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为评价云南龙竹实生苗质量,以其半年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以地径、苗高、每丛株数为苗木质量分级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及标准差法确定苗木质量等级。结果表明:云南龙竹实生苗苗高、地径与其他生长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以苗高、地径和每丛株数作为苗木质量等级划分的依据是可行的。经综合评定,确定云南龙竹半年生实生苗质量分级标准为:Ⅰ级苗高度≥37 cm、地径≥3 mm、每丛株数≥4;Ⅱ级苗27≤苗高<37 cm、2≤地径<3 mm、3≤每丛株数<4株;Ⅲ级苗16≤苗高<27 cm、1≤地径<2 mm、2≤每丛株数<3株。研究结果可为云南龙竹苗木等级进一步划分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定赣南八角苗木的分级标准,提高八角苗木造林质量,结合造林试验,开展以1~2年生八角苗木的苗高、地径指标为主的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苗木合格苗率低,出圃后造林成活率低,不宜出圃;2年生苗木合格苗率85%,造林平均成活率87.5%,均达到质量要求。经聚类分析,得出2年生八角苗木分级标准为Ⅰ级苗:苗高≥65 cm,地径≥0.74 cm;Ⅱ级苗:65 cm苗高≥45 cm,0.74 cm地径≥0.43 cm;Ⅲ级苗:苗高45 cm,地径0.43 cm。  相似文献   

3.
舟山新木姜子苗木分级及不同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对舟山新木姜子一、二年生苗木进行逐步聚类分级,得出一年生苗木分级标准为:Ⅰ级苗苗高≥19.7 cm,地径≥0.38 cm;19.7 cm>Ⅱ级苗苗高≥13.8 cm,0.38 cm>地径≥0.30cm;Ⅲ级苗苗高<13.8 cm,地径<0.30 cm.二年生苗木:Ⅰ级苗苗高≥49.1 cm,地径≥0.59 cm;49.1 cm>Ⅱ级苗苗高Ⅰ≥29.5 cm,0.59 cm>地径≥0.38 cm;Ⅲ级苗茁高<29.5 cm,地径<0.38 cm.应用分级标准对3种育苗密度的苗木进行分级.并通过不同密度与苗高、地径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培育一年生舟山新木姜子苗木最适密度为300株/m2,二年生苗木的最适密度为200株/m2.  相似文献   

4.
榉树苗木质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京、镇江、常州和无锡等江苏榉树主要分布地,选取榉树1年生播种苗苗圃12个,对1080株榉树苗木的地径和苗高调查,进行了小样方随机抽样;通过对70株苗木的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以及全株干重进行相关分析后,确定地径和苗高作为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分别用标准差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榉树苗木质量的分级标准进行丁探讨比较。结合苗木生产实际,得出1年生榉树播种苗的3级分级标准是Ⅰ级苗:地径≥1.0cm,苗高≥110.0cm;Ⅱ级苗:1.0cm〉地径Ⅰ〉0.60cm,110.0cm〉苗高≥85.0cm;Ⅲ级苗:地径〈0.60cm,苗高〈85.0cm。  相似文献   

5.
该文报道了薄壳山核桃大田播种育苗和火箭盆、无纺布、塑料钵容器等育苗方式对苗木生长及根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方式对薄壳山核桃苗木高度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其中火箭盆容器培育的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大,为39.14 cm和0.96 cm;无纺布容器苗和大田播种苗次之;塑料钵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小。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育苗方式对薄壳山核桃苗木的主根长度、主根直径、1级侧根数、1级侧根平均长度、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茎鲜质量、茎干质量、根茎鲜质量比和根茎干质量比等指标影响显著,火箭盆容器和无纺布容器培育的苗木侧根系发达,根系质量好;而大田播种苗和普通塑料容器苗的主根发达,侧根少,根系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6.
白榆的育苗和造林大多采用播种方法,近年来,我圃采取扦插方法育苗、造林,成活率可达80—90%,且苗木生长较快。据1980年11月对当年生扦插苗和播种苗的生长调查,扦插苗平均高1.05米,平均地径0.85厘米;播种苗平均高0.87米,平均地径0.64厘米。扦插后能保持河南自榆(母树)干形直、抗性强等优良性状。一、种条的选择、采集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1年生闽楠容器苗苗木质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广西3个闽楠苗木生产地,采用随机抽样法测定1年生闽楠容器苗的苗高、地径、长度5cmⅠ级侧根数等生长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闽楠1年生容器苗苗木质量主要取决于苗高、地径、单株鲜重、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单株干重、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根冠比、高径比和长度5cm的Ⅰ级侧根数可为辅助指标。结合生产实践,建立以苗高和地径为质量指标的闽楠苗木分级体系,得到闽楠合格苗木分级标准,即Ⅰ级苗木:苗高31 cm,地径3.0 mm;Ⅱ级苗木:31 cm≥苗高≥20 cm,3.0 mm≥地径≥2.5 mm。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钟祥市1a生紫薇扦插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调查苗木地径、株高等生长性状基础上,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方法和逐步聚类法进行苗木等级检验,最终确定紫薇1a生扦插苗分级标准为:I级苗地径≥0.90cm,苗高≥120.0cm;Ⅱ级苗地径0.50-0.90cm,苗高80.0-120.0cm。  相似文献   

