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白三叶种子和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MC-RR对白三叶种子萌发、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以及MC-RR在白三叶体内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发芽率和发芽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高浓度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株高随着MC-RR处理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根长和鲜重在低浓度处理下显著增加,在高浓度处理下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SOD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与对照相比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后又增加的趋势,POD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AT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于SOD和POD;单位鲜重白三叶MC-RR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与0.05 mg/L处理下的MC-RR含量相比显著增加,而生物富集系数的变化趋势则与单位鲜重白三叶MC-RR含量相反,随着MC-RR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随着MC-RR处理浓度的增加,白三叶受到的伤害增大。  相似文献   

2.
熊蜂和蜜蜂为日光温室甜椒授粉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日光温室甜椒应用熊蜂授粉、蜜蜂授粉和空白对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熊蜂组和蜜蜂组比对照组单果重分别增加30.4%和13.7%,种子数分别增加79.9%和21.6%,心室数分别增加29.6%和11.1%,产量分别增加38.3%和22.6%;熊蜂组比蜜蜂组单果重增加14.6%,种子数增加47.9%,心室数增加16.7%,产量增加12.8%.在营养指标上,熊蜂组和蜜蜂组比对照组纤维素含量分别减少50.0%和40.6%,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13.8%和13.1%,铁含量分别增加175.8%和23.7%.说明熊蜂和蜜蜂授粉能够增加单果重、心室数、果实大小和小区产量,降低纤维素和硝酸盐含量,增加铁含量,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和果实生长,改善果实品质,熊蜂授粉效果更好.熊蜂授粉明显增加果实种子数的特点对甜椒制种生产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3.
固氮菌对燕麦不同生育期促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研究了固氮菌对兰州地区燕麦不同生育期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N4,动胶杆菌属Zoogloea sp. W6,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s lipoferum C6,固氮菌属Azotobacter sp. O5和Azotobacter sp. W5对燕麦有促生作用。拔节期,接种固氮菌后燕麦株高增加0.73%~12.11%,叶绿素增加1.14%~39.43%,地上植物量增加21.45%~43.55%,地下植物量增加51.85%~130.86%,根冠比增加7.7%~76.9%,总植物量增加2.00%~45.36%,粗蛋白增加3.02%~25.57%;半量化肥 固氮菌处理的株高增加1.96%~5.82%,叶绿素和地上植物量没有增加,地下植物量增加3.47%~33.17%,根冠比增加15.38%~30.76%。成熟期,各个处理促生作用降低,处理间差距缩小,Pseudomonas sp. N4和Azotobacter sp. O5促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日龄二元杂交长大猪睾丸为实验材料,探讨猪睾丸生精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发育规律。取出7、30、60、90、150日龄猪的右侧睾丸,制样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睾丸曲细精管的直径逐渐增加,30日龄后增加的比较显著,至90日龄发育的显著,然后又快速的增加;二元杂交长大公猪30日龄内,支持细胞增殖达到最大数量,随后保持恒定;随着日龄的增加,睾丸曲细精管的直径逐渐增加,在30日龄内增加的比较显著,30~90日龄内增加的不显著,然后又快速的增加,达到最大。支持细胞的个数在30日龄内增加的显著,之后增加的不显著。7日龄猪睾丸中,精原细胞处于曲细精管管腔中间。60日龄睾丸中,精原细胞基本都贴附在曲细精管基膜上。150日龄猪睾丸中有精子生成。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试验了2ppm、5ppm、10ppm的吡效隆2号对桑叶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喷施5ppm和10ppm的吡效隆效果好,产叶量分别增加24.5%和29.7%,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产叶量增加主要是通过受药叶片的重量增加实现的,受药叶片的重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叶片厚度增厚,鲜叶重量增加是干物质和水分同步增加,说明吡效隆具有促进桑叶细胞分裂,叶肉细胞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合成的有机物质增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年限对老芒麦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周禾  杨波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0,8(4):245-252
老芒麦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结构特征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入侵植物种数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老芒麦在草地群落中相对生物量、相对多度和相对盖度随着利用年限增加而明显下降,而入侵植物相对生物量、相对多度和相对盖度则明显增加。老芒麦的重要值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而急剧降低,老芒麦在利用的第2、3年占绝对优势,在第5、6年入侵植物占重要地位,到第9年才逐渐沦为次重要地位。老芒麦的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生态优势度则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种植青海中华羊茅最适施氮量为N60kg/hm^2,施肥后三年内产草量比对照提高23.62%,其增产值是施肥成本的2.37倍,产籽量提高12.38%,其增产值是施肥成本的4.97倍。青海中华羊茅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后第二年的增产量高于施肥当年的增产量。