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使芜湖市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残膜捡拾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0.45%的农户捡拾残膜,其中33.83%只捡拾地表残膜,46.62%先清理地表残膜,翻耕时再次捡拾。农户年龄、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2018年家庭非农收入、对残膜危害的了解程度、对可降解地膜的了解程度对农户残膜捡拾程度有显著正向作用;健康状况、主要从事的工作、覆膜面积和所在村或乡镇是否有地膜回收站点对农户残膜捡拾程度有显著负向作用;户主文化程度、参加技术培训频次、回收废品情况、耕地面积、2018年种植纯收入、处理残膜的原因和对地膜节约技术的了解程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临泽县的农用薄膜使用量大,由于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残膜留在土壤里,造成残膜污染土壤问题。为强化残膜污染治理,解决地膜在土壤中很难降解的难题,进行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为消除白色污染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增长,大量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不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本文作者对保山市地膜的使用和残留现状、污染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目前生产推广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和残留污染现状。明确土壤残留地膜污染程度.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田间样品采集两种方法对该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地膜残留调研,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该市地膜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鸟兰察布市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总体上呈现先直线下降后稳定回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2005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迭到低谷.与2001年相比降低幅度为42.02%和40.28%,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较2005年增加幅度分别为67.60%和93.54%。鸟兰察布市基本维持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耕翻深度不足25cm,该地区地膜使用量为3.0-3.5kg/667m^2,大部分残留地膜集中在0-20cm层次,20-30cm层次残膜较少,0~30cm地膜残留量为0.8~6.4kg,/667m^2,初步认为鸟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但必须警惕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后引发的环境污染和残膜污染威胁。鸟兰察布市无残膜回收机具.残膜通过耙耱和抛茬作业被带出农田,耙耱次数越多地膜残留越少。建议鸟兰察布市优化耕作制度,通过作物间合理轮作倒茬.推广后期揭膜技术、应用降解地膜、研制或引进地膜回收机具,并加强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正确认识地膜残留危害.大幅度降低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用地膜应用与残留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31个典型县市的地膜使用、回收情况,对9个地州12种作物农田的地膜残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疆的地膜使用量较大,各县市间地膜使用、残膜回收情况差异也较大。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共同影响地膜使用量,地膜使用量与地膜回收量差异显著相关,但其与地膜回收率无明显相关关系。新疆各地州农田残膜分布差异显著,表现为北疆与南疆最高,东疆次之、西疆最少。新疆不同作物农田间残膜分布差异显著。棉田残膜是新疆地膜污染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物降解农膜与普通地膜覆盖小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为解决残膜对农业环境的危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降解地膜,经过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中心等单位多年研究,发现降解膜基本具有和普通地膜相同的覆盖效果,但裂化、碎化明显,地面残膜留量少,残膜有害化程序低.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西安地区不同诱导期的降解膜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无膜棉对中国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中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逐年上升,但随着地膜的长期使用,残膜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以2017年产量占国内棉花总产74.41%的新疆棉区为甚。新疆棉田内的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了330 kg/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污染严重的个别田块达到735 kg/hm~2,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原棉品质。无膜棉由于省去了地膜、铺膜揭膜和地膜回收等投入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杜绝残膜对原棉的污染,确保原棉品质和价格,保护棉田生态环境保障棉花稳产高产,是确保中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典型覆膜作物地膜残留情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阐明山东省地膜污染现状及地膜残留系数,2011—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山东省典型覆膜作物(棉花和花生)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山东省残膜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个调查地块的土壤耕层地膜残留量范围介于5.33~46.99 kg/hm~2,平均23.91 kg/hm~2,未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地膜污染状况较轻。统计分析表明,农田土壤地膜残留量与地膜厚度呈反比,与覆膜年限呈正比;与壤土区相比,砂土区地膜残留风险较小。受地膜厚度、覆膜年限、覆膜比例和土壤质地的综合影响,花生和棉花种植区的地膜残留量相当。3年的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和花生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13.02%和8.56%,维持生产和地膜回收现状不变的情况下,两种作物的种植年限分别超过21年和19年,地膜残留量将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因此,不能忽视地膜残留的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注重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解决田间残膜给棉花产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的田间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结果]填埋试验与地表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埋深15~25 cm的可降解膜降解最快。与普通地膜相比,可降解膜能够起到一定的增温保墒作用。[结论]在棉花生产中可用可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以缓解农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10.
