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新疆冬小麦主产区的北疆塔城、昌吉、伊宁和南疆轮台、阿克苏、喀什1995年-2014年的冬小麦的冬前积温为依据,采用积温指标法对冬小麦的适宜播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热量条件分析认为,北疆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中下旬;南疆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理论计算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篇名】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日光温室在新疆分布区划中的应用【作者】 陈友根 王冬良 吕国华 杨梅花 戴志新【刊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年02期【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 石河子大学园艺园林工程系 新疆屯河科林公司 合肥230036,石河子832003,石河子832000【关键词】 日光温室;多因素;综合评判【摘要】 运用模糊数学中的多因素综合评判方法,对日光温室在新疆分布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和田为最适宜发展区,喀什、哈密为适宜发展区,阿克苏、库尔勒、吐鲁番为较适宜发展区,石河子、伊犁为不适宜发展区,乌鲁木齐、塔城、阿勒泰为最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西安市冬小麦适播期及预报方法,为当地冬小麦适播温度指标和适播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安市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当年9月至翌年2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日滑动平均、M-K检验、积温学指标法分析冬小麦适播期。【结果】西安市冬小麦适宜播种温度为14~17℃,随时间推移播种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每10年播种期推迟1.0~1.5d,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4~17℃(14℃、15℃、16℃、17℃)各界限温度、0℃的平均日期变化趋势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南部明显偏早,东南部与西北部的平均适播期相差3~5d,停止生长期相差11d;冬前平均气温、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在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1977年以来西安市冬季一直偏暖。【结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安市冬小麦适播期为10月9—14日,最晚播期为10月20日。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新疆主要农区烟粉虱生物型分布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新疆烟粉虱有效防治及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 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技术进行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利用浸叶法和着卵浸渍法测定新疆伊宁、和田、莎车、吐鲁番和昌吉烟粉虱种群对11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生物型鉴定显示Q型烟粉虱在测试的5个田间种群中均有分布,和田烟粉虱是以B型为优势种的混合型种群,伊宁、莎车、昌吉和吐鲁番种群均为Q型;抗性监测表明吐鲁番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达到57.67倍的高抗水平,伊宁种群仅对吡丙醚具有抗性。吐鲁番、莎车、和田、昌吉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和啶虫脒产生了低到高水平的抗性(RR 5.53~57.67倍),对吡蚜酮+异丙威具有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RR 5.14~31.92倍);吐鲁番和昌吉种群对阿维菌素及溴氰虫酰胺都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RR 31.67~32.73倍,RR 10.93~29.57倍),对氟啶虫胺腈为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9.7~11.66倍);莎车、吐鲁番及伊宁种群对吡丙醚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的抗性(7.96~31.33倍)。【结论】测试的5个烟粉虱种群以Q型为主,B型仅有少量分布;不同烟粉虱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对吡虫啉抗性水平最高,应根据当地的抗性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不同生态区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制定育种目标和实现春小麦高产优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在新疆北疆奇台、木垒及塔城3个生态区种植新春44号、新春37号、新春48号、新春26号、宁春16号5个品种,研究不同生态区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春小麦叶面积指数、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库容量及产量表现为奇台最大。奇台各品种春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生殖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库容量及产量分别比木垒提高26.73%、32.20%、11.66%和45.87%,较塔城提高21.33%、17.29%、1.17%和17.58%;灌浆速率为奇台最小,塔城次之、木垒最大。在奇台生态条件下,新春37号产量较其他品种高出0.92%~8.25%;在木垒生态条件下,新春37号产量较其他品种高6.14%~19.52%;在塔城生态条件下,新春44号产量较其他品种增大4.12%~19.64%。【结论】奇台生态区最适宜春小麦种植,奇台和木垒生态区宜种植新春37号,塔城生态区宜种植新春44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水稻不同发育期生长的影响,为理解和评价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8个农业气象站点1974—2016年≥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及水稻发育期和产量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性分析法等对黑龙江省水稻不同发育期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水稻生育期内≥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等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空间上从北到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水稻整个生育期长度逐渐延长,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略有缩短;生殖生长期持续天数与生殖生长期≥10℃积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0.712、-0.606、-0.501、0.537和0.554.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10℃积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生殖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37、0.318、0.374和0.349.[结论]1974—2016年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对水稻生长有利,导致水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Co LM陆面模式对新疆典型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模拟效果,分析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陆面过程特征。【方法】利用新疆沙湾县典型绿洲农田站点乌兰乌苏试验站2009~2010年两年的气象数据驱动陆面模式,验证模型精度,分析新疆典型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分配,及其日、季变化特征。【结果】乌兰乌苏站站点能量通量表现为净辐射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能量分配以潜热通量为主;Co LM陆面模式对站点能量通量的模拟结果较好。