粗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速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而减少的速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通过NaCl和N对盐地碱蓬幼苗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Cl和N素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是明显的(P<0.05),低NaCl胁迫下N含量的增加对盐地碱蓬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而高NaCl处理下增加营养液中N的含量能明显地缓解盐胁迫,促进盐地碱蓬幼苗的生长.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NaCl浓度和养分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 NaCl浓度的增加使得植株总离子含量、Na 含量增加,K 、Ca2 、Mg2 含量减少.随N养分含量的增加,叶中Na 和K 含量增加, Mg2 含量基本上呈减少的趋势.叶片中的Ca2 含量和植株根茎部各离子含量随养分N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喷施生长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9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4年龄紫花苜蓿阿尔冈金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生长素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喷施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节间距和株高增加,但节间数变化不大;草产量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以第2茬、3茬增加明显;低浓度喷施有利于紫花苜蓿1级分枝数的增加并保持相对较高的营养品质,而高浓度喷施则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0.
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最基本的利用方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能否可持续利用与放牧强度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在青藏高原东缘碌曲县设置三个放牧强度处理和一个对照,分析了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植被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物种丰富的在中度放牧下最高;适度放牧能显著增加莎草比例,杂草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pH和全磷无显著性变化,土壤容重无规律性变化;全氮、全钾和速效钾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速效磷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综合分析认为,适度放牧能显著改良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醉马草种子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脱氢酶和酸性磷酸脂酶的活性均随保存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根苗长也随着保存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种子可溶性糖泄露随着保存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值随着种子保存年限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电导率与种子劣变程度显著相关;与不带菌植株相比,内生真菌侵染可以促进醉马草的发芽,增加根苗长,减少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脱氢酶和酸性磷脂酶的活性,从而有效缓解醉马草种子的劣变过程,延长种子储藏年限。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4年4-9月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研究了密度对杂交狼尾草牧特利Pennisetum glaucumcv.Nu-trifeed产量、品质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草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其分蘖调节作用显著而产量增幅较小;粗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粗纤维含量、茎叶比均随密度增加而增高;各种植密度下粗蛋白含量均随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降低,粗纤维含量及茎叶比则随刈割茬次的增加而增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分蘖下降而叶面积指数增加。综合密度对产量、品质的影响,认为研究地区牧特利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3.3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开垦年限西藏草地中量、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草地开垦后土壤养分的变化,选取西藏两个不同地区(江孜和琼结)、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20cm耕层土壤测定Ca、Mg、Fe、Mn、Zn、Cu的全量和有效含量.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耕地后,江孜地区Fe、Zn、Mg全量和有效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Mn、Cu、Ca全量和有效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琼结地区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Ca、Mg、Mn、Zn、Cu的有效含量逐渐增加,有效Fe含量先减少后增加,Fe、Mn、Mg的全量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Zn、Cu、Ca的全量却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垃圾复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牧草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进行化肥、垃圾堆肥、垃圾复混肥对牧草田间比较试验,垃圾复混肥与不施肥处理比较, 0~20 cm耕层土壤容重降低0.14 g/cm3,总孔度增加5.27%,>0.25 mm的团粒结构增加5.50%,自然含水量增加71.68 g/kg,贮水量增加181.12 m3/hm2,阳离子交换量增加7.03 cmol/kg,有机质增加1.77 g/kg,碱解N、速效P、速效K、分别增加20.51,2.95和13.27 mg/kg,pH值降低0.07.牧草单株鲜质量、干质量分别增加469.86和150.35 g,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增加65.20和16.30 t/hm2.