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分必要,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然存在相关的障碍因素,包括农民自身障碍,用工单位因素,体制性障碍以及社会因素,基于对障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培训模式创新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刘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21-224,228
根据2001—2013年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正显著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产生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增加对转移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转移就业空间;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转移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牵扯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对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角度来分析阻碍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因素,从提高农业生产力、消除制度性障碍、建立完整人口"推-拉"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4个方面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05-14706,14711
针对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的主要因素,如剩余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城市对农村人的"歧视"及制度障碍等,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进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改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分析了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及优化劳动力转移环境等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和城乡收入差距等制度变迁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正在进行的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试验拉开了我国农村地区新一轮制度变迁的帷幕,这一改革举措必将深刻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途径及存在的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的新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面临的障碍,提出了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温娟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4):156-158173
依据托这罗的人口转移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利用1979-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城乡人口转移规模随着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扩大;城镇失业规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阻碍作用;制度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作用逐渐下降.针对这些结论,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当前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探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便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86-4688
针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从经济发展水平、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宏观方面和农民思想观念、素质等微观方面分析了制约其转移的障碍,提出建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加强教育培训等加快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变,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河北省目前的农地流转存在着流转程度低、流转范围小、流转方式单一、流转价格偏低、流转后的变化不大、农民不愿意长期流转等问题。制约河北省农地流转的因素主要有地块零碎、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信息不畅、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落后、组织管理不规范等。所以,应当采取完善各项制度、优化农业外部环境、培育农地流转市场等方式,促进河北省农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新生  晋新焕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78-6379
从新的视角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应用Eviews软件对各个因素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性障碍,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对以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传统农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策,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浙江省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研究,总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培训方式。通过分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提出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农村劳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其主要举措有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加大筹集资金筹措力度和完善培训资金管理制度.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山西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严重影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力再生产会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应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影响劳动力再生产的不利因素,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有效、有序转移流动和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218-9220,922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从制度层面、经济方面、城市本身及农民工自身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使用ARCVIEW软件及结构偏差系数对4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3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经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近年来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