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仔猪断奶后的腹泻是规模化养殖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严重影响着养殖场的效益,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断奶仔猪的腹泻一般发生在断奶后的3~10d,第7d达到高潮,一般形成粥样或水样腹泻,内夹杂不消化的食物,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 相似文献
2.
从浙江省规模化猪场采集仔猪断奶腹泻病料,经细菌分离纯化、G染色、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鉴定得到56株病原性大肠杆菌。通过11种主要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抗原的血清型鉴定,56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定型了33株,共覆盖了11种血清型,其中O149、O139、O8为优势血清型,共17株,占定型菌株的51.52%。通过棉籽糖发酵试验、甘露糖血凝抵抗试验(MRHA)和血凝抑制试验(MRHI),确定37株为K88,占66.07%(其中K88ab有8株,占K88菌株的21.62%),其余的未能定型。这些血清型与已报道的常见血清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性仔猪腹泻的流行情况,分析引起该地区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方法]试验采集了21家规模化猪场中117份仔猪腹泻粪便样本,进行基因提取、PCR扩增、电泳鉴定和致病性试验。[结果]从117份仔猪腹泻样本中分离出大肠杆菌104份,其中49份具有致病性,占样本总数的42.88%;分离出沙门氏菌19份,其中15份具有致病性,占样本总数的12.82%。[结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引起吉林地区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且有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6.
7.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奶仔猪罹患腹泻,一般发生在断奶后的3—10天。第7天达到高峰。多数形成粥样或水样腹泻,内夹未消化的食物。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现将多年来诊断和治疗该病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仔猪早期断奶是指仔猪生后3~5周龄离开哺乳母猪,开始独立生活。仔猪早期断奶虽然可提高母猪的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但会给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仔猪腹泻,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这已成为现代化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代养猪...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解粤西部分地区腹泻仔猪中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及耐药谱,采用鉴别培养基、革兰氏染色镜检、快速生化特性鉴定、PCR鉴定以及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等方法,对粤西地区不同养殖场中114份腹泻仔猪直肠拭子样本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以及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均分离得到优势大肠杆菌,其生化特性与大肠杆菌标准质控菌株ATCC 25922一致。在毒力基因检测试验中,对所有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共114株)进行9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总检出率为90.35%(103/114)。根据毒力基因PCR鉴定结果确定各毒力基因检出率:STa(71.93%,82/114)、STb(61.40%,70/114)、LT(11.40%,13/114)、K99(7.02%,8/114)、F41(6.14%,7/114)、F18ac(5.26%,6/114)、K88(0.88%,1/114)、Stx2e(3.51%,4/114),而黏附素987P未在分离菌株中检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磺胺甲基异恶唑、氨苄西林、四环素均高度耐药,耐药率为100%(114/114)、97.37%(111/114)、96....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7和2016年广西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为兽医临床用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6年初从广西25个猪场采集腹泻仔猪的肠内容物、直肠棉拭子或肠系膜淋巴结等200份样品,分离大肠杆菌后进行致病力试验,选取10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用于体外药敏试验,将药敏试验结果与2007年的相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腹泻仔猪的体内共分离获得大肠杆菌178株,分离率为89%,其中有143株大肠杆菌可致试验小鼠死亡.与2007年相比,2016年广西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50%的抗菌药物(9种)的敏感率上升,50%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上升最明显的为壮观霉素,升高34.9%,下降最明显的为氟苯尼考,降低46.9%;除头孢曲松和强力霉素的中介率与2007年相比基本无变化外,其余16种抗菌药物的中介率均降低,最明显的为头孢拉啶,降低55.2%;耐药率降低的抗菌药物只有阿米卡星、壮观霉素和强力霉素3种,降低12.3%~15.5%,耐药率升高的抗菌药物有15种,上升率为1.2%~62.1%,其中阿莫西林上升62.1%,氟苯尼考上升57.0%.耐药谱方面,2007年以5~11重耐药为主,占受试菌总数的75.7%,2016年以11重耐药以上为主,占74.8%.[结论]当前广西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以广谱耐药为主,敏感性降低,中介率降低,耐药率明显升高,生产中可选用阿米卡星和壮观霉素进行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氟苯尼考、氧氟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对从东北、河北、山东、华东等地部分鸡场分离的2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最高,为100%,余下依次为四环素95.24%、诺氟沙星85.71%、多西环素66.67%、氧氟沙星61.9%、硫酸链霉素61.9%、环丙沙星57.14%、氟苯尼考57.14%、红霉素38.1%、硫酸庆大霉素23.89%、新霉素19.05%、阿米卡星19.05%。分离菌表现出多重耐药性,7重耐药菌株最多,达6株(28.57%),4重、5重、6重耐药各3株(14.29%),8重、11重耐药的各2株(9.52%),9重、10重耐药的各1株(4.76%)。 相似文献
13.