并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Hg,Cd,Cr,Pb的富集有明显减缓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经LSR检验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对降水增加的适应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水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对照(CK)、增加5% (W5)、增加10% (W10)、增加15% (W15)、增加20% (W20)、增加25% (W25)]下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种子萌发数量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调测。结果表明:0~5 cm土层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及其萌发总密度随降水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且W20、W25下萌发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萌发物种数较对照(7种)依次增加2.6、2.0倍;5~10 cm土层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无论降水增加与否,0~10 cm土层伊犁绢蒿、木地肤、毛梗顶冰花均有萌发,且降水增加显著促进伊犁绢蒿、木地肤、串珠老鹳草、毛梗顶冰花的萌发。随降水量增加,0~5 cm土层伊犁绢蒿可萌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Sorensen相似性总体呈先增后降趋势,且降水增加≥20%处理相似性高于降水增加≤15%处理。降水增加后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萌发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Patrick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0~5 cm土层较5~10 cm土层增加明显。土壤种子库可萌发种子密度具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受空间取样位置及降水的交互影响。综上所述,降水增加促进了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可萌发植物种数、种子萌发密度、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导致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增加,有利于退化蒿类荒漠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高凯  朱铁霞  乌日娜  刘辉 《草地学报》2014,22(5):1127-1130
通过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株高、产量和各器官生物量等指标,探讨密度对其株高、产量和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茎秆、块茎及地上生物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小花、根系和叶片的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密度为0.6 m×0.6 m时达最高;单株根系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单株叶片、小花、茎秆、块茎和总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株生物量贡献率顺序为茎秆>叶片>块茎>小花>根系,且与密度无关;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以饲用为目的宜高度密度种植,以块茎产品为目的种植密度宜为0.6 m×0.6 m。  相似文献   

17.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阿拉善右旗荒漠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大田育苗时施用钠复合肥对植株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与对照(不施任何肥料)和施NP肥(与钠复合肥等量的N、P)相比,施用钠复合肥的梭梭株高分别增加55%和77%,冠幅增加345%和229%,主茎直径增加57%和72%,主根直径增加63%和57%,主根长增加89%和51%,分枝数增加83%和99%,干质量增加343%和307%,植株地上部Na+浓度增加107%和110%,整株Na+含量增加80%和85%,K+含量差异不显著,而Na+/K+则提高79%和89%。以上结果表明,施用钠复合肥使得梭梭植株能够积累大量的Na+,增强其吸水能力,从而促进生长并提高其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牧业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力地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畜禽品种和数量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同时畜禽疾病的种类和发生频率也大大增加,一方面老疫病未能彻底控制或清除,另一方面一些新病又在不断增加,而且新增加的大多为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人工柠条灌丛密度对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荒漠草原人工柠条灌丛按密度分为高密度(HD)、中密度(MD)和低密度(LD),水平方向分灌丛根围(RS)、冠缘(MS)和灌丛间(IS),垂直方向分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以同一区域的荒漠草原为对照(CK),系统展开柠条灌丛密度对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柠条灌丛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碱解氮(AN)含量逐渐增加,表层(0~10 cm)增幅最大,底层(80~100 cm)增幅最小,其中AP对柠条灌丛密度的敏感性最高;无论水平还是垂直方向均以HD柠条灌丛增加荒漠草原土壤养分效应最为显著。垂直方向柠条灌丛对TN、TP、AP、AN增加效应集中于表层以下,对SOC增加效应集中于20 cm土层以下,且增加效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弱;水平方向同层相比,以根围增加效应最为显著,灌缘、灌丛间次之,随土层深度该增加效应逐渐平稳或消失。综合表明:人工柠条灌丛能够增加荒漠草原土壤养分,以HD柠条灌丛根围表层(0~10 cm)增加效应最强,这种增加效应在垂直方向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弱,水平方向则朝着远离根的方向减弱,虽然柠条灌丛对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有增加效应,但并未影响到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正>未来的养鸡业,从过去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廉价型向优质型转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计,到2015年世界禽蛋产量由现在的5500万吨上升到7200万吨。1蛋鸡饲养业还仍要持续发展到2015年我国禽蛋产量将增加500万吨,墨西哥增加231万吨,印度增加81.4万吨,巴西增加47.2万吨,世界总计增加1710万吨。从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