【结论】模型对各个能量分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模拟均较好,但是对感热通量在农田生长季的模拟不理想,模拟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盐胁迫下的冬小麦苗期植株变化,确定新疆冬小麦品种的耐盐能力,探索冬小麦抗盐种质的早期筛选方法,筛选新疆冬小麦抗盐品种,为冬小麦抗盐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46个适宜新疆南北疆冬麦区种植的冬小麦选育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供试品种苗期的耐盐性差异。【结果】不同供试新疆冬小麦品种的耐盐性具有较大差异,耐盐性强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新冬18号、喀冬3号、黄河1号,这三个品种同时表现苗期丰产性;耐盐性较强的品种有2个;耐盐性中等的品种有21个,较弱的有17个;耐盐性弱的品种有3个。【结论】盐胁迫对冬小麦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茎叶生长的抑制,苗期根部生长量可以作为冬小麦盐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1961-2010年中国主要麦区冬春气象干旱趋势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增产,本研究以中国主要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主要麦区冬春季降水、无降水日数和极端干旱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揭示冬春干旱在当前气候背景下的演变趋势,为科学应对冬春干旱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与Robust F线性显著性检验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各站点冬春季降水、冬春季无降雨日数的线性倾向与显著性,揭示冬季、春季和冬春季的降水和无降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将干旱5个等级中的重旱和特旱定义为极端干旱,基于降水距平的滑动平均,计算1961-2010年各年冬春季极端干旱频次的线性倾向,分析极端干旱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干旱风险剧增区降水的时间变化,揭示干旱时间动态趋势。【结果】(1)1961-2010年,华北为中心的冬麦区冬春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中心区域山西、河北和山东西北部冬春两季极端干旱的频次呈现增加趋势,陕西东部和湖北西北部春极端干旱的频次也呈增加趋势;(2)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即冬季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他区域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3)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中南部和西北春麦区南部的春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其他区域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4)从重点区域降水的时间动态看,近20来华北地区的冬季和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冬春气象干旱风险呈剧增趋势;近50年来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麦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春季降水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华北地区冬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华北冬小麦冬、春干旱势必由于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抗旱成本的增加而导致干旱风险加大;黄淮冬麦区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春季降水尽管也呈下降趋势,由于该区域春季平均降水量对小麦来说以偏多为主,降水减少还不会影响到小麦生长,该区域降水的减少可能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干旱区东北和内蒙春麦区、西北春麦区西部50年来的冬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利于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的热量指数评估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客观定量评估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方法】本文设计了评估棉花生长热量满足程度的热量指数计算方法。应用棉花各生育阶段的旬平均气温计算了新疆喀什、阿克苏和北疆等3大棉区9个代表站播种~出苗、出苗~现蕾、现蕾~开花、开花~裂铃、裂铃~停止生长以及棉花生长前期、中期、后期和全生育期的热量指数。【结果】分析表明,热量指数既能满足棉花生长全生育期热量条件评估的要求,也可以满足棉花生长每旬、某一个或几个生育时段热量条件评估的要求,对棉花生产和品种布局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与新疆3个棉区气候减产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尤其能很好反映棉花延迟型冷害年的发生情况和程度。【结论】热量指数是定量评估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的一种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成都市14个站点1961—202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等指标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的多年平均暴雨、寒潮、连阴雨日数分别为1.68~3.07、0~0.17、27.28~61.78 d;多年平均连阴雨日数由西向东逐渐减少;1961—2020年,成都市暴雨日数减少,连阴雨日数增加。  相似文献   

12.
迟播对早熟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个不同熟期早熟大豆品种8个播期试验,研究早熟大豆品种在迟播条件下各生育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墒情下,播种~出苗的天数与其间的平均气温呈极密切的负指数关系,播种~出苗的日平均气温对出苗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熟期的早熟品种出苗~开花天数随播期的延后,都呈下降的趋势;开花~成熟的天数先是降低然后略有升高;出苗~成熟天数随播期的延后,都呈下降的趋势.即晚播对整个生育阶段的影响主要是作用在营养生长阶段.早熟品种迟播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加快大豆出苗的速度,在24℃条件下出苗可缩短4 d.早熟品种晚播后,出苗~开花阶段、出苗~成熟阶段日数与出苗~开花阶段日平均气温呈直线正相关,出苗~开花阶段日平均气温是影响营养生长阶段和整个生育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北省国家基本气象站中选择有中稻观测资料且较完整的武汉市、随州市、利川市、钟祥市、谷城县等5个站点1981-2008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考察1981年以来湖北省不同地区气象要素旬变化及其对中稻生育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稻营养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大多呈现升高的趋势;生殖生长期平均最高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而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现降低的趋势,且8月中旬旬平均最高气温明显下降.整个生育期日照时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平均气温与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导致生育期缩短,但生殖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降低导致生育期延长.综合气象要素的变化导致中稻全生育期天数与营养生长天数在鄂东南、鄂西南、鄂东北、鄂西北表现延长的趋势,在江汉平原表现为缩短的趋势;生殖生长天数在不同地区则统一表现出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析不同生育期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基于1971—2015年烟台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率和M-K检验,分析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年代变化率和突变点。