地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随着地膜的大量使用和覆膜年限的不断增加,残膜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不但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健康也构成威胁。农田地膜的残留已成为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农田残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危害与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深入分析了我国农用地膜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残膜污染的现状,从保护环境意识、地膜的规范化生产、高效回收利用以及优惠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可降解农用地膜应用效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残膜对土地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残膜对农田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我们试验研究了国内主要可降解地膜生产厂家生产的可降解地膜,在田间的保水、保温和降解性能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情况,分析评价了各产品的应用效能。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可在土壤中降解,但降解的速率有很大的差距。在试验中也有表现相对较好的可降解地膜,但是在生产使用中也还存在一定难度,比如韧性差容易断裂等。建议各厂家在生产可降解地膜时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种植作物的种类、覆膜方式、机械化程度等,生产不同等级的可降解地膜,以适应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2.
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塑料薄膜具有明星的增产作用和调节生长期功能,但大量农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清除土壤中的残膜,二是利用可降解膜。前者费工费时,加之农民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生态效益.有时也为了抢农时而很难落实,所以可降解地膜在近几年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目首已开发研制出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光降解等多种类型的可降解地膜,我们引进了几种无公害可降解地膜并在大田玉米上进行试验,观察研究可降解膜的降解情况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液态地膜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每年地膜用量70多万吨,并以年均5%速度增长,残膜污染危害日益严重,急需可降解农膜消除白色污染。山东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是以褐  相似文献   

14.
农田土壤残膜的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普通农用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地膜覆盖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我国土壤再生产能力,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农田残膜的分布情况,残膜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残膜污染应对措施——残膜回收再利用和新型环保地膜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环保地膜的开发和地膜覆盖应用过程中地膜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以降低土壤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的方法对定西市地膜残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定西市废旧地膜农田平均残留量为13.6kg/hm2,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微弱。但还有近6万t的残留地膜未回收利用,或随意丢弃在农田之外,或被就地焚烧,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地膜农田残留量主要受覆膜年限的影响,覆膜年限越长,地膜残留量越大;除此之外,地膜残留量还受耕作模式和农民环保意识的影响,机械化耕作技术的推广导致农田残膜破碎度变小,深层土壤中的残膜量增多,农膜回收意识淡薄也导致农田中残膜量逐渐增多。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考核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和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计量的塑料地膜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深入了解塑料地膜研究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 2000—2019年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录的1 895篇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运用Excel、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发文量、主要发文国家和机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发文量迅速增长;从国家研究实力上来看,中国、美国、意大利为发文量较高的国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为主的中国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最高;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塑料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包括覆膜对农产品产量、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等),地膜的高分子材料分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地膜的生物降解,塑料残膜对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从研究趋势上看,鉴于农业残膜在土壤中的大量残留,未来研究热点可能会趋于塑料残膜对生态环境、土壤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塑料残膜中增塑剂及降解后的微塑料对土壤食物链安全、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究。研发新型生物地膜替代传统塑料地膜,并及时评估其农业应用效果、尽早大范围推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塑料地膜研究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 895篇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运用Excel、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发文量、主要发文国家和机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发文量迅速增长;从国家研究实力上来看,中国、美国、意大利为发文量较高的国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为主的中国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最高;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塑料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包括覆膜对农产品产量、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等),地膜的高分子材料分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地膜的生物降解,塑料残膜对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从研究趋势上看,鉴于农业残膜在土壤中的大量残留,未来研究热点可能会趋于塑料残膜对生态环境、土壤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塑料残膜中增塑剂及降解后的微塑料对土壤食物链安全、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究。研发新型生物地膜替代传统塑料地膜,并及时评估其农业应用效果、尽早大范围推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农膜的使用确保了烟草农业高产稳产,但农膜的广泛使用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引起地膜残留污染,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对其污染必须采取措施,由于烟农地膜回收意识淡薄,加上农用残膜回收效率较低,残膜污染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分析农用地膜对土壤、农作物、生态环境的危害,寻找出烤烟地膜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总结一些防治残膜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的比较示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和调节生长期的功能,但大量农用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的途径主要是清除土壤中的残膜,使用降解地膜。地膜覆盖不仅费工、费时,加之农民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生态效益,有时也为了抢农时而很难落实残膜清理。所以,可降解地膜在近几年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目前已开发研制出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光降解等多种类型的可降解地膜,示范结果表明:普通地膜覆盖较生物降解膜增产294.8kg/hm2,增幅6.97%;纯收入普通地膜覆盖>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膜具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花生常年地膜覆盖面积超过2 400万亩,由于花生生产上应用的地膜厚度多为0.006 mm,甚至为0.004 mm的薄膜,收获后回收困难,花生秧和土壤中残膜较多,对生产效益、土壤地力和生态环境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还影响花生秧的饲用等。降解地膜能够减少花生秧和土壤中的地膜残留,减少人工捡拾,一定程度上减轻残膜污染,提高花生秧的利用率,增加花生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