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伴生下的28年生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171.87 t.hm-2,乔木层153.31 t.hm-2,分别比楠木纯林提高了62.79%、59.2%,平均年净生产量5.475 t.hm-2.a-1。乔木层楠木树干117.427 t.hm-2,分配比例为76.6%,比闽楠纯林干材生物量的分配比例68.2%提高了8.4%,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叶面积指数6.03,低于楠木纯林,但叶净同化率4 193.82 kg.hm-2.a-1,却高于楠木纯林,分别增加了78.8%。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林分生产力高于楠木纯林。这与闽楠的生物学特性及林分经营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营雷州林业局30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的调查、试验,旨在阐明不同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营建桉树碳汇林的合理措施.结果表明: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148.743 t·hm-2,高于之前学者研究的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分别占34.39%、61.88%;乔木层平均碳储量达51.948 t·hm-2,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23(101-1)、25(179-1)、4(BU1)、26(184-1)号无性系表现最优;土壤层的平均碳储量为92.033 t·hm-2,不同无性系土壤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是2.430、0.731、1.592 t·hm-2,占比例较小.营建桉树碳汇林关键在于无性系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三明市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人工林碳库为325.9 t·hm-2,比杉木人工林的(228.3 t·hm-2)高43%.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库分别占人工林碳库的65.9%和57.5%,矿质土壤层碳库则分别占32.5%和40.3%,而2种森林的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和死细根碳库占人工林碳库均不超过1%.格氏栲人工林的干材(干 皮)碳库分别占乔木层碳库的55.8%,而杉木人工林的则为75.4%.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在6年生前连年碳积累速率略高于格氏栲人工林,但7年生后则低于格氏栲人工林.格氏栲乔木层连年碳积累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15年生时)早于杉木人工林的(10年生时),其碳积累的数量成熟龄(>33年生时)则迟于杉木人工林的(20年生时).从碳吸存的角度看,格氏栲是一个比杉木更加优良的人工林树种.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相似立地条件下速生阶段(11年生)的秃杉与杉木(第2代)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和K,Mg和P最低。秃杉人工林分营养元素贮存量为573.40kg.hm-2,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330.33kg.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分别为517.97、11.05和47.05kg.hm-2,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89.91%、1.92%和8.17%。5种营养元素贮存量在秃杉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分配均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或树根。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平均年净积累量为47.09kg.hm-.2a-1,是杉木人工林(26.55kg.hm-.2a-1)的1.77倍。秃杉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于杉木,但明显高于马尾松、刺槐和马占相思。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之一,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值得深思.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皆伐和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库的影响.结果如下:(1)皆伐所造成的干材C转移量为85.9(±7.6)t·hm-2、(2)炼山所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和凋落物C量损失分别为8.8(±0.3)t·hm-2、0.19(±0.02)t·hm-2和2.80(±0.08)t·hm-2、(3)炼山能显著降低0 ~60 cm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其C损失量为39.5(±1.0)t·hm-2.炼山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燃烧所释放CO2量为188.1 t·hm-2.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人工林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D-301PS光合测定仪,对湖南会同林区毛竹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动态进行观测,并结合现存生物量调查,对其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毛竹和杉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44.3和152.52 t·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所占比例最小.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76.89%,乔木层占22.16%,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层分别占0.51%和0.41%;杉木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层分别占2.28%和0.70%.毛竹林和杉木林生态系统年固定CO2总量分别为38.87和26.95 t·hm-2a-1,但其每年以土壤异养呼吸和凋落物呼吸的形式排放CO2的量分别为24.35和15.75 t·hm-2a-1,毛竹林和杉木林生态系统年净固定CO2的量分别为14.52和11.21 t·hm-2a-1,折合成净碳量分别为3.96和3.07 t·hm-2a-1.  相似文献   

7.
采用样方法和取样法,研究广东省广州市流溪河林场黧蒴、木荷、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木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杉木(490.99 g·kg-1)黧蒴(447.18 g·kg-1)木荷(442.52 g·kg-1),各器官间存在差异,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杉木为皮叶枝干根;木荷为干根皮枝叶;黧蒴为叶干枝根皮;林分内乔木层碳储量为黧蒴(103.08 t·hm-2)木荷(83.19 t·hm-2)杉木(20.67 t·hm-2)。地被植物和枯落物碳含量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林地土壤容重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各层次碳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表层(0~25 cm)土壤碳含量较高,3种林分土壤碳储量排序为木荷(154.52 t·hm-2)黧蒴(146.75 t·hm-2)杉木(131.29 t·hm-2)。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黧蒴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9.22 t·hm-2·a-1,是木荷的1.32倍、杉木的1.97倍,年净生产力阔叶林树种大于针叶林杉木;年净固碳量黧蒴为4.12 t·hm-2·a-1,木荷为3.08 t·hm-2·a-1,分别为杉木的1.79和1.34倍;各林分生态系统乔木层同化CO2能力为黧蒴木荷杉木。阔叶树种黧蒴(25 a生)和木荷(27 a生)的林分固碳能力优于针叶树种杉木(9a生)。  相似文献   

