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阿克苏地区牛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流行分布情况,笔者采用PCR方法对519份牛抗凝血和96只蜱虫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感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为17.0%,蜱感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为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调查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是牛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西藏西北羌塘草原部分山羊养殖大县山羊无浆体病流行状况,利用快速凝集试验对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480份血液进行山羊无浆体病检测。结果表明,山羊无浆体病在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公路沿线的山羊中普遍流行,山羊无浆体病平均阳性率为10.42%。其中1岁以内仔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7.50%~12.50%,以措勤县为低(7.50%),革吉和尼玛2县为高(12.50%);1~2岁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4县均为10.00%;2岁以上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10.00%~12.50%,以日土县为高(12.50%)。山羊无浆体病存在于西北羌塘草原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群体中,应重视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西藏西北羌塘草原部分山羊养殖大县山羊无浆体病流行状况,利用快速凝集试验对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480份血液进行山羊无浆体病检测。结果表明,山羊无浆体病在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公路沿线的山羊中普遍流行,山羊无浆体病平均阳性率为10.42%。其中1岁以内仔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7.50%~12.50%,以措勤县为低(7.50%),革吉和尼玛2县为高(12.50%);1~2岁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4县均为10.00%;2岁以上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10.00%~12.50%,以日土县为高(12.50%)。山羊无浆体病存在于西北羌塘草原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群体中,应重视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奶山羊无浆体病的流行情况,应用套式PCR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采自河南、云南、陕西共12个县区奶山羊的300份血样和204份奶样无浆体16SrRNA基因和MSP4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血液样品中共检出3种无浆体,分别为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牛无浆体(A.bovis)和绵羊无浆体(A.ovis),阳性率分别为18%(54/300)、21.67%(65/300)、5.33%(16/300);血液无浆体总阳性率为23%(69/300);陕西奶山羊3种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A.phagocytophilum20.09%(47/234)、A.bovis 20.94%(49/234)、A.ovis 6.41%(15/234),河南分别为A.phagocytophilum11.11%(7/63)、A.bovis 25.4%(16/63),A.ovis 1.59%(1/63);云南均为0%(0/3)。仅在1份羊奶样品中检出A.ovis,阳性率为0.49%(1/204)。调查结果表明,奶山羊无浆体感染普遍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饲养方式奶山羊的无浆体阳性率及优势种存在差异;A.phagocytophilum作为人兽共患病原,在奶山羊养殖中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无浆体为牛无浆体病的病原,最初无浆体病也被称为边虫病.牛的无浆体病是牛感染无浆体后发生的一种传染性血液的疾病.无浆体主要侵害患病牛的血液,临床中主要引起患病牛发生衰弱、高烧、黄疸和贫血症状.本文对牛无浆体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羊无浆体病简便快捷的病原学检测方法,论文以马米玲等已建立的边缘无浆体MSP5重组抗原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甘肃省景泰县多地采集的219份田间样品进行羊无浆体ELISA检测,以PCR检测方法进行病原学的检测和验证。同时为进一步验证MSP5基因在边缘无浆体和羊无浆体之间的保守性,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边缘无浆体重组蛋白在45ku处与羊无浆体阳性血清反应,与羊其他病原阳性血清均不反应,表明该重组蛋白适合作为羊无浆体病的诊断抗原。在被检的219份样品中,ELISA方法检测阳性率为34.7%(76/219),PCR方法阳性率为30.6%(67/219),证实该地区存在羊无浆体病,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阳性率有所下降。利用边缘无浆体MSP5重组抗原建立的EIL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检测羊无浆体病,为羊无浆体病的血清学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7.
无浆体病是由无浆体引起反刍动物的慢性和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贫血、消瘦、黄疸和胆囊肿大。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南北美洲、非洲、南欧、澳大利亚、中东等地流行。我国也有发生。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无浆体,对牛、羊有致病力的无浆体有边缘无浆体边缘亚种、边缘无浆体中央亚种和绵羊无浆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疆地区绵羊感染绵羊无浆体感染状况,试验从南疆4个地区(喀什、和田、阿克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21个县市采取绵羊血液样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637份血液样品中绵羊无浆体的16S rRNA进行巣式PCR扩增,并分析584 bp片段的阳性样品。结果表明:巴州、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75.8%、34.8%、23.3%和23.0%,平均感染率为33.3%;采样点各县市中感染率最高的为巴楚县91.4%,最低为阿瓦提县感染率10.3%,各地区感染率差异性较大。调查说明,新疆南疆地区属于绵羊无浆体病高发地区,急需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2016~2018年伊吾县部分养殖场感染绵羊无浆体病的情况,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羊体表媒介蜱进行种群结构分析,对疑似羊全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鉴定出硬蜱2属4种,璃眼蜱属为该地区羊体表寄生蜱的主要群落物种,残缘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染蜱率、蜱指数较高,亚洲璃眼蜱蜱指数最低为0.15;吐葫芦乡种群结构较为丰富、多样,盐池镇、淖毛湖镇种群结构参数相似;蜱源性病原检测仅小亚璃眼蜱检测出携带绵羊无浆体,蜱源性无浆体病总阳性率为3.96%,血源性绵羊无浆体总阳性率为14.60%(87/596),其中淖毛湖镇绵羊无浆体阳性率最高为20.13%(30/149),1n≤2年龄段的绵羊无浆体感染较高为7.55%(45/596)。本次调查结果为伊吾县媒介蜱和绵羊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了解湖南省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段牛体内无浆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通过颈静脉采血、鲜血涂片、实验室染色镜检观察和动物接种试验的方法共调查了湖南长沙永安、龙华、益阳安化、娄底涟源和常德石门等五个大小型奶牛和肉牛场牛无浆体病发病情况。结果 在5个牛场中牛无浆体染虫率分别为18.33%、58.33%、46.67%、8.33%和61.67%;其中以幼龄牛最为易感(58%),老龄牛次之(36%),青年牛多呈隐性带虫感染(22%);不同品种牛中湖北黄牛(54.17%)〉荷斯坦奶牛(38.33%)〉安哥斯肉牛(8.33%)。结论 湖南省部分地区养牛场存在无浆体病感染,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段牛体内具有感染差异。  相似文献   

11.
