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对秦岭南坡山地林区4处暗绿绣眼鸟巢穴及其繁殖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一般从3月开始,至7月结束,繁殖高峰期为4—6月;营巢需要8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4 d后离巢,平均育雏天数11.5 d。  相似文献   

2.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山鹛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留鸟。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0.12只/km,繁殖后为0.2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0.09只/km。该区山鹛的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求偶配对,5月中旬开始产卵,最晚6月末至7月初产卵。最早营巢期为5月13日,营巢天数6-7 d,巢筑好后3-4 d开始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3-5枚,由雌雄鸟轮流抱窝孵卵,孵卵期为12-13 d。巢内育雏11-12 d后离巢,巢外育雏6-7 d,平均孵化率为80.0%,平均成活率为91.7%。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总频次的77.3%,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3.
池鹭繁殖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池鹭Ardeola bacchus约于每年4月23日到达浙江安吉西亩林场。4月底开始营巢,巢平均距地高5.36m,营巢4~5天。5月上旬开始产卵,每窝3~6枚卵,平均4.2枚。卵径为43.6×33.7mm,最大为47×37mm,最小为39×30mm。卵重18.55g(16~20.8g),隔日产卵为主,产卵期约6~9天。双亲孵卵,雌鸟孵卵时间占64.9%,雄鸟为25.1%,空巢晾卵为10%。 5月底、6月初孵出雏鸟,雏鸟均重13.84g,30~31日龄后离巢。第二窝于7月底孵出幼雏,年繁殖力3.21只/对。9月下旬迁离,居留期约152天。文中对食性、觉醒亮度、鸣叫频率和鸟粪成份进行了精确分析,探讨了池鹭种群与林业经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墨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在福州一年发生4—5代,3—5月是越冬蜂王开始单独营巢、产卵、哺育第1子代的时期,为防治的最佳期,8—9月(第3代)开始出现雄蜂,越冬王被交替,巢内开始多工产卵繁殖,群势逐日壮大.10—12月(第3—4代)群势趋于高峰期,并于巢上方出现多个巢口.墨胸胡蜂卵期5d,幼虫期9d,蛹期13d,成虫寿命3个月以上。1月底授精雌蜂开始离巢集结越冬,越冬期2个月左右,以“毁巢灵”处理侵袭蜜蜂的胡蜂,可达到毁巢效果,毁巢效果与用药时期、胡蜂巢大小、巢口数日和位置以及敷药蜂归巢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周郁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93-15394
2008~2010年在高桥洼林场对山鹡鸰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夏候鸟,每年4月上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繁殖期为5~7月,多于5月中下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孵化期约为9~10 d,雏鸟晚成性,13~14 d方可离巢。繁殖后在本地的种群密度平均为1.78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加18.37%。  相似文献   

6.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黑枕黄鹂繁殖习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黑枕黄鹂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区为夏候乌,居留期108~112d;种群密度为0.85只/km;繁殖期5~8月,年繁殖1窝。5月下旬开始营巢,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为16~17d,出壳率90%,繁殖成功率89%,巢内喂育16~17d。离巢后的幼鸟仍需亲鸟喂育5~6d,方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7.
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冠纹柳莺在该区为夏候鸟,春季最早迁来日期为4月16日,最晚迁离日期为9月12日,居留期143~148 d,每年的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配对筑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5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4~5枚,卵产齐后第2天由雌鸟担任孵化任务,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约9~10 d,巢外育雏8~9 d;孵化率为88%,成活率为93.0%。冠纹柳莺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占总食物频次的97.3%,是重要的农林益鸟。  相似文献   

8.
2012—2015年每年的4—7月份,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对三道眉草鹀的窝卵数和营巢成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道眉草鹀的平均窝卵数为(4.46±0.72)枚·巢~(-1)(n=47),平均孵卵期为(12.44±0.53)d(n=9),孵化率为0.52,Mayfield营巢成功率为0.22,直接观察法营巢成功率为0.34。三道眉草鹀营巢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天敌捕食和人为干扰,因此,应加强对西伯利亚山杏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以提高三道眉草鹀的营巢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金翅雀繁殖习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拴柱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2-313,317
2010—2011年,在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6窝金翅雀的繁殖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金翅雀在该区低山灌丛和河流村庄带的种群数量最高,在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最少。总体来讲,金翅雀在该区3月种群平均遇见率为2.3只/km,9月后为4.0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73.9%。金翅雀在该区的最早求偶期为4月上旬,最早营巢期为4月19日,营巢期8~9 d,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密度在林场机关周围居民区植被环境下最高,为1.0个/hm2,巢密度最小的是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环境,为0.3个/hm2。最早产卵于4月26日,日产1枚,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6窝26枚卵中未受精卵占11.6%,平均孵化率为88.5%,平均离巢率96.6%。  相似文献   

