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中早熟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抗虫棉品种鲁棉研28为材料,设6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中早熟抗虫棉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基部、中部、上部果枝和内围果节的成铃数以及伏前桃、晚秋桃数有增加的趋势,伏前桃和早秋桃则在中等密度下较多;中、低密度处理的基部和中部果枝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较大,高密度处理的上部果枝成铃比例较大.随着密度增加,内围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比例增加,外围果节的成铃比例则下降;伏前桃和晚秋桃的比例增加,而伏桃和早秋桃的比例明显下降.当密度为5.10万株/hm2时,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霜前花率较高,僵烂花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相似文献   

3.
棉花机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一膜6行宽窄行高密度及一膜3行等行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育进程、果枝始节高度、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两种基因型棉花花铃期(开花-吐絮)生长发育较快,其中杂交棉鲁棉研24号果枝始节高度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6.3;、2.8;;喷施脱叶催熟剂6d后,棉株脱叶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9.8;~11.4;,棉铃吐絮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8.7; ~12.1;;单铃重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4.0;~8.0;、6.3;~17.4;;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鲁棉研24号收获籽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杂交棉鲁棉研24号能充分发挥单株结铃数多及铃重较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低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棉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审棉冀668为试验品种,研究棉花在低密度(1.80、2.25和2.70万株·hm~(-2))、高施氮量(450kg·hm~(-2))条件下,常规整枝、不整枝和只留叶枝3种不同整枝方式对棉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0万株·hm~(-2)密度下,只留叶枝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整枝和不整枝处理;在2.25万株·hm~(-2)密度下,只留叶枝和不整枝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整枝的产量;在2.70万株·hm~(-2)密度下,常规整枝的产量高于只留叶枝和不整枝处理。只留叶枝和不整枝处理的单株成铃数显著高于常规整枝处理,其中以1.80万株·hm~(-2)、只留叶枝处理的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最高。不整枝的果节数和分枝数高于只留叶枝处理和常规整枝处理。在2.70万株·hm~(-2)密度下,常规整枝的干物重积累与分配比较合理,获得的籽棉产量最高,达2 676.08kg·hm~(-2)。在1.80万株·hm~(-2)密度下,只留叶枝的产量也很高。这说明,棉田在密度1.80~2.25万株·hm~(-2)范围内,可采用保留叶枝的方式,密度高于2.70万株·hm~(-2)以上时,可采用常规整枝。  相似文献   

5.
抗虫杂交棉种植密度与叶枝利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了种植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抗虫杂交组合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枝情况下,杂交种不适合低密度种植,一般种植密度不应低于37500株/hm~2;在留叶枝情况下,杂交种适合低密度种植,种植密度22500株/hm~2左右;在低密度栽培下,留叶枝比整枝表现增产,但不同组合增产幅度差异较大。留叶枝与整枝相比,单株铃数显著增多,但铃重降低,纤维品质也相对变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1986~1988年不同开花期棉铃异质性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3年平均落铃率为43.27%;就落铃率而言,晚秋桃>伏前桃>早秋桃>伏桃,伏前桃、伏桃和早秋挑3年平均铃重分别为49、55、75天;>10℃的有效积温是影响铃重的主导因素;干旱的天气和高温能使纤维缩短。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应用辐热积监测棉花生长发育状况,试验设3个密度处理:240.0×10~3株·hm~(-2)、176.0×10~3株·hm~(-2)及82.5×10~3株·hm~(-2),每隔7~10d对棉花发育状况进行观查记录,并从石河子气象站获得棉花生育期内的辐射及热量数据,初步探明辐热积与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密度减小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呈增加趋势;鲁棉研24实收籽棉产量在密度240×10~3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为4 306.8kg·hm~(-2),新陆早50实收籽棉产量在密度176×10~3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为4 267.73kg·hm~(-2);产量随辐热积增加呈增加趋势,且符合线性关系,通过模拟筛选得到棉花最佳棉铃动态生长发育模型通式。