结果表明:烟台冬小麦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生期(并生期)和生殖生长期温度均明显增加,线性倾向率依次为0.15℃/10 a(P<0.01)、0.12℃/10 a(P<0.05)、0.21℃/10 a(P<0.01)和0.28℃/10 a(P<0.01);营养生长期、并生期和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平均温度的变异系数依次为17.27%、11.80%、3.94%、8.05%;营养生长期、并生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的突变年份分别出现在1987年、1991年、1981年、1982年。温度升高会导致冬小麦难以通过春化,花芽分化期缩短,生殖生长期遭遇初夏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最终造成小麦减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应顺应气候变化,合理搭配冬小麦品种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以促进烟台农业高产高质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冬小麦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77-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资料,在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积分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就近35a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探讨。【结果】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7-2011年,乌鲁木齐市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以0.60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分别以4.010mm/10a和29.289h/10a的倾向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但生长季内不同时段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结论】近35a乌鲁木齐市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影响,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气候变暖,尤其是春、夏季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产生了较明显的不利影响,降水量略增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积极意义,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是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春玉米生育期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东北玉米种植区内39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2年的物候期观测记录数据,系统分析1981—1999年和2000—2012年春玉米播种、拔节、开花、成熟等关键物候期以及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1981—1999年相比,2000—2012年东北地区春玉米平均播种期日序差的范围为-10~9 d,推迟站点占32.5%;平均拔节期日序差的范围为-8~9 d,推迟站点占42.5%;平均开花期日序差的范围为-6~6 d,推迟站点占62.5%;平均成熟期日序差的范围为-8~9 d,推迟站点占32.5%。营养生长期长度差范围分别是-23~16 d,增长的站点占57.5%;并进期长度差范围是-17~8.5 d,增长的站点占40%,生殖生长期长度差的范围为-8~21 d,增长的站点占75%;全生育期长度差范围是-19~15 d,增长的站点占55%。  相似文献   

17.
在深入分析了众多学者对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角度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具体实际情况,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了新疆地州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DEA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各区地州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新疆地州间农业投入与产出存在明显差距,新疆地州农业发展主要依靠投入力度,产出效益低下。其中阿勒泰、巴音郭楞、和田、昌吉、吐鲁番相对效益高,乌鲁木齐、喀什、阿克苏、克孜勒、塔城等地州相对效益低。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有侧重地提高管理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对天水市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为探讨当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和小麦作物带的变迁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甘肃省天水市的相关气象资料(气温、负积温、地温),结合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2007年的小麦生育期资料,应用DPS软件,建立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回归模拟方程,探讨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天水市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地温均呈现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平均气温、负积温、平均地温与小麦全生育期均呈负相关关系,出苗-拔节期与冬季、春季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1979-2007年,随着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的升高,天水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缩短,其中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缩短了4.261,2.759,4.811d/10年;气温升高使出苗-拔节期、抽穗-成熟期缩短,拔节-抽穗期延长。【结论】气候变暖已对天水市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热特性,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主要集中在冬小麦拔节前。相对于其它处理,免耕在气温降低阶段表现“增温效应”,在升温阶段表现“降温效应”,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免耕在播种-分蘖期降低土壤日均温0.69~1.02℃,推迟了冬小麦出苗2 d、分蘖7 d,缩短了冬前分蘖时间7 d,分蘖活动积温减少54.12~55.55 ℃?d;免耕越冬期具有较高土壤平均温度0.02~0.09℃和耕层土壤负积温0.87~2.25℃?d,但在越冬期稳定通过0℃以上晚7 d,低温持续时间长2~3 d,并推迟返青2~6 d;免耕完成返青消耗了更多活动积温21.54~29.15℃,造成拔节推迟5 d;免耕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降低累积温差123.43~148.62℃和日平均温差1.17~1.42℃。旋耕相对于翻耕推迟了返青4 d,减少活动积温8.55℃,增加累积温差25.19℃。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容积热容量、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从冬小麦生育进程上来说,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旋耕居中、免耕最低;免耕缩小温度变化幅度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但有利于冬小麦保苗。免耕表现增降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而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北移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冬小麦品种北移 1号在原种植地 (太谷 )与北移区种植地 (应县 )两地生育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 ,冬麦北移后生育期的表现为冬前生长期短、返青拔节期短、拔节至抽穗期短、越冬期长、抽穗至成熟期长的‘三短两长’特点 ,致使营养生长有效期极大地缩短 ,营养生长至生殖生长的过渡期也相应缩短 ,而生殖生长期明显延长 ,导致株高降低、节间变短变细变实、强度明显提高 ,虽然单株分蘖几乎很少成穗 ,单株绿色营养面积也很小 ,但在较高的水肥与合理密植条件下 ,由于单茎穗粒重高、经济系数大 ,仍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