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离子束介导的水稻早熟变异株系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N+离子束介导玉米总DNA获得的2个稳定遗传至第6代的水稻早熟变异株系C(08-5-121-6-1)和D(08-5-121-6-2)进行分析。首先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然后用这10对引物对早熟变异株系C和D分别扩增。结果显示,变异株系C、D和阴性对照水稻B(豫粳6号)与阳性对照玉米A(郑单14)之间的AFLP扩增图谱相似率分别为15.7%、16.2%和11.6%,说明变异株系与对照豫粳6号的AFLP扩增图谱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株系C和D与阴性对照豫粳6号相比,分别扩增出50条和58条差异带,其中新带分别为25条和35条,缺失带分别为19条和15条,变异株系C和D分别扩增到与阳性对照玉米相一致的目的带6条和8条,说明变异株系C和D基因组DNA与玉米基因组DNA相似性高于对照水稻。  相似文献   

2.
采用修改后的CTAB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即RAPD标记对山葡萄7份种质进行鉴定,用4个引物(从30个引物中筛选)对试材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0条谱带,平均每条引物产生7.5条谱带,其中21条谱带为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数的70%.不同引物扩增的谱带数不同,范围在6~9条之间.利用4个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谱带可以将7份山葡萄种质区分.  相似文献   

3.
用随机引物对河南省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不同产地的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进行DNA多态性研究,以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从20个随机引物中优化出15个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10个标本共扩增出184条DNA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73条,多态率为94%。聚类结果表明:对同种蝙蝠,同一地理区域的个体之间分化较小,不同地理区域的个体之间分化较大;中菊头蝠与角菊头蝠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马铁菊头蝠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
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APD技术对20个姜(Zingiberofficinale)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200多个引物中筛选出2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71条DNA带,其大小分布在100 ̄3500bp之间,其中111条为多态性,约占总数的64.91%,平均每个引物的扩增带为6.8条。利用25个有效引物扩增的DNA带数计算出品种间的J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姜品种亲缘关系系统树。在相似性系数0.67处,20个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类。Ⅰ类可分为A、B和C组;Ⅳ类可分为D和E组。其中,A组可再分为A1和A2亚组;B组可再分B1和B2亚组。各亚组内相似性系数较大,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技术对20个姜(Zingiber officinale)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200多个引物中筛选出2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71条DNA带,其大小分布在100~3 500 bp之间,其中111条为多态性,约占总数的64.91%,平均每个引物的扩增带为6.8条。利用25个有效引物扩增的DNA带数计算出品种间的J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姜品种亲缘关系系统树。在相似性系数0.67处,20个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类。Ⅰ类可分为A、B和C组;Ⅳ类可分为D和E组。其中,A组可再分为A1和A2亚组;B组可再分B1和B2亚组。各亚组内相似性系数较大,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利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了28份香蕉种质的遗传多态性。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55条DNA带,其中46条为多态性带,占83.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6.88条。依相似系数0.73的水平,将香蕉28个品种划分为6大类。其中云南BB(BB)和东莞高把大蕉(ABB)在相似系数为0.94时,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近。Pisang Ceylan(AAB)和FHIA-18(AAAB)相似系数水平接近为1,表明二者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为香蕉遗传关系的建立及品种鉴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对16个草莓品种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10个引物共扩增出73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条带49条,多态性程度为67.13%;遗传距离D值在0.40水平上能将供试材料聚为3类,表明RAPD能很好地鉴别草莓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前面筛选的10个随机引物和其他20个随机引物对不同继代次数的草莓组培继代苗进行了RAPD分析,其特征带型表现一致,未发现变异,说明草莓叶盘离体继代培养30次以内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8.
应用 2 0条Sangon的随机引物 ,对6 0 Coγ射线辐照诱变所获新株系漳蕉 8号(原漳农 8号 )及其对照品种台湾北蕉 (MusAAAGrandCavendish)的总DNA进行RAPD ,结果发现有 1 2条引物扩增出 68条谱带 ,其中同源带 53条 ,占总带数的77 9% ,差异带 1 5条 ,占总带数的 2 2 1 % ;漳蕉 8号与对照多态性差异高达 2 4 6% ,且显示出稳定性遗传。其中S10 和S19的 3条差异带 ,可作为漳蕉 8号株系鉴定和防退化复壮的筛选标记。  相似文献   

9.
