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为探讨大棚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B/F比值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以种植6~8 a时最高而20 a时最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与连作相比,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而降低真菌数量,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花-花轮作效果最好,菜-菜轮作效果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大棚种植初期(4~6 a)土壤生态环境较好,6~8 a后土壤微生物Ⅸ系失调.酶活性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轮作种植能有效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利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氯氧消毒剂对设施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以明确氯氧消毒剂的作用机理,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点、多作物比较试验,以西安、渭南2个市9个试验点种植年限10~15年大棚的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不进行任何消毒处理的土壤为空白对照,分析氯氧消毒剂处理(DT)对设施番茄、黄瓜、甜瓜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B/F值)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由各试验点作物产量的平均值可知,氯氧消毒剂处理作物的产量较空白对照均增加,其中番茄和甜瓜产量明显增加,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黄瓜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氯氧消毒剂处理总体均降低了设施黄瓜、番茄、甜瓜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数量,提升土壤中B/F值,优化了微生物菌群结构;但是放线菌数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与空白对照相比,氯氧消毒剂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结论】氯氧消毒剂处理对土壤细菌、真菌灭菌效果较明显,对放线菌灭菌效果不强,能有效调节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减缓设施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速率,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从而促进作物产量增加,对设施土壤起到很好的消毒灭菌作用,从而可防止设施栽培的土壤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3.
田间设置黄河水滴灌(处理1,即CK)、EM喷施(处理2)、EM喷施+灌根(处理3)以及EM灌根(处理4)4个处理,研究EM对黄河上游地区设施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M能有效提高黄瓜对速效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其中尤以处理3较为明显,处理3的速效氮从定植前的256mg/kg下降至生长后期的107mg/kg,下降了58.20%;EM施用能够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各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CK);同时叶面喷施EM对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效果明显,冲施EM对降低真菌数量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 相似文献
4.
5.
为研究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取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下和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和酶活性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传统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连作是辽宁设施辣椒生产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明确辽宁辣椒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特点,以鞍山与锦州辣椒连作10年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测定土壤营养与酶活性,并分析环境因子与样品及物种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鞍山与锦州辣椒连作土壤均为弱酸性,土壤中有效钾、...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4种植物白三叶、一串红、翠菊、鸢尾单种和两两混种模式下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等指标,分析不同植物种植模式对铅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呼吸作用强度及有机质含量指标均表现为根际>非根际>对照,混种>单种>对照;土壤pH表现为对照>非根际>根际,对照>单种>混种;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指标表现为非根际>根际,单种>混种;土壤Pb2+含量则表现为对照>根际>非根际,对照>混种>单种。同时,细菌的变化对土壤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影响最小;细菌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影响最小。可见,4种不同的植物单种和混种均能对铅污染起到修复作用,而混种比单种更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且白三叶与鸢尾混种优于其他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21,(1)
针对北方设施菜地土壤质量下降,尾菜资源浪费的问题,对不同蔬菜的尾菜进行发酵,分析研究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发酵液与有机无机配施对设施菜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菜、番茄两种尾菜发酵液抗氧化系统活性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其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均表现为发酵60 d高于发酵30 d的,两者都显著高于未发酵的尾菜;而两种发酵液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尾菜相比,发酵30 d和60 d后该指标显著降低;与发酵30 d相比,发酵60 d时白菜和番茄尾菜发酵液纤维素酶和蔗糖酶含量均显著提高;而两者过氧化氢酶含量却随发酵时间而显著降低;番茄和白菜尾菜发酵液可溶性碳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大田试验表明,有机肥+化肥(减半)+番茄发酵液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从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来看,有机肥+化肥(减半)+番茄发酵液处理时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有机肥+化肥(减半)+两种尾菜发酵液处理番茄酸度最低,而氨基酸、Vc含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发酵30 d时,两种尾菜发酵60 d田间应用效果较佳,特别是番茄尾菜发酵液的基施有机肥+化肥(减半)+两种尾菜发酵液处理效果最优,在实际生产中能够部分替代有机肥与化肥施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设置2%木本泥炭(M1)、2%草本泥炭(M2)和2%褐煤(M3)3个处理,对植烟土壤的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施用外源有机碳可以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LOC)、高活性有机碳(HLOC)和碳库管理指数(CMI),提升幅度为木本泥炭褐煤草木泥炭;施用外源有机碳后,植烟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施用木本泥炭12个月后,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了54.6%,脲酶活性升高了25.9%,而草本泥炭和褐煤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类型的烟田土壤中细菌、固氮菌、放线菌及真菌进行分离,对不同微生物种群进行数量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烟田土壤中,黄棕壤中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均高于紫色土.黄棕壤烟田土壤中细菌、固氮菌、放线菌及真菌变化速率分别高于紫色土中4种微生物变化速率;在黄棕壤烟田土壤中,细菌、固氮菌、放线菌及真菌变化速率呈现递减规律.黄棕壤中4种微生物根土比之和高于紫色土.黄棕壤中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几乎都高于紫色土.黄棕壤根际土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指数与非根际土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指数之比高于紫色土. 相似文献
13.