鸡源大肠杆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北地区临床分离的102株鸡源大肠杆菌进行生化鉴定、MICS值测定及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检测.最敏感的是头孢喹肟,敏感率为93.1%;其次为阿米卡星和氟苯尼考,敏感率分别为59.8%和54.9%;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到100%;此外,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和沙拉沙星的耐药率为78.4%~94.1%.氟苯尼考耐药基因的分子检测显示,有45.1%的菌株显示floR基因阳性.对其中4株大肠杆菌的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floR基因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2-跨膜外输泵家族在共同的基序上是保守的,在克隆的floR序列与报道的floR序列间仅存在1~3个氨基酸替代.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武汉郊区规模化养殖场采集腹泻仔猪的棉拭子和病死动物的泄殖腔分泌物或肝脏,分离鉴定出致病性大肠杆菌73株,分离率为100%.采用K-B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根据CLSI2006标准判定结果.结果显示,猪源性大肠杆菌仅仅对阿米卡星和大部分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对多数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较高的耐药率,并呈现出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主要表现为7重耐药、8重耐药、9重耐药和10重耐药;禽源性大肠杆菌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和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0%,其他的均>75%,多重耐药主要表现为6重耐药,总体看来.其耐药性较猪源性大肠杆菌轻微. 相似文献
15.
从河南省4个地市(区)商品肉鸡病料中分离了15株大肠杆菌(E.coli),在对其进行生化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了17种抗菌药物对它们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标准(2009年第十九版)进行耐药性判断和耐药谱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5株鸡E.coli对17种抗菌药物中的16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头孢唑林、恩诺沙星、新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比例达90%~100%,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比例达到80%以上,对多西环素、大观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比例达到60%以上。1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比例达到60%以上的有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其余药物的敏感性比例均在40%以下。15株鸡E.coli均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谱最多的药物达到14种,耐药谱最少的药物有6种。说明鸡E.coli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比较普遍的耐药性,而且耐药谱较宽。 相似文献
16.
猪场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K irby-Bauer药敏纸片法,对从2个猪扬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了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从用药习惯和用药频率存在较大差异的新旧2个猪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比较接近,对大部分抗生素仅为程度上的差别.表明细菌耐药性形成有其特定规律,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一旦形成,很难恢复到敏感状态.药物使用频率与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6种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6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O78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标准株对司帕沙星最敏感,MIC为0 .0 0 6 2 5μg·m L- 1 ;其次是环丙沙星,MIC为0 .0 12 5μg·m L- 1 ;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链霉素最敏感,MIC为4μg·m L- 1 ,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较敏感,MIC为8μg·m L- 1 。 相似文献
18.
以仔猪每公斤体重4mg的剂量,分别用洛美沙星搽剂和注射液防治哺乳仔猪的大肠杆菌性腹泻,观察经皮肤吸收与肌肉注射2种用药途径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2种不同用药途径对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健康鸡猪体内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四环素作为人类和动物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广谱抗生素,其耐药性问题一直为全球所关注。健康动物体内的共生性大肠杆菌作为耐药指示菌和耐药基因的贮存库,了解其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健康鸡、猪体内分离大肠杆菌,用微量肉汤法检测其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并用PCR方法对耐药菌株中8种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鸡、猪体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总共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269株,其中86.2%的菌株对四环素产生了耐药性,健康猪体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健康鸡体内分离株(P0.05)。tet(A)、tet(B)和tet(M)3种四环素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健康鸡、猪体内的共生大肠杆菌中,所携带比例分别为87.9%、28.4%和15.5%;所有对四环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均携带tet(A)或tet(B)基因,其中25.0%和2.6%的耐药菌株分别携带有2种和3种耐药基因,tet(M)基因与tet(A)或tet(A)+tet(B)基因共存于对四环素耐药的大肠杆菌中;健康鸡、猪体内耐药性大肠杆菌在tet(A)+tet(M)基因携带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鸡、猪体内的大肠杆菌分离株普遍对四环素耐药,四环素耐药基因广泛分布于大肠杆菌分离株中,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以主动外排作用为主,核糖体保护基因在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机制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