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lavus )Men-myco-93-63是分离自马铃薯疮痂病自然衰退土壤中的一株拮抗菌。前期研究表明,该菌株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多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利用AFLP对Men-myco-93-63及其8株抗生素生物合成阻断突变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8对AFLP引物共产生3 142条谱带,其中2 362条为多态性谱带,占总带数的75.2 %。从96对引物中筛选得到了3对引物:E-CA/M-GA,E-GA/M-AC和E-GA/M-AG,分别扩增出254、312和209 bp 3条仅在Men-myco-93-63中存在,命名为EM254、EM312和EM209。将这3个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可以更加方便地用于对突变株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10.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变异后代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离子束介导法将玉米(郑单14)DNA片段转入水稻豫粳6号,经过5年的筛选得到了基本稳定遗传的变异株系。本研究通过对64对AFLP选扩引物的筛选,优选出了18对选扩引物,它们能同时在2个变异株系中扩增出大量的DNA指纹条带,并且同时能扩增出差异带以及“目的带”。用AFLP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2个变异株系与对照间的差异,变异株系中出现了新带、缺失带和“目的带”等几种情况,这些DNA水平上的差异,表明离子束介导玉米DNA育成的水稻材料可能已经插入了玉米的DNA。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突变菌株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利用Rep-PCR的两对引物Pot2-1/Pot2-2和PMC1-2/PMC1-3、 177条RAPD引物和MGR586为探针的3种RFLP 分子技术对温室的9个和自然病圃上的5个致病性突变菌株进行分析。3种技术鉴定了温室9个菌株与其起始菌株的DNA指纹基本一致,检测到7个菌株DNA条带缺失1~3条,2个菌株没有变化;分析了病圃上的侵染携带抗病基因Pi-1和Pi-2的5个突变株的起源,依据DNA指纹和致病类型证明后者起源于具有无毒基因Avr-1的菌株,排除了外来菌株的漂移作用,证实了突变是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进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MSAP检测18个芥蓝齐口期DNA甲基化水平,分析了表观遗传多样性,探讨DNA甲基化模式对齐口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个芥蓝齐口期平均为50d,叶片数平均为10片,齐口期和叶片数不相关(相关系数为0.296);变异系数分别为21%和18%;遗传距离分布在0~40,平均值为12.2276,在10.62处分为3类。MSAP分析表明,5对引物组合扩增得到432条多态性条带,201条片段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47%;Nei遗传距离分布在0.004~0.467,平均值为0.0958,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在0.04处分为3类。Mantel测验表明两种分析的遗传距离相关系数为-0.1366,显示齐口期、叶片数与DNA甲基化多态性没有相关性。DNA甲基化模式分析表明,非甲基化片段为110条,甲基化多态性片段为322条,分为3种带型,类型一为非甲基化带型(110条),类型二为甲基化带型(110条),类型三为半甲基化带型(152条),非甲基化片段和半甲基化片段在不同品种之间呈现多态性,甲基化片段在不同品种之间呈现多态性与单态性相差不大,显示MSAP多态性主要来源于非甲基化和半甲基化片段,芥蓝甲基化模式以半甲基化为主。本文推测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参与芥蓝齐口期调控,MSAP分析既可用于基因组结构研究,又可用于基因组水平上性状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应用正交设计法对ISSR反应体系中的各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筛选,确立了适合月季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结果表明,25μL的ISS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PCR缓冲液、1U Taq DNA聚合酶、800pmol/L 引物、0.16mmol/L dNTPs、Mg^2+ 1.5mmol/L。筛选了33个ISSR引物,共得到了11个多态性比较高的ISSR引物,占所筛引物的33.33%。利用筛选出的11条ISSR引物对3种月季类型的23份月季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477条DNA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有14个,平均每条引物可以检测到4.5个多态性位点。用NTSYS软件对样品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表明丰花月季基本能聚为一类,切花月季与藤本月季交叉聚在一起。这表明月季种质的遗传差异与其应用分类的相关性不紧密。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和AFLP标记分析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200条10 bp的RAPD引物中筛选获得28条多态性引物,对48份烟草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84条DNA扩增片断带,其中多态性带86条,平均多态检出率为46.7%。用4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对48份烟草材料进行选择性扩增,共获得321条扩增带,其中174条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检出率为54.2%。