别是夏秋关键性的繁殖阶段,巢内饲料不足,外界气温稳定,蜜源稀少,以及蜜源临时中断或连续阴雨,蜂不能飞出采集时,进行人口喂饲,称为奖励饲喂。 奖励饲喂的饲料含水量较大,应现用现配,以防久放变酸发酵。  相似文献   

17.
(三)蜜蜂白垩病 1.危害特性:该病是一种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患病蜂群造成幼虫大批死亡,群势削弱,发展不成强群,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白垩病的发生,在  相似文献   

18.
怎样搞好蜂群的早春综合管理,从而使全年的养蜂生产取得好的效益?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包装期的管理 首先,包装要适时。包装过早或过迟,都直接影响全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一般蜂群的包装应在离当地第一个主要蜜源盛花期半个月左右进行,包装后要根据蜂群所在地气温情况,调控群内温度。其次,经过早春包装的蜂群,群内都是越冬蜂,群势有减无增,而外界安源很少甚至没有,且气温极不稳定,由于寒流的影响,加之巢内缺乏花粉,影响了蜂群的哺育、繁殖,所以还要进行场地的选择,场地一般要选择在干燥、背风的地方,不要选择在潮…  相似文献   

19.
陶春林 《中国蜂业》2007,58(10):20-20
我地槐花流蜜期过后就没有大蜜源了,一般情况下,此后的蜂群群势只能保持原状,但有些养蜂户的蜂群群势却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此时无蜜源,只能增加人工喂糖量,不可能达到繁殖所需要的饲料量,因此群势下降,而且导致年总收入降低。而有的养蜂  相似文献   

20.
盗蜂不只是盗取蜂蜜,还破坏蜂群,影响蜂场的正常生产,降低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对盗蜂进行观察、分析,寻出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防盗,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一、盗蜂发生前兆的观察与分析 1、作盗群:据观察,一般是强蜂群,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当自然界缺乏蜜粉源时,巢内同时又缺乏饲料,尤其是秋季,在蜂群的越冬准备期,具有大量贮备饲料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