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对陕西省紫阳县茶叶试验站 1 3 5 hm2 丰产优质茶园茶树品种生物学性状调查 ,分析了茶叶内含物、茶园生态环境指标、茶园土壤及土壤性状、茶园管理技术。结果表明 :优良的紫阳群体茶树品种、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科学管理技术等因素是形成丰产茶园、优质茶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茶叶是云南省云县大寨镇的农业优势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茶园建设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先决条件,而生态茶园的建设是促进茶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就大寨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建立生态茶园基地的措施和生态茶园管理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内在机理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陕西省南部地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及面对的战略机遇和外在威胁分析,提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陕南茶园产地环境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陕南茶园产地环境状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以陕南茶园主要种植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茶园土壤样品及相应茶园茶叶鲜样,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状(pH、有机质、有效钾、有效磷、硝态氮、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中Pb、Zn、Cu、Cr、Hg、As、Cd、Ni、Se、Mn、Fe、V和Mg等13种元素含量和茶叶中Pb、Cu、Cr、Hg、As、Cd和Se含量。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和陕西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对调查采样区茶园土壤肥力和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结合《无公害食品茶叶》(NY 5244—2004)和《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NY/T 659—2003)对茶园茶叶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肥力中理化指标平均含量处于NY/T 391—2013中的Ⅱ级标准范围。茶园土壤Pb、Zn、Cu、Cr、Hg、As、Cd、Ni、Se、Mn、Fe、V和M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03、87.61、16.42、12.38、0.20、6.89、0.11、24.81、625.20、0.15、40 291.61、4 774.51mg·kg~(-1)和76.82 mg·kg~(-1),变异系数范围为29.16%~58.82%,其中Cd和Hg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9.30%和48.55%。有5.76%的土壤样本中Cd含量和4.54%的土壤中Ni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但远低于风险管控值。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02.15,总体潜在生态风险仍然较低。Cd和Hg对潜在生态风险的贡献最大(分别为35.47%和46.53%),而其他重金属的风险相对较小。研究表明,研究区茶园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符合NY 5244—2004和NY 659—2003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5.
茶园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茶园产量低、茶叶品质差的主因,本文从安溪县感德镇茶园生态修复的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一系列茶园生态修复技术与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系统,培养生物多样性,从而降低农残、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全县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茶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较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加快生态茶园建设,是茶产业今后发展方向,也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提出生态茶园建设及种植管理技术,旨在推进生态茶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临沂生态茶园建设是引领茶叶转型升级,实现茶叶生态、节本、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生态茶园基地选择、园区规划、茶园配套设施建设、茶园生态建设模式、优良品种的选择与应用、生态茶园优质高效栽培、病虫草害综合生态防控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临沂生态茶园建设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的营建模式及其效应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了生态茶园配置植物的种类、栽植方法,并综述了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气温和土壤温度、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及茶园光照强度的影响。表明立体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建立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效等效果,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种茶大国,种茶在我国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近几年来中国茶叶在世界各地倍受追捧,我国的茶叶种植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求已经从以往的数量型产品开始向优质高档型产品的方向转变。因此近年来生态茶园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种植高产优质的茶叶也是促进我国茶叶种植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针对生态茶园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展开探讨,并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提出了生态茶园栽培和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茶园是闽东茶叶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回顾五、六十年代开山种茶,广种薄收;七十年代茶叶大发展,强求集中成片,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土壤贫瘠,病虫猖獗,单产低下,效益不高。这批数万亩茶园在闽东沿海人多地少的区域可算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如何保持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沿海地区茶叶生产持续发展是21世纪闽东茶叶生产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霞浦县生态茶园的典型为例子,谈谈闽东沿海茶区建设生态茶园以及实施“生态工程”改造茶园的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冯雪  肖斌  余有本  蒋堃  王震  伍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94-8096
[目的]为陕南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测定了陕南主要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Pb、Cu、Cd、Cr的含量,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合茶园土壤卫生质量标准,对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陕南茶园土壤中这4种重金属含量均比较低并都在相应的质量标准范围内。单因子污染指数和Nemerow污染指数均小于1.0。[结论]总体看来,陕南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符合有机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茶叶产业是陕南地区生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文章在分析了陕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茶产业生产组织结构;二是延伸茶产业链,促进“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引进培养茶叶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阐述。重点对生产无公害茶叶茶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各种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同时发挥各种物理防治优势,适量运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对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AA级茶园,应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一般无公害茶园也要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改善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天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578-7580
以陕南茶叶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其产业集聚进行经济学分析,指出产业集聚是陕南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集聚的主要动因来自市场、社会、文化及政府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南茶叶产业在自然资源、市场需求、产业企业结构、相关支持产业具有的竞争优势,指出通过集聚过程,茶叶产业可以成长为陕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竞争力最为强大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5.
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评价(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方法]采样分析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Cr、Ni、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及富集状况,分别以现代工业化以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全球最高背景值和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自然背景值为参比值,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生态危害系数以及生态危害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以2种背景值为参比得出的重金属污染水平相近,Cd和Pb是对五指山茶园表层土壤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主要重金属元素。[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五指山茶园重金属污染修复、茶园生态系统科学管理、保证五指山茶叶的优质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琳 《农学学报》2021,11(2):86-91
陕西省山阳县位于西部茶区北缘,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超过40年的种茶历史。因其生态环境优良,土壤偏酸性且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早春气温回升慢,干物质积累丰富,茶叶品质好,已成为陕南茶叶的一支新秀。但仍存在着耕作管理方式粗放、生产加工成本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慢、品牌多乱杂等影响和制约茶叶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从积极引进人才、加大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宣传展销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茶叶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和控制茶叶重金属含量提供理论支持,采集贵州鸟王茶产区不同茶园和不同生态条件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测试,分析了重金属Cd、Hg、As、Pb、Cr、Cu的负荷水平。结果表明:贵州鸟王茶产区主要重金属污染为Cd和Hg。不同茶园土壤6种重金属元素综合负荷水平为方家茶场>铁厂茶场>云雾茶场>洗里冲茶场>摆左茶场。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重金属负荷为人工茶园>天然林地>野生茶园。污染水平属清洁和尚清洁。  相似文献   

18.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对信阳毛是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及提高土壤养分.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较纯茶园也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茶园昆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8月,在茶叶生长茂盛期对云南省腾冲县蒲川乡3种不同茶园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茶园共发现60种昆虫。生态茶园的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普通茶园,而优势度指数则低于普通茶园。茶园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紧密相关,多样性越丰富,其稳定性越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茶园害虫的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璠  肖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5):735-740
茶树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气象因子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为找到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便于在实际生产中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对茶叶生产带来的影响。以陕南8个主要产茶县(区)2007-2016年的气象因子和茶叶产量为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陕南茶区气象因子与茶叶产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年平均相对湿度、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是影响陕南茶区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陕南地区茶树气候适宜性区划和扩张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