高斯模拟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棉花铃数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杂交棉鲁棉研2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于2008年在山东临清、嘉祥和金乡三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杂交棉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熟相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低密度(3.00株/m2)和高密度(7.50株/m2)处理的产量低,中高密度(4.50-6.0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3.00株/m2)产量最高,中高密度(4.50-6.00株/m2)的产量居中,而高密度(7.50株/m2)处理的产量还是最低;整枝条件下4.50株/m2密度处理的籽棉和皮棉产量比3.00株/m2分别增产4.93%和5.51%,而留叶枝条件下3.00株/m2的籽棉产量比4.50株/m2高4.03%。低密度(3.00株/m2)下留叶枝的铃数多于去叶枝的铃数,但随密度增加(4.50株/m2及以上),留叶枝的铃数显著少于去叶枝的铃数;留叶枝和增加密度都会降低铃重。密度与整枝对棉柴比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都可显著影响生物产量。密度与整枝对棉花早熟性也有互作效应,去叶枝的早熟性好于留叶枝的处理,随密度增加,早熟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红花标记杂交棉鲁05H9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缓控释肥对其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鲁05H9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生育进程稳定,施缓控释肥四桃比例更为合理,伏桃和早秋桃所占比例较大;随着密度增大,总产量提高,群体铃数也增加,但单株铃数和平均铃重降低,密度对单株铃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缓控释肥可以提高平均铃重,同时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密度和施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在产量最高的4.2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每公顷可以增收472元。因此,综合经济及环保效益,鲁05H9在黄河流域棉区可以结合较高密度和缓控释肥方式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条件下,以中熟高抗枯萎病苏棉8号为材料,研究了有机肥全部基施、1/2基施1/2花施和全部花施对棉花产量和棉铃经济性状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1/2基施1/2花施比有机肥全部基施和全部花施总铃数、铃重、皮棉产量分别提高6.16%~10.15%、1.96%~4.93%和8.27%~15.32%,伏桃、早秋桃、晚秋桃以及中部果枝内外围棉铃经济性状的时空分布明显改善。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1/2基施1/2花施是创棉花超高产最好的施肥运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缩节胺喷施次数对杂交棉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适宜的缩节胺喷施次数,为其在杂交棉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棉品种鲁棉研30号为材料,在田间设置缩节胺(DPC)6种不同喷施次数处理,研究DPC化学调控对杂交棉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棉铃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DPC喷施三次的处理效果最佳,棉花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在盛铃期,最高值为4.8;棉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得到了有效合理的协调,并促进了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累积.改善棉花成铃结构,使棉铃空间分布均匀,并具有提高单株成铃数的效果,较对照增加0.41 ~1.74个成铃数;棉株单株铃数和单铃重显著增加,皮棉产量达到3 583.3 kg/hm2.[结论]在肥水适量的基础上,适期运用DPC对棉花进行系统的化学调控,其中化控三次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每公顷密度4.5万株和9.0万株两个密度水平,副区设置不打顶、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3种方式,研究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大,棉花株高和单产增加,而单株干物质重、单株果枝数和单株铃数减少;不同打顶方式比较,高密度下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化学封顶人工打顶不打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低密度下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每公顷密度9.0万株下化学封顶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 143.19 kg/hm2,说明化学封顶更适于棉花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密度下穴盘棉花育苗进行移栽,研究棉花蕾铃累积和脱落规律。研究表明:移栽密度大小与单株棉花的现蕾数量成反比关系,且与单株落蕾数量成正比关系;移栽密度与棉花单株铃数呈负相关关系,与落铃率呈正相关。