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虽然当前民间艺术的传承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取得了许多成效。本文通 过探讨高校艺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发展途径,课堂教学需要持续融合思政引导的重要作用等,指出应利用艺术设计 课程师生共同研讨、传承、弘扬民间优秀的艺术文化,并利用专业工作室项目合作模式振兴乡村民间艺术,使学生学习 知识、获取专业认同感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校地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需要高校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技帮扶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建强乡村基层党组织、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帮扶、专业与产业对接等路径,推进农业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农村职校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广西梧州市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园艺技术专业以专业技术优势参与县域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探索:优化专业设置,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农业智能技术支持;统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乡村振兴战略搭建区域职教体系;参与科技示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农技体系新模式;拓展校外实训,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人才培训基地。并以实际案例体现农村职校园艺技术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让高职艺术类专业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并结合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紧密衔接,开发乡村产教融合型课程新体系,才能适应未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最新职业教育标准,传统课程无法达到各项要求,创建乡村+“新文科”“、复合型”“、1+X”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采用“五通”融合培养模式,通过对艺术类各专业及方向重组,打破专业结构限制,多专业互通互融,围绕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打造乡村艺术课程,按照需求培养乡村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5.
对安徽省40个乡村的乡村文化内容、存续情况等开展调研,讨论了乡村文化存续的原因,提出采用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方式,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选取5种安徽省乡村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主导产业型、专业特色型、休闲旅游型、综合开发型和艺术介入型进行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以期为安徽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发展下,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能够改变乡村衰落的客观事实.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乡村,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河北段大运河沿线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  相似文献   

7.
水文化是一种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是新阶段乡村振兴和水利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临泽县把推进水文化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水文化建设实践,分析了水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从保护、传承、弘扬、利用等方面提出了今后水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可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民收入和福祉、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结合梅州市五华镇的实践经验,广东省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服务体系,培育数字人才队伍,加强数字安全保障,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生态,提速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公共艺术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了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提升了村容村貌,营造了区域文化氛围。通过对农村公共艺术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农村公共艺术建设途径,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活化红色资源,助力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展开,以杨根思精神的传承和实践为选题,以江苏省泰州市根思乡为研究样本,从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乡风建设和群众宣教等方面,聚焦杨根思精神的传承现状及成效。研究发现,红色资源对乡村经济振兴促进作用显著,但传承方式往往局限于文旅等传统方式,无法高效发挥红色资源在推动乡村各维度发展的作用。据此,提出创新传承、深入实践,让革命精神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探索杨根思精神红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创新传承机制与模型。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基础有待夯实、传承意识有待提升、传承机制有待健全等实践难点,要应用好传承载体、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探索有效形式、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是一个家庭整体道德风貌的体现,是家庭长期以来形成并世代传 承。优秀的家风是乡村强大美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的美好离不开乡村文明的 共建。培育优良家风,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已被陈述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表现出党和国家非常注重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重视道德培育,增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优良家风在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能动价值和基础作用,因此要依据新的时代背景,通过立足实际建设新家风、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利用新媒体弘扬优良家风以及父母言传身教树表率等实践路径促进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特征。结果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地制宜,实现共同富裕,也需要咬定目标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现代化,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人才现代化,争做先锋推动乡村振兴组织现代化,紧抓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文化现代化,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现代化。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取得新突破,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设计定向服务乡村振兴可以激发乡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乡村的各类特色提出艺术设计创作,利用 景观规划、品牌包装、工艺美术助力乡村经济、产业、文化的发展,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常见的艺术介入形式有特色农家乐、艺术展览、乡村民宿、特色主题餐厅、艺术家工作室、文创产品、书屋、特色小镇、文化商业街、乡村体验园和艺术写生基地等。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艺术介入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提取乡村文化元素、传承地域文化,丰富艺术创作形式、增添艺术价值,强调民众参与互动、加深乡村情怀,注重自然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293-294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逐渐深化,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有了全新的要求,顺应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当代的乡村振兴应该注重产业兴旺、文化传承、文明建设以及生活富裕。主要分析了当代济宁市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提出济宁市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乡愁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联系。乡愁是人们对于故乡的深情回忆和情感投射,而乡村振兴则是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记忆中的乡村在不断消失,乡愁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乡愁和乡村振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加强对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乡愁。乡愁与产业、生态、文化、乡村善治有机结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保护传承乡愁载体、吸引留住乡村人才、塑造文明乡风、积极利用平台宣传特色乡愁,留住乡愁,发挥乡愁的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陕西民间艺术元素的景观小品设计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陕西具典型性民间艺术元素的艺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探寻陕西民间艺术元素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从而有效的借助设计艺术的手段传承陕西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发掘各地域的民间艺术设计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推动景观设计的民族化、本土化,传扬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按照党二十大报告的要求,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作为根植地方的职业院校将在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独特优势。通过总结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帮扶钓鱼村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基于“党建+专业+课程”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通过以驻村干部为链接点,促进村、校党组织的联合建设;以产业与专业融合为主线,发挥专业促产业的作用;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发挥师生在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提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激发师生践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丰富院校扶贫方式等,期待能够为高职院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