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粱种子EMS诱变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化学诱变剂EMS对高粱种子的诱变处理效果,进行了不同EMS浓度、不同EMS处理时间对R111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影响的试验,并在适宜浓度和处理时间下,比较了6种基因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成苗率。结果表明:R111的EMS致死浓度为0.5%,半致死浓度为0.25%,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0~15h;经处理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明显不同,说明不同基因型对EMS的敏感性不同,半致死浓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花萱草‘红运’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目的是获得抗叶枯病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突变体。结果表明:0.50%~0.75% EMS处理愈伤组织60 min;0.75%~1.00% EMS处理分化芽60min,分别获得“半致死剂量”效应。对存活的愈伤组织进行毒素浓度递增的多步筛选(10% 30 d—20% 30 d);分化芽80%毒素21d的一步筛选。经定向筛选,初步获得抗叶枯病分化芽突变体103株,有待进一步进行抗病鉴定。愈伤组织未能获得抗病突变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大花萱草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经过萱草叶枯病菌毒素离体筛选获得抗病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突变体。以不同浓度剂量EMS诱变处理大花萱草子房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用经过毒力检测的萱草叶枯病菌毒素粗提液进行离体筛选,通过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毒素粗提液,对愈伤组织进行浓度递增法和分化芽一步筛选法,获得抗叶枯病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0.50%~0.75%EMS处理愈伤组织60 min,0.75%~1.00%EMS处理分化芽60 min,分别获得半致死剂量效应。对存活的愈伤组织进行病菌毒素浓度递增逐步筛选(10%30天~20%30天),分化芽用40%的毒素液一步法筛选21天。经定向筛选,初步获得抗叶枯病分化芽突变体103株,有待进一步进行抗病鉴定。愈伤组织未能获得抗病突变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EMS诱变小麦愈伤组织选择抗旱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抗旱性差的小麦品种温麦6号和周麦17的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EMS诱变处理,结果表明:EMS溶液处理花药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2~6h);处理幼胚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0.40%)+(2~4h)。将EMS诱变处理后分化的224株再生植株接种到PEG浓度为80g/L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抗旱筛选,共得到13株抗旱植株,平均变异率为5.8%。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EMS溶液诱变处理的适宜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4h。  相似文献   

5.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灿  徐庆国  彭波  李海林  王林辉 《种子》2008,27(3):9-13
采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诱变剂处理水稻种子,研究其萌发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化学诱变剂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根芽生长量等指标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但低浓度的EMS(0.5%)、MNU(0.05%)具有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以及促进晚稻种子根和幼芽生长的作用;高浓度的EMS(2.0%)、NaN3(2×10-3mol/L)则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高浓度的化学诱变剂2.0%EMS和2×10-3mol/L NaN3对芽的抑制效应大于根.与对照相比,经诱变处理后早稻品种种子根长和芽长生长量的变幅大于晚稻品种;说明早稻对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强于晚稻.当EMS和NaN,浓度分别高于1.0%、1.0×10-3mol/L时,幼苗地上部(除品种R974外)、地下部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表现为苗高变矮、根长变短,并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达乌里胡枝子愈伤诱导培养基的激素含量及比例,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愈伤组织及种子的最佳条件,本研究以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为外植体,探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诱导的影响,并针对愈伤组织和种子处理分别设置了两时间两浓度(2 h和6 h, 0.3%和0.9%)及三时间两浓度(6 h、8 h、10 h, 0.4%、0.8%)的EMS处理时间和浓度的组合,研究各处理对愈伤分化系数和后期植株成活率以及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表型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愈伤的最佳激素配比为0.25 mg/L NAA+0.5 mg/L 6-BA+0.5 mg/L 2,4-D,此时达乌里胡枝子愈伤诱导率为94.9%。EMS诱变达乌里胡枝子愈伤组织的适宜浓度为0.3%,处理时间为6 h,分化系数和植株相对成活率分别为46.31%和47.78%,接近半致死范围,且生根数、根长和平均株高等指标与高浓度EMS处理相比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EMS诱变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的适宜浓度为0.8%,处理时间10 h,发芽率、出苗率、成苗率分别为53.61%、51.06%和53.28%,均接近半致死量,同时发现多株幼苗叶片...  相似文献   