10.
曹振岭  陈玉峰  杨建丽  邓昕  周晓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13-16714,16723
[目的]了解苍眉蝗莺的繁殖过程。[方法]历时9年,对30多只苍眉蝗莺跟踪观察以便掌握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抵时间与繁殖生育过程。[结果]雄鸟以鸣叫引起雌鸟的注意,雌鸟选择做巢的树木,一般都是幼龄乔木、灌木类树种。新巢用细软草茎、禾本科杂草以及绳头、塑料编织绳等物筑成。筑巢时间约为5d,新巢筑造时雌雄鸟开始交配。苍眉蝗莺的产卵时间多在早晨6:00~7:40,卵的纵径为2.0~2.1cm,横径为1.4~1.5cm,每巢4~9枚卵,孵化天数为12~14d。雌鸟产下最后1枚卵后便开始孵化。育雏期雌鸟总是在巢中守护,将全部幼雏覆于体下,雄鸟哺食,有时轮替。[结论]该研究为了解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徙繁殖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符真  胡兵  涂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23-16423
[目的] 观察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在实验室自然条件下的产卵情况。[方法] 在实验室自然条件下,以龙葵叶饲养茄二十八星瓢虫直至雌虫死亡,每天观察产卵情况并记录产卵量,最后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茄二十八星瓢虫雌虫的实际产卵天数平均为19.0 d,平均寿命为56.3 d,即实际产卵天数约占其寿命的1/3;其产卵前期平均为6.1 d,最长为13.0 d,最短为3.0 d;其产卵期平均为44.0 d,最长为59.0 d,最短为16.0 d;每雌一生的产卵总数平均为618.0粒,最多为791.0粒,最少为263.0粒,产卵期的平均每天产卵数为14.0粒,按实际产卵天数计算的每天产卵数为32.5粒。茄二十八星瓢虫产卵呈现一定的间歇性,大部分间歇时间为2-3 d,最长间歇时间为10 d。茄二十八星瓢虫在第1、2、3、4周分别平均产卵73.0、120.0、156.6和76.0粒。[结论] 该研究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田间防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4—2006年,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Parus major)的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年份间差异显著(P〈0.05)。营巢成功率为74.3%,营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和天敌占用。大山雀的窝卵数为6—14枚,平均10.2枚,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卵质量平均为(1.47±0.12)g,卵大小平均为16.5min×12.9min。孵化期平均为(13.8±1.4)d,平均出雏率为(88.4±1.3)%,育雏期平均为(17.3±0.9)d,平均出飞率为(78.1±2.0)%。大山雀窝卵数与孵化期、出雏率、育雏期和出飞率显著正相关.大山雀繁殖成功率逐年增加,不同年份间繁殖成功率差异极显著(P〈0.01),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仙鹤步甲各虫态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仙鹤坪保护区采集成虫进行饲养,同时在仙鹤坪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结果]在贵州黔西南地区,仙鹤步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4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发生,6月中旬开始产卵,每次产5~10粒,单雌一年产卵总数50~300粒,平均160粒,卵散产在2~3 cm的土壤下,卵历期一般4~6 d;幼虫共3龄,各龄历期分别为6~10、8~12、6~8 d,幼虫历期一般20~30 d,长的达60 d;平均气温28℃下,蛹历期18~29 d;成虫、幼虫多以蜗牛、蚯蚓和鳞翅目幼虫为食。[结论]为仙鹤步甲的人工饲养、繁殖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5年2月—2019年8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河南新乡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陈桥湿地青头潜鸭繁殖生态因子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青头潜鸭求偶行为4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繁殖配对基本结束。交配行为罕见,为水上交配、持续5~8 s。巢址选择基本要素为水中孤岛(沙洲),密生芦苇丛、香蒲,巢位高出水面50~100 cm,水质透明度较高,人为干扰度较低;该区域青头潜鸭巢位独立,未监测到相邻巢位。产卵:青头潜鸭5月初开始产卵,日产卵1枚,卵亚白色或淡黄色,无斑点。统计繁殖巢窝卵数(N=7),共计69枚,巢均9.86枚;其中寄生卵6枚,巢均0.86枚。卵(N=30)长径均长50.8 mm,卵短径均长36.9 mm,卵均重40.5 g。监测7个繁殖巢,完成繁殖4巢29枚,未孵化3枚,孵出幼鸟26只,孵化率89.66%。其余3巢被黄鼬、褐家鼠破坏2巢,不明原因弃巢1个。监测7巢产卵共计69枚,孵化率为37.68%。青头潜鸭食性以水生植物为主,主要采食莲、香蒲、慈菇等挺水植物的嫩叶,金鱼藻、菹草、茨藻等沉水植物及附着在茎叶上的水生动物、昆虫等。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999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沼泽生境内对大麻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麻于每年4月初迁徙至扎龙自然保护区,4月下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大麻属于分散营巢繁殖鸟类,4月末开始产卵,卵大小均值为(53.85±2.07)mm×(39.66±0.42)mm,窝卵数(5.75±0.50)枚.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23~25 d,雏鸟为半晚成雏.在对2个巢共10只雏鸟的统计中,雏鸟的食物共17种,其中以鱼类为主.整个繁殖期两亲鸟多单独活动,针对其他种鸟类的护巢行为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1987~1988年,在浙江江山西山马尾松林悬挂人工毡纸巢箱招引大山雀,招引率为33.9%~36.3%。1987和1988两年大山雀繁殖种群密度分别为0.26巢/hm~2和0.38巢/hm~2。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区半径约24m。产卵期5d。平均窝卵量5.5枚(3~8枚)。孵卵期15d,每天孵卵占全天活动时间的63.1%,凉卵占31.9%,出雏率为88.5%,育雏期16.4d,育雏频次及食量分别为29.25次/d·雏和0.127ml/雏·h。繁殖率为4.87只/对。成鸟食物中昆虫占92.25%,其中马尾松毛虫占55.23%。雏鸟食物全为昆虫。育雏期间对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消费量为1784.92条/hm~2,控制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密度为0.85条/株。  相似文献   