在4.5万株/hm~2密度处理下,棉花最适宜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棉花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疆2个棉花主栽品种‘新陆早50’和‘鲁棉研24’为试验材料,测定高(24.0万株/hm2,D1)、中(17.6万株/hm2,D2)、低(8.25万株/hm2,D3)3个不同密度下,棉花铃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干物质量和蕾铃数与棉花叶面积指数在纵向空间分布上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冠层内PAR透光率从顶部向下逐级递减,冠层上部递减幅度迅速,中、下部递减缓慢;PAR透光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随向下累积叶面积指数(LAI)的增加呈指数递减,群体消光系数K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D2条件下透光率优于D1和D3,有利于增加蕾铃数,低密度条件虽然有利于增加单株蕾铃数,却不利于单铃质量的增加,最终D2密度条件下‘鲁棉研24’和‘新陆早50’棉花实收籽棉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4 852.27kg/hm2和5 167.73kg/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下棉花果枝、叶枝特征及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棉花果枝和叶枝的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成铃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田间密度试验小区,进行田间调查,并对样品进行室内测定.[结果]密度能明显影响植株形态,低密度A1处理的叶枝数为4台左右,明显高于高密度处理;果枝成铃数也相对较多,与最少的A5处理相差4个棉铃.单株干物质积累差异显著,尤其是叶枝,A1与A5处理相差多达70 g/株.氮、磷、钾养分含量上,趋势基本一致,但果枝叶钾素含量高于叶枝叶.棉铃空间分布,内围铃占主导,其他成分所占比例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上、中、下各部分比例随密度变化各异,产量按密度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结论]低密度处理的叶枝干物质积累高,是产量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分积累各密度差异不大,产量形成主要依靠内围铃,皮棉产量最高为A3处理3 247.4 kg/hm2.  相似文献   

17.
减免整枝,合理利用叶枝是棉花高产省工、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为探索黄河流域棉区简化整枝的可行性,筛选适宜简化栽培的棉花品种。选取当前主栽棉花品种冀863、冀151和国欣棉9号为试材,以精细整枝为对照(CK),研究了简化整枝对棉花生长结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整枝对棉花生长结铃的影响因品种而异,除造成冀151株高以及冀863果枝台数和果枝果节数显著降低外,对其他品种与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简化整枝对棉花果枝成铃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增加棉株总成铃数表现为促进作用,与精细整枝(CK)相比可多结铃2.5~3.3个/株;简化整枝有利于棉花总生物量的积累但效果并不显著,对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也无显著影响。简化整枝能显著提高国欣棉9号的地上部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其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单位面积干物重和籽棉产量。与冀151和冀863相比,国欣棉9号更适宜简化栽培。  相似文献   

18.
在黄淮海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铃重和结铃数的影响,探讨了黄淮海地区棉花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年份下,低密度1.5万株/hm2与高密度9万株/hm2处理下均不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中等密度6万株/hm2处理下群体产量则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试验表明,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造成单铃重降低,不利于提高棉产量。棉铃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均集中于3-10果枝,因此提高中部果枝铃重对棉花生产意义很大。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美棉33B品种为材料,于2005年在黄河流域黄淮棉区的江苏徐州(117°11'E,34°15'N)和河南安阳(114°13'E,36°04'N)设置施氮水平(0、240和480 kg.hm-2)试验,研究不同开花期棉铃(伏前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氮素累积及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对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开花期棉铃氮素累积动态变化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铃壳、棉籽、纤维及单铃氮素累积受施氮水平和开花期的影响。不同施氮水平下,以240 kg.hm-2处理最有利于氮素累积,而不施氮和施氮480kg.hm-2均不利于棉铃氮素累积。棉铃氮素累积特征参数(快速累积起止时间、快速累积持续期及平均累积速率)在伏桃时期最协调,氮素累积量最多;晚秋桃时期最不协调,氮素累积量最少;伏前桃和早秋桃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棉铃对位叶适宜的氮浓度有利于协调源库关系,促进棉铃氮素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差异,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熟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进行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棉铃脱落率表现为早熟中熟中早熟;"三桃"比例中伏前桃表现为早熟中熟中早熟,伏桃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秋桃表现为中熟早熟中早熟;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产量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马克隆值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中早熟品种不论在成铃率和"三桃"比例,还是在产量、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不太适应塔里木棉区种植。在目前种植条件下,中早熟品种更适合在南疆塔里木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