8.
对间伐5年后的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间伐区还是对照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的碳贮量以及乔木层各组分的碳贮量均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且均以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分别占单株杉木碳贮量和乔木层碳贮量的65.63%和64.99%以上,但间伐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碳贮量和乔木层各组分碳贮量的大小排序均与对照区有所不同。(2)间伐后,单株杉木的碳贮量增加了48.96 kg,增长了62.91%;但乔木层碳贮量下降了17.37%,减少了15.56 t.hm-2;林下植被碳贮量增加了1 399.42 kg.hm-2,增长了230.94%;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减少了20.824 t.hm-2,下降了11.73%;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减少了14.162t.hm-2,下降了15.70%,土壤层减少了8.61 t.hm-2,下降了10.09%,死地被物层增加了1.948 t.hm-2,增长了93.34%,且杉木林生态系统中碳贮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明间伐可导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福建沙县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平均密度、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15株.hm-2、25.54 m、30.2 cm和672.76 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473.58 t.hm-2和471.22 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6.45%)>根(16.91%)>枝(16.64%);枝主要分布在12 m以上;与杉木相比,杂种马褂木生长较快,材积数量成熟龄短(18 a)。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测定了林地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及根系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碳储量。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8、30和4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内,总碳储量分别为104.9 t·hm-2、136.67t·hm-2和176.89 t·hm-2,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9%、14.97%和28.48%,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为90.73%、72.98%和68.01%。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的正向积累是导致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12.
20年生杉木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及相对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官 《防护林科技》2007,(4):28-29,40
在闽侯县荆溪镇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好、中、差不同坡位的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下坡干物质积累量(生物量)为154.2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128.9、13.0、12.3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为19.63 m3.hm-2;而上坡干物质积累量仅为62.6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48.1、7.4、7.1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仅为5.64 m3.hm-2,干、枝、叶、林分总生物量及干材积年增长量分别是下坡的37.3%、56.9%、57.7%、40.6%、28.7%。干的生物量、干的去皮材积可分别用WS=0.034 20(D2H)0.881 4、VS=0.000 046 47(D2H)0.966 5生长模型预测,枝、叶生物量分别符合经验公式1/WB=1/(0.002 831×D2H)+1/14.9、1/WL=1/(0.002 747×D2H)+1/13.71。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不同层次植被生物量和碳含量的测定,本文研究了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植被碳储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中乔木层、林下灌木层、林下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值分别为47.64%、50.59%、44.41%和48.92%,碳储量为7.17~145.15 t·hm-2,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随林龄增加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对福清灵石山国有林场26年生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柳杉人工林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7 m、20.2 cm和668.55 m3.hm-2;林分单位面积总生物量为364.55 t.hm-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313.86 t.hm-2,其中树干、叶、皮及枝等器官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84.79%、6.25%、6.24%及2.72%;地下部分总生物量为50.69 t.hm-2,其中根桩和骨骼根、中根及吸收根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9.21%、9.71%和1.08%。从标准木不同层次生物量分布情况上看,不同层次总生物量、树干及皮生物量随着树高的增加基本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枝与叶生物量随着树体的升高,其生物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省绥宁县堡子岭国有林场4个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调查,研究了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杉木林单株各器官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杉木林及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树干、树根和树枝在碳累积方面优势较大,成熟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固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速生针叶树种,分布地域广阔,在碳循环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量文献,讨论了立地条件、分布区域和经营方式等因素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根据文献资料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固碳能力进行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①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约为36.516 t.hm-2,平均生产力约为8.412 t.hm-2.a-1。杉木林生产力的最大值在杉木中心分布区的中亚热带,尤以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的最高,其生产力平均达13.50 t.hm-2.a-1;中亚热带北部亚地带平均为11.95 t.hm-2.a-1;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分别是8.83 t.hm-2.a-1和5.54 t.hm-2.a-1;北热带地区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最低,平均为5.02t.hm-2.a-1。②1994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的总植物碳储量为:幼龄林9.98×106t,中龄林31.61×106t,近熟林11.73×106t,成熟林7.50×106t,过熟林2.87×106t,总计为63.69×106t。③目前,中国杉木林面积达1 239.1×104hm2,蓄积量为47 357.33×104m3,换算成生物量约为18 938.20×104t,总固碳量约为5 211.65×104t.a-1。目前,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估算没有包括土壤以及凋落物层的碳含量,因此,所估算的杉木林固碳能力和总的碳储量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对西平县杨树人工林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碳含量的调查,估算杨树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表明:杨树林的乔木层碳密度波动在0.489~0.512g/g,杨树各器官的碳密度大小依次是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整个植被层碳贮量大小依次是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与其各自生物量所占比例相当;土壤层的碳密度以0~20 cm的最高,往下逐渐降低;整个杨树林的碳贮量为164.29 t/hm2,乔木层碳贮量在整个植被层碳贮量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整个植被层碳贮量的97.36%。  相似文献   

18.
刘化桐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1):26-28,98
对20年生北美鹅掌楸人工林生产力及碳氮积累研究表明:北美鹅掌楸福建北部生长潜力较大,树高达15.61~24.54m,胸径为21.37~33.31 cm,单株材积为0.259~0.990 m3。北美鹅掌楸对立地条件敏感,Ⅰ类地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分别比Ⅲ类地增加63.62%、55.90%、281.91%;全树总生物量可达580.27 t.hm-2,各生长器官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分别占到总生物量的58.80%、20.61%、11.94%、5.58%和3.07%;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碳含量分别为52.13%、50.61%、49.20%、46.85%、45.34%,氮含量分别为0.72%、0.91%、0.96%、0.88%、0.83%;全树碳总积累量可达290.26 t.hm-2,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分别为177.86、56.02、31.43、15.92、9.03 t.hm-2;全树氮总积累量可达4.56 t.hm-2,大小顺序依次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