牛无浆体病,旧称牛边虫病,是由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无浆体属的边缘无浆体引起的一种昆虫源性传播的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为蜱类吸血昆虫的生物源性传播,其中又以雄蜱为主;另一条则为牛虻、厩蝇、蚊子等其它吸血类昆虫以及含虫体的血液污染物的机械源性传播.该病在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广泛传播,呈世界性分布,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全球性寄生虫病,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湖南省部分地区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牛边缘无浆体病(Anaplasmosis)是牛感染边缘无浆体(Anaplasma marginale)而引起的传播病。本病是蜱传播病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在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广泛传播,呈世界性分布。流行地区包括非洲、中东、欧洲南部、远东、中部美洲以及大洋洲东北部。我国广东、贵州常有发生,还见于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牛无浆体虫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虫16 S rRNA基因序列通用引物对湖南5个地区牛无浆体感染的阳性血液样品进行PCR扩增,经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5个无浆体样品16 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所获得序列的保守区间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诊断方法的探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通用引物下,5个地区无浆体感染的阳性血液样品均获得1 425 bp大小的虫体16 S rRNA基因条带;测序后5个无浆体16 S rRNA序列同源性均在97%~98%.证明5个分离虫株初步鉴定为牛边缘无浆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和田羊和策勒黑羊无浆体季节动态感染情况,分别于2015年冬至、2016年春分、夏至和秋分,在策勒县某牧业合作社采集和田羊和策勒黑羊血液样本共120份,应用PCR对无浆体的MSP4基因和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发现,检测绵羊的无浆体总阳性率为99.2%(119/120),以绵羊无浆体(Anaplasma ovis)和嗜吞噬无浆体(A.phagocytophilum)混合感染为主,占阳性样本比例为61.3%(73/119),A.ovis和A.phagocytophilum占阳性样本比例分别为31.1%(37/119)和7.6%(9/119)。在不同季节,和田羊和策勒黑羊无浆体均普遍感染,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新疆策勒县某羊场绵羊的无浆体病全年均可流行,应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5.
无浆体病(Anaplasmosis)也称边虫病,是由边缘无浆体(Anaplasma marginale)经蜱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血液寄生虫病。在我国,本病广泛分布于京沪地区、两广、两湖地区、云贵高原及新疆、四川、甘肃、吉林、内蒙等省份,在这些地区感染率为20%~79.31%,而且死亡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16.
为调查吉林省部分地区蜱虫和羊体内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采自吉林省5个地区的340份羊血液样本和841份蜱虫样本进行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样本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蜱虫中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4.64%(39/841)和7.13%(60/841);羊血液样本中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分别17.06%(58/340)和10.00%(34/340),混合感染率为3.24%(11/340)。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感染的羊泰勒虫为吕氏泰勒虫单独感染,未检测到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泰勒虫与吕氏泰勒虫处于同一分支,与吕氏泰勒虫河南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尤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亲缘关系较远;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嗜吞噬细胞无浆体与韩国株、俄罗斯株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表明,吉林省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感染普遍存在。本调查结果为吉林省羊泰勒虫病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22年8月,青海省贵德县常牧镇发生一起绵羊疫情,后诊断为绵羊无浆体病。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起绵羊无浆体病的诊断经过、用药情况及防治措施,建议加强蚊虫等体外寄生虫的驱虫工作,同时静注25%葡萄糖+维生素C注射液和灌服驱虫神鹰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为绵羊无浆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无浆体病(Anaplasmosis)(旧称边虫病,也称为无浆体病)是由无浆体引起的动物和人的一种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常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为高热、贫血、黄疸和渐进性消瘦,急性发病时可导致动物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无浆体感染的宿主十分广泛,包括牛、羊、鹿、犬和猫等动物和人,并且同一宿主可感染多种无浆体,因此动物感染无浆体可能成为无浆体病原的"宿主"(reservoir)([1])。对人无浆体病流行病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地关于犬和猫无浆体感染及引起临床发病的报告日益增多,犬和猫作为人们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新疆部分地区优势种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的情况及其进化关系,将2015—2016年在新疆部分地区共13个县市的试验点采集的4种优势种革蜱做为试验材料,通过PCR方法检测其是否携带绵羊无浆体,将目的条带送去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绵羊无浆体(KU497712.1)同源性达98%,确定为绵羊无浆体;蜱源性检测绵羊无浆体的携带率为14.4%,仅检测出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其携带率分别为33.6%,24.0%,可确定银盾革蜱及边缘革蜱为绵羊无浆体的媒介蜱。结果表明,明确绵羊无浆体的媒介蜱,控制其传播范围,从而降低该病在新疆地区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为新疆绵羊无浆体病原及其传播媒介蜱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无浆体病旧称边虫病,是一类由蜱虫为传播媒介、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血液传染病。无浆体病的易感动物主要为反刍动物,牛、羊较为常见,野生动物中鹿也多见。牲畜感染边虫病后,常会引起高热、黄疸、流产,严重时出现死亡,严重危害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无浆体不仅对有效防治无浆体病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控制无浆体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