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提高思政课教学时效果的有效手段,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创新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性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将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长效机制,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基于此,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思政和金课的建设对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强化课程育人实效性,全方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材料类的情况,探索了工科材料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和金课的建设,并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政元素的挖掘、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相关激励、晋级和考核机制等主要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和金课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让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发展理念。高校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本文阐述了职业素养和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及现状,提出了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政课相互融合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高校思政课程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国家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活动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在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和多层次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同样具有深刻和远大的实际意义。为提高工科类学生的思想认识,应该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高校应该深入研究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体系和学生心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及高科技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技能,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超星学习通辅助程序设计思政课的传授”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挖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要素。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已然是新时代下的一个思想较为活跃的群体,高校在贯彻落实推进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一重要使命。通过对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并切实分析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更优良、更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丘有阳 《湖南农机》2007,(11):101-10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为了搞好“概论“课的教学,高质量地实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必须正确解决这门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正确把握和深刻领会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课题结合课程建设和全面贯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提出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理实一体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及方法,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思政的融入,通过探索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本课题以"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谈心谈话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认识和政治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立德树人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语言优化策略,需要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方向和学生群体需求进行研究。高校辅导员该如何恰当地运用谈心谈话语言以实现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优化,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担负着育人的功能,但是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要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原则,必须用好生活这本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让教育效果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微课给高校课程的思政教学带来了便利。课题组分析了"工程制图"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研究了微课与"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融合,提出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应用微课资源和手段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杉 《湖南农机》2016,(10):113-1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的信息量不断增加,网络成为了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逐渐受到新的挑战,网络"易班"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文章对当前"易班"管理实施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微管理解决对策.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深入运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与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实现,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院校特点进行多维度策略研究,以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以农业高校课程思政为例,重点对如何转变课程思政认识、思政教育工作必要性、课程思政的多层面实施策略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科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庆梅 《南方农机》2019,(13):199-199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才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的教学核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时效性,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对高校思政教育展开细致的分析,并提出有效地思想教育路径,以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公认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突出手段之一,但目前对于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教学的形式、方法、教学资源、模式、体系的构建等还存在诸多困境。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从学校专业特色和专业实践基地资源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把专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创新模式,文章对该校创新实践过程和经验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仅是党与国家的强烈诉求,更是社会稳定前行的根基.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有利于培育有理想、有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作为培育农业领域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需拓宽思政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高校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关键,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及成效,重点分析了上海高校思政改革的成效,以本校《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为思政改革对象,提出了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文章以“PLC”课程为例,从教师自身思政修养、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对专业课如何无形渗透思政教育进行了路径探索,旨在与思政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8.
侯再宣 《贵州农机化》2020,(1):40-43,56
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是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选择切合的模式。从贵州理工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看,应从教学体系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交流研讨、网络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师资力量"六位一体"来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课题组提出了推动开放式办学,构建"产学研用思"协同型聚集模式、形成思想政治引领的"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接,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性创新,提出"二路径""三实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产学研用思"相结合的培才、留才、用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军队院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以来已形成思政课教思政、专业课教专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没有积极有效地发挥专业课育人的作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里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课程,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的作用,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文章立足当下世情、国情,正值中国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