根据RAPD和AFLP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获得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结果,两者都可以将48份烟草资源分为两大类群,即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群和普通烟草(N.tobacum)群,普通烟草可进一步分为4组;48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幅在1.4~11.0之间,其聚类结果与理论上所期望的结果基本一致,AFLP标记技术比RAPD标记技术能更好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及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西瓜的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植物不同倍性之间的表现遗传差异,对3个西瓜(Citrullus lanatus)品种克西、中金和枚选的纯合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进行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10对引物共扩增546条带,其中,二倍体较同源四倍体材料之间有3条特异性条带,这些特异性条带无品种差异,系倍性不同所致。带型变化表明,同源四倍体较二倍体有DNA甲基化减少和单链增加现象,但从DNA甲基敏感多态性差异上来看,品种内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间的DNA甲基敏感多态性差异不大,仅0.02%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对影响SRAP-PCR体系中的Mg2+、dNTPs和引物浓度等因子进行了体系优化,建立了一套适合白簕SRAP检测的25μL反应体系:1.5mmol/LMg2+,1.5mmol/LdNTPs,1μmol/L引物,10ng模板DNA,1.5UTaqDNA聚合酶;进一步以白梗簕菜为模板,利用优化的体系进行多态性标记引物组合分析,共筛选出17对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7个白簕品种进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46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55条,多态性谱带比率为33.6%,白簕品种间的相似系数为0.7077~0.9474。经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7个白簕品种分为两大类,其中亲缘关系较近的青梗簕菜和细叶密刺簕菜聚成了一组;而其余的4个种,包括白梗簕菜、细叶小刺簕菜、紫柄簕菜、大叶大刺簕菜和红梗簕菜,聚成另一组。  相似文献   

17.
大豆空间诱变突变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RAPD技术在分子水平进行大豆空间诱变突变体的差异性分析,为大豆空间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首次应用RAPD标记对大豆空间诱变的12个品系及4个原始对照种进行多态性分析。随机选用的70个RAPD引物对原始对照种及12个空间诱变品系进行扩增,共获得247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39条,总多态性位点比率为15.8%,品系间多态性位比率在1.43%~10%之间,扩增片段长度在250-2100bp之间。因此,通过空间诱变能够在DNA水平上导致大豆遗传物质变异,并且RAPD是一种研究植物空间诱变材料的较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引物BOX和ERIC对来自4省的35个细条病菌菌株进行Rep-PCR扩增,BOX引物扩增出14条指纹带,10种谱型,以致病型为单位计算遗传多样性值为0.63~1.00;ERIC引物扩增出19条指纹带,17种谱型,遗传多样性值为0.86~1;引物ERIC比BOX在遗传多样性方面有更好的分辨率;树状聚类图反映的遗传分簇差异,与菌株的致病型及其地理的来源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一套适于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核心SSR引物,利用10个SSR引物对420份已知玉米杂交种进行DNA指纹分析。综合考虑多态性和杂合率两个指标,确定bnlg161和bnlg1450为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首选核心引物,利用这两个引物进行筛选,412个品种(占98%)能够找到具有杂合带型的鉴定引物;确定bnlg439、bnlg125、umc2105、umc1705、bnlg1792这5个引物为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备选核心引物;phi072、bnlg162和phi065因多态性或杂合率低,不推荐作为玉米纯度鉴定用引物。研究了纯度鉴定用特异引物的选择问题,并确定了部分品种的纯度鉴定用特异引物。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筛选玉米杂交种的双亲互补型引物,建立已知玉米杂交种的纯度鉴定DNA指纹图谱。此外,对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用核心引物及特异引物的选择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合适的RAPD随机引物,应用RAPD技术对药用植物绞股蓝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挑选出的20条引物中有19条引物的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好;在清晰稳定出现的354条带中,294条具有多态性;其中有3条引物的扩增条带可清楚区分绞股蓝与混淆品种乌蔹莓,可建立其DNA指纹图谱。按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8份绞股蓝供试材料聚为两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区域远近和生长环境一致。本研究中筛选出的19条引物适用于绞股蓝遗传多样性分析,且获得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鉴别绞股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