7.
针对提高EMS(甲基磺酸乙酯)对大花萱草愈伤组织突变体率的方法开展的研究。采用了预选择的高渗透固体培养基(甘露醇36g/L+山梨醇36g/L+蔗糖50g/L)。在0.1%EMS半致死剂量诱变前对大花萱草带芽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时间的渗透胁迫预处理。研究渗透胁迫对大花萱草EMS诱变效应的影响。通过对渗透胁迫和EMS诱变后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成活率、分化率和成苗率等生长状态的观察统计,以及细胞质膜透性和SOD、POD、CAT酶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得出:渗透胁迫预处理对EMS诱变效应存在一定的影响。渗透胁迫加强了EMS对愈伤组织的伤害作用,表现在细胞质膜透性和SOD、CAT酶活性的升高以及POD活性的降低。处理时间在30min-60min时,胁迫对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能力未造成显著影响,但是可提高突变体率6.34%-9.27%。处理时间达90min时,对愈伤组织造成致死伤害。结论:在0.1%EMS半致死剂量诱变大花萱草愈伤组织前,用高渗透固体培养基(甘露醇36g/L+山梨醇36g/L+蔗糖50g/L)进行30min-60min的胁迫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突变体率6.34%-9.27%。渗透胁迫时间的长短与突变率提高的幅度没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化学诱变剂DES诱变处理效应,开展了高粱不同基因型、不同DES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的比较试验。通过同一品种、相同时间、不同DES浓度比较试验,明确了DES的半致死浓度为0.3%~0.35%,0.5%为致死浓度;通过同一品种、相同DES浓度、不同处理时间试验,明确了DES最佳处理时间为10~14 h;通过相同DES浓度、相同处理时间、不同品种试验,明确了不同品种对DES的敏感程度不同,它们的半致死浓度和致死浓度都有一定差异。虽然不同基因型对DES的敏感程度不同,但是绝大多数材料适宜的DES处理浓度范围为0.3%~0.35%。  相似文献   

9.
《种子》2018,(12)
采用浓度分别为0.1%、0.3%、0.6%、0.9%、1.2%、1.5%和2.0%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无芒雀麦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分析EMS化学诱变剂对无芒雀麦种子发芽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EMS处理对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p0.05)。无芒雀麦种子在不同浓度EMS诱变15h的条件下,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长等与对照相比均有降低。以相对发芽率达半致死剂量为标准,EMS诱导无芒雀麦种子建立突变体库的适宜浓度为1.2%~1.5%,处理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10.
甲基磺酸乙酯对草莓愈伤组织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对草莓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测定了愈伤组织中的保护酶和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MDA含量的变化以及愈伤组织的死亡率。结果表明,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保护酶SOD,CAT和氧化酶PPO,POD活性升高,而后快速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活性逐渐下降,CAT,PPO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总酚含量变化为先升后降,但上升和下降都比较缓慢,而MDA含量则逐渐上升;处理后的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PPO,POD活性迅速下降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总酚和MDA含量逐渐下降,而总酚含量与PPO,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由此认为,在用EMS对草莓愈伤组织进行诱变时,较适宜的剂量为0.1%~0.2%浓度处理1.0~1.5 h,在处理完成后的前12 h培养中,应采取措施以减轻褐变。  相似文献   

11.
李波  马赫 《种子》2017,(8):47-51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和叠氮化钠(NaN3)诱变方法,对2种苜蓿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和NaC1、PEG、混合胁迫处理,测定NaN3诱变对苜蓿愈伤组织5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N3诱变和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加,苜蓿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下降的趋势,NaN3诱变+混合胁迫处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积累最多,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最少.  相似文献   

