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刚竹毒蛾是毛竹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时会引起竹林毁灭性灾害。该文介绍毛竹刚竹毒蛾的形态特征及其发生规律,并总结刚竹毒蛾的分时段、分步骤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毛竹林的重要害虫,对毛竹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试验研究了诱捕器及黑光灯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漏斗诱捕器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其他诱捕器,船式诱捕器效果最差,十字诱捕器和挡板诱捕器居于中间,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刚竹毒蛾诱集量受天气的影响,晴天能够诱集到更多的成虫,天气情况与刚竹毒蛾的诱捕量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3.
根据张谷英镇多年的防治经验,从刚竹毒蛾的监测以及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营林措施控制等方面对该虫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综述,为刚竹毒蛾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QG方法,在福建省顺昌县通过大量调查、分析,寻找出影响刚竹毒蛾防治效果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措施,通过实施,达到对刚竹毒蛾防治开展全面质量管理,通过-轮PDCA循环,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苦参碱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2年在福建省沙县选用1.1%苦参碱粉剂22.5 kg.hm-2喷粉,烟碱.苦参碱烟雾剂、苦参碱烟雾剂各750 ml.hm-2喷烟的方法,对刚竹毒蛾3龄幼虫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 d,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药后3d,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可达95%以上,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这3种药剂均具有高效杀虫效果,可在刚竹毒蛾危害时应用。  相似文献   

6.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分省区,危害毛竹、刚竹、慈竹、淡竹等,是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幼虫危害竹叶,初孵幼虫体长1.5~2.5mm,灰黑色,体毛疏而长;老熟幼虫20~25mm,体灰褐色,被黄色和黑色长毛。食性较单一,大发生时,不但将当年竹叶食尽,使竹节  相似文献   

7.
刚竹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竹毒蛾属的害虫。1983年在湄潭地区中部的流河渡、湄江、双龙等公社的五个大队相继发生,危害面积达100余亩,往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且十分严重。虫害猖獗竹林面积达1000余亩,为了摸清刚竹毒蛾发生危害情况,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对此虫标本进行了鉴定,学名为(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现将该虫调查和观察的结果整理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刚竹毒蛾一年发生3代,以卵或1~2龄幼虫在叶背过冬。幼虫群集于毛竹、绵竹、苦竹、龙竹等竹叶背面危害。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防治可采用加强竹林管理、药剂喷雾、人工刮除虫茧、灯光诱杀等方法.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无人机喷雾技术防治刚竹毒蛾幼虫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无人机喷雾与人工喷雾在防治效果和成本上的差异,揭示植保无人机喷雾施药技术的优点,在福建邵武发生刚竹毒蛾为害的毛竹林建立试验区,选用5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物农药,开展无人机喷雾和人工地面喷雾施药技术的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喷雾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效显著好于人工喷雾,且在防治工效、人工费用和防治成本上均优于人工喷雾,表明植保无人机喷雾是一种便捷高效且节时、省力、降费的施药技术,可推广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危害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被害竹林虽能萌发新叶,但严重影响出笋、材质,甚至使竹株枯死.2002年7月中旬,祁门县红光村发生刚竹毒蛾危害,爆发成灾速度快,几天时间,竹林一片枯黄,形同火烧,66亩竹林的竹叶被食70%,林内成虫与幼虫世代重叠,以2、3代幼虫危害最盛.山洼地极易爆发成灾.  相似文献   

11.
刚竹毒蛾虫情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刚竹毒蛾空间分布和各代食叶量调查及不同危害程度与毛竹产量关系分析,结合近20a测报和防治工作经验,提出了以20%食叶量为起始防治指标,以20%~50%,51%~70%。71%以上为预测轻、中、重3级指标。以10%食叶量为累进指标,进一步将虫情级分为10级。并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华庭 《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28-29,32
黄脊竹蝗和刚竹毒蛾是毛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其暴发成灾时虫口密度急剧上升,短时间内即可把竹林内的叶片吃光,减少翌年和第三年的出笋量,严重影响竹林生长和竹业生产,给竹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和防治,能够避免或减少因食叶害虫的严重危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采用森得保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两种生物农药在林间对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3-4龄幼虫进行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分别为94.6%和59.4%,前者极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不同施药方式和用药量进行白僵菌防治刚竹毒蛾试验,结果表明:11.25 kg/hm2、15 kg/hm2用量投放粉炮与15 kg/hm2用量喷撒菌粉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且防治后白僵菌可在林内长期存在,对刚竹毒蛾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从防治成本和防治效率来看,以采用机动喷雾喷粉机喷撒菌粉最佳.由于采用机械防治具有成本低、工效高、防治效果好的优点,因此综合考虑应采用15 kg/hm2用量喷撒菌粉防治刚竹毒蛾.防治对人沿着水平方向呈带状逆风行走,往下方的竹林喷撒,上下两行距离为20~25 m.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 6HY - 2 0型烟雾机的技术性能及其在防治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等森林主要害虫的效果 ,试验表明 ,6HY -2 0型烟雾机在不同郁闭度的林分中对森林虫害的防治效果可达 90 %以上 ,该机可在我省防治森林虫害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林丹烟剂干扰下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1年11月到2002年9月期间对未防治、白僵菌防治和林丹烟剂防治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资料,分析了林丹烟剂干扰下群落多样性、天敌与害虫个体数比例和叶部主要害虫种群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以未防治和白僵菌防治为对照,林丹烟剂干扰明显降低了群落各阶段的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削弱了大多数阶段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增加了大多数阶段蠕须盾蚧和8~9月期间刚竹毒蛾的种群数量,有利于这两种害虫的暴发。  相似文献   

17.
黄甜竹林间主要害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光红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1):34-36,39
经采集256号标本,调查表明,黄甜竹林间的笋期主要害虫有基夜蛾、竹笋象甲、竹笋泉蝇、竹缘蝽、金针虫类,叶部害虫以刚竹毒蛾为主,枝梢害虫有竹小蜂等共7目16科30种,并调查其危害部位及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刚竹毒蛾综合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森得保粉剂、森得保粉剂与10%灭多威(三斩)粉剂混合剂、白僵菌、绿僵菌粉剂喷粉,3%高渗苯氧威乳油喷烟,施放苦参.烟碱烟剂等防治措施,对刚竹毒蛾进行了室内外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施药后10 d,其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0.6%、93.6%、96.2%、87.0%、97.0%、100%,防治效果分别达80.1%、92.9%、95.6%、86.5%、96.3%、99.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可作为防治刚竹毒蛾的单独措施或综合防治中的配套措施使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对竹叶可溶性糖、蛋白质、单宁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和毛竹叶部主要害虫种群的系统调查等资料。采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竹叶4类化学成分对竹刺瘿螨、南京裂爪螨、竹缺爪螨、竹小爪螨、蠕须盾蚧和刚竹毒蛾等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竹刺瘿螨和南京裂爪螨外,竹叶化学成分对其余4种叶部害且:有着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各害虫种群的抑制作用;对于竹缺爪螨,直接作用以可溶性糖的影响最大,间接作用以类黄酮通过可溶性糖的影响较大;对于竹小爪螨,直接作用以单宁的影响最大,间接作用中则以类黄酮通过单宁的影响最大;对于蠕须盾蚧,直接作用以类黄酮的影响最大,间接作用以单宁通过类黄酮的影响最大;对于刚竹毒蛾,直接作用以蛋白质的影响最大,间接作用以类黄酮通过蛋白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