生草当年对枣园土壤性状及红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草当年对宁夏灵武枣园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红枣品质的影响。以宁夏灵武长枣为供试材料,以清耕为对照,分别生自然草、黑麦草、蒲公英、三叶草和黑麦草+豌豆,研究不同生草类型当年对枣园土壤性状及长枣品质的影响。所有生草处理在当年均能降低枣园土壤盐分含量,以生蒲公英最为显著,较清耕降低30.36%。生草当年对枣园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消耗较大。其中,黑麦草+豌豆对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消耗最大。生草当年可降低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对于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却有显著效果。各生草初期(除黑麦草和蒲公英)均可提升长枣Vc含量,以黑麦草+豌豆最为显著,较清耕提高60.66%;各生草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均>清耕,且蒲公英处理达极显著水平,较清耕提高102.72%;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除蒲公英外均<清耕。长枣纵径除自然草和三叶草外均>清耕;横径除自然草外均>清耕。生草当年能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盐分,提升长枣Vc和可溶性糖含量,但对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消耗较大。为了提升长枣的品质,确保枣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生草初期应根据生草带来的营养消耗及时补充矿质营养,避免草树争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取偏关境内有代表性且立地条件相似的3个林龄组油松林,在林内采集不同厚度生物土壤结皮黏连的土壤,以及其下覆盖的不同层次土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测定,探究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覆盖下土壤的生物学性质明显优于无结皮覆盖的土壤,中结皮改良土壤生物学性质效果最佳;2)0~5 cm土壤层(含结皮层)中微生物数量约占20 cm以上土层的50%;3)结皮层土壤的土壤生物学性质明显优于结皮下层土壤,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结皮层及其下0~10 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对合理布局长顺县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PS定位,在贵州省长顺县采集172份植烟土壤样品,采用地统计学进行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变异分析。[结果]长顺县植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27.54、141.77、4|D.62和215.07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24.53%、23.68%、64.11%和56.06%。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趋势效应和中等的空间相关性。从空间分布来看,长顺县大部分植烟土壤有机质处于适宜水平,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少部分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偏高或偏低,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偏低。[结论]在土壤养分丰富的烟区应适当减少用肥量,而在养分偏低的烟区适当增加用肥量,以保证植烟土壤养分维持在烤烟生长的适宜水平。 相似文献
18.
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重建中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的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里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小叶栎)、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茶园地、柿子园地和花生地等样地,并且在附近选了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结果发现,不同生态重建模式与对照相比,在微生物学性状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总的趋势是农用果园地好于林地,林地好于自然恢复地。在剖面分布上,也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
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深松30cm,秋深松30cm垄作及常规表层旋耕15cm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30cm垄作有利于降低15~3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降低0~1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深松垄作比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蓄积降水和降雨,秋深松30cm处理蓄水效果好于春深松30cm处理,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垄作处理分别比表层旋耕15cm处理增产11.15%和7.26%。 相似文献
20.
残膜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究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产生危害的土壤残膜强度限值,为中国残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1—2015年在甘肃张掖设置0(CK)、150 kg·hm-2(T1)、300 kg·hm-2(T2)、450 kg·hm-2(T3)以及600 kg·hm-2(T4)残膜梯度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强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群落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结果】残膜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SOM)、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效磷(Olsen-P)的影响较大,随着残膜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而SOM、TN、NO3--N以及Olsen-P显著降低(P<0.05),NH4+-N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残膜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增加,但高残膜强度(T3和T4)则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MBC和MBN)及微生物群落丰度(吸光值平均变化率、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McIntosh指数)(P<0.05)。土壤酶活性随残膜强度的变化趋势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基本一致,残膜强度为300—450 kg·hm-2时,土壤中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酶(CBH)、木聚糖酶(BXYL)以及几丁质酶(NAG)活性普遍较高,残膜强度为600 kg·hm-2时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农田土壤中低量残膜存在下可通过保水作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丰富度,而当残膜强度超过4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长期残膜作用下会降低土壤SOM、TN、NH4+-N、NO3--N以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养分退化。因此,对于中国地膜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应加大残膜防治工作力度,降低残膜引起的土壤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