17.
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自然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人工饲养的6对成年健康朱 为试验亲鸟,于2000~2002年在陕西洋县和周至进行了人工饲养条件下朱 自然繁殖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朱 的营巢、交尾、产卵、孵化及哺育等繁殖行为正常,繁殖成绩较高;2002年平均每对亲鸟产卵3枚,受精率88.9%,受精卵孵化率100%,雏鸟成活率87.5%,每对亲鸟年均繁殖雏鸟2.3只。表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朱 可以自然繁殖,并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1999—2003年春夏季节对河南郑州城区池鹭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池鹭于每年4月下旬至9月底在城区行道树上营巢繁殖,居留期约155 d.1999—2000年,池鹭单独成群;2001年池鹭开始与夜鹭,白鹭共同形成混合集群.繁殖对数由1999年的360对下降至2003年的94对.池鹭为单配制,但有配偶外交配行为,约占交配总数的40.78%.池鹭窝卵数为4~6枚(5.10±0.57),每窝出雏数为1~6只(4.50±1.35),孵化率为88.24%,留巢期(32.7±1.059)d,雏鸟18日龄成活率为93.33%.  相似文献   

19.
4.产卵、采卵与装箱 金钱龟在气温22℃以上时,开始发情交配,在华南一般3月份交配,在长江流域通常4月份交配.4-5月开始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每年每只雌龟产卵1-2次,1000克左右的雌龟每次产卵2-4枚;1500克左右的雌龟每次产卵4-8枚.金钱龟产卵与乌龟、甲鱼相似,产卵前到处爬行,选择砂土质地松软、安全之处产卵,然后用后肢挖穴,穴深8-10厘米、直径4-6厘米的斜筒状,若周围宁静则顺利产卵;若突然受惊便逃之夭夭.  相似文献   

20.
甘蓝夜蛾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甘蓝夜蛾的成虫、卵、幼虫、蛹分期饲养并进行观察,明确了越冬蛹羽化要经过6~7个月的时间,第一代和第二代蛹期为10~20 d。羽化后成虫寿命,雌虫为5.5 d,雄虫为3.7 d,交尾1~3次,每头雌蛾产卵1~6块,产卵3~5 d,卵孵化期为4~5 d。幼虫一年发生3代,幼虫发育期32 d左右,脱皮6次,最适温度为18~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