12.
NaN3对宝巾的诱变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宝巾品种为材料,采用NaN3诱变体系建立宝巾变异群,研究其诱变效应和遗传效应;统计了VM1代群体中的变异性状种类及各剂量水平下的变异率,建立了反映剂量和存活率关系的回归方程:Y=101.307-10.201X,R2=0.8922,确定了NaN3对宝巾诱变的半致死剂量为5.03mmol/L,剂量和存活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一定范围内剂量和变异率呈正相关;对VM1代中的9个变异株进行了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指纹图谱显示,BN6和BN7是有育种价值的变异株系,其与母本材料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80和0.83。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适于绿豆突变体库构建的最佳甲基磺酸乙酯(EMS)浓度和处理时间,以‘皖科绿3号’种子为研究材料,设置4种EMS浓度(0.6%,1.0%,1.4%和1.8%)和4种时间(6 h,10 h,14 h和18h)共16个组合,并以半致死剂量为突变体库构建的条件。结果表明,‘皖科绿3号’的最佳诱变条件为1.0%/10 h。用该条件处理6000粒成熟的‘皖科绿3号’种子,获得M1代植株998份。对M2代群体中植株叶色、叶形、株高、花器官、开花期等性状进行鉴定。共发现表型变异材料324株,变异频率为2.97%。突变体中叶色变异和矮秆是主要的变异类型,分别占植株总数的1.10%和0.46%。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4份突变材料的突变位点进行鉴定,测序结果表明碱基突变频率为1/37.78 kb。实验确定‘皖科绿3号’的最佳诱变条件为1.0%/10 h。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用EMS诱变的方法可获得丰富的表型变异材料,可用于绿豆品种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ABT处理和插穗长度对栝楼扦插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栝楼是雌雄异株植物,在人工栽培过程中,扦插快繁技术能有效控制雌雄株合适比例;本试验研究了ABT不同浓度(0mg/l、50 mg/l、100 mg/l和200 mg/l)、100 mg/l浓度时不同浸泡时间(10min、20 min、40 min和60 min)和不同插穗长度(1节、2节和3节)对扦插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用珍珠岩做基质时,栝楼扦插快繁适合的条件是:选用当年生的2节插穗,用100mg/l浓度的ABT粉浸泡40分钟;该处理条件下,插穗具有100%的生根率和99%的移栽成活率以及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树莓试管苗茎尖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试验对树莓茎尖包埋玻璃化法种质资源保存进行了研究,以期建立简单、高效的树莓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体系。试验以树莓试管苗茎尖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约1mm的树莓试管苗茎尖用海藻酸钙包埋后,采用分步预培养的方法,最后终止蔗糖浓度为0.9mol/L的MS培养基中进行预培养3d,再用含2M甘油和0.9M蔗糖的装载液处理90min, 在0℃下用PVS2处理180min后投入液氮中保存1h,在40℃下化冻3min,用含1M蔗糖的MS液体培养基洗涤20min,最后转到恢复培养基上,30d后在没有形成愈伤组织的情况下形成新的植株。以上的保存程序应用于6个树莓品种,成活率达87%。该结果为树莓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夏果型树莓和黑莓品种需冷量及药剂打破休眠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1个夏果型树莓(Rubus idaeus L.)和黑莓(Rubus idaeus L.)品种穗条为试材,进行人工低温(5℃恒温)处理,采用0~7.2℃模型估算芽萌发的需冷量,为保护地栽培适时进棚提供参考依据;以不同浓度GA3和H2NCN处理2个夏果型树莓品种的穗条,探索人工破眠的技术。结果表明:需冷量因品种、生态环境、休眠期温度及穗条本身发育情况不同表现各异,各试材需冷量从低于672 h到1344 h不等。其中最低的是‘Bristol’和‘Shawnee’,均小于672 h,最高的是‘Reveille’,为1344 h,其余的居中。使用化学药剂打破树莓的休眠是有效的,但破眠效果因浓度和品种而异:GA3对‘夏17号’的有效浓度范围较广;而H2NCN处理只有0.1%和0.3%对‘夏17号’效果良好,超过0.5%效果下降甚至发生毒害。各浓度药剂处理对‘夏19号’破眠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