9.
在千年桐苗圃地布设样方,调查苗木地径、苗高生长状况,并在对苗木的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叶重、主茎重、侧根重、主根质量以及全株干质量等指标测定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地径和苗高作为千年桐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以24个样方864株苗木地径D、苗高H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千年桐苗木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年生千年桐播种苗的l、级分级标准为:Ⅰ级苗,D:≥1.35cm,H≥82.44cm;Ⅱ级苗,1.35cm〉D≥1.05cm;82.44cm〉H≥61.11cm;Ⅲ级苗,1.05cm〉D≥046cm,61.11cm〉H≥30.00cm。  相似文献   

10.
铁力木造林苗木分级标准及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150 d铁力木容器苗进行分级研究,将苗木分为3级(1级苗,苗高≥19.4 cm,地径≥0.25 cm;2级苗,19.4 cm苗高≥12.3 cm,0.25 cm(地径≥0.16 cm;3级苗,苗高(12.3 cm,地径(0.16cm).方差分析及不同级别苗木造林试验表明,该分级标准是可行的.对铁力木幼林进行NPK和过磷酸钙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NPK肥能明显促进幼林生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措施对高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试验点,高氏甜龙竹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在云南省元江县、重庆市武隆区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生长较好,3年生竹笋年产量分别达到30.03、27.23和26.20 t/hm2,而在云南嵩明县的生长相对较差,笋年产量仅为10.93 t/hm2;经营措施也影响着高氏甜龙竹的生长,采用全面整地,旱季时每月对竹丛进行1次浇水,浇水量为900 kg/丛,造林时施用大量有机肥,出笋高峰期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00 g/丛),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笋产量和笋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高氏甜龙竹(商品名)扦插育苗的适宜条件,试验研究了环境条件、育苗时间、插条特性及生长调节剂对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氏甜龙竹扦插育苗适合在云南年均温适中、海拔较低、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于3月份以腐殖土为扦插基质,选择1年生、长度为3节(35 cm)、直径3.0 cm的枝条,用质量分数为100 mg/L的竹类专用生长调节剂(DQ)处理,育苗成活率可达90%以上,育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云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竹种进行了调查,选择当地主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子开展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6个竹种在主产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组培外植体以播种苗枝条为最佳,其次依次为种子、无性繁殖苗枝条、成年竹枝条;3)16个竹种的组培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麻竹 > 绿竹 > 龙竹 > 香糯竹 > 巨龙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版纳甜龙竹 > 筇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4)16个竹种组培苗的造林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龙竹 > 麻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巨龙竹 > 绿竹 > 版纳甜龙竹 > 香糯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筇竹。组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重要经济竹种的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是优异的笋材两用大型丛生竹种,但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苗木因价格高而极大地阻碍了该竹种的推广栽培。文章以云南甜龙竹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为外植体,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试管苗快速繁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苄氨基腺嘌呤(6-BA)3.0 mg/L+萘乙酸(NAA)0.7 mg/L,诱导率可达86.33%;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NAA 0.3 mg/L+6-BA 6.0 mg/L+噻苯隆(TDZ)0.001 mg/L,增殖系数可达4.9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2.0 mg/L+吲哚丁酸(IBA)4.0 mg/L,生根率可达71.45%。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甜龙竹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甜龙竹秆基芽目发育规律、芽目发笋顺序、发笋规律、秆高生长、秆龄识别、退笋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约120 d,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  相似文献   

16.
‘曼歇甜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anxie Tian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的勃氏甜龙竹(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Munro) Kurz,1998年发现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的勃氏甜龙竹栽培居群中,是勃氏甜龙竹栽培型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变异植株经进一步选优、分离、培育而成的优质笋用竹新品种。‘曼歇甜竹’与勃氏甜龙竹栽培型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秆形更加高大、粗壮,秆高15~17 m,直径10~16 cm,梢头下垂,2级分枝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绿色,产笋量达7 500 kg/hm2以上;而后者秆形相对较小,其秆高10~15 m,直径10~12 cm,梢头极度下垂,2级分枝不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红棕色至鲜黄色,产笋量在6 000 kg/hm2以下。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甘村的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基地,采取5种甜龙竹栽培模式:甜龙竹×核桃(ZH)、甜龙竹×西南桦(CK)、甜龙竹×杉木(ZS)、甜龙竹×古茶树(ZC)和甜龙竹×果树(ZG),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甜龙竹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土层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对甜龙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排序为:ZS>ZH>ZG>CK>ZC;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表层土的微生物生物量聚集的最多,能释放出较多的酶;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有机碳、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在营造和经营甜龙竹林时,选择与杉木共同栽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的酶活性,其中对土壤脂肪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云岭水果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试验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措施对高氏甜龙竹发笋及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勐海县、普洱市海拔1 300~1 700 m,重庆市武隆区、四川宜宾市等地海拔600 m以下的地区适合栽种笋用高氏甜龙竹;高氏甜龙竹栽植适宜的株行距为2 m×4 m,栽种时,以每丛留3~4株母竹、米径控制在4~8 cm为宜;在母竹高2.5 m处封顶可促进枝叶生长和笋芽萌发,增加笋产量;施肥、浇水、竹丛覆盖和剥土晒蔸等措施均能提高笋产量。  相似文献   

19.
龙竹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竹为大型丛生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育苗方式、坡向、肥料种类以及造林整地方式对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育苗方式相比,龙竹组培苗造林竹株生长好,竹材产量高;龙竹适宜栽植于阴坡,采用全面整地法,在造林后的前4年每年施用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可培育出高产的龙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