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问题现状和起因1 1 大豆重迎茬现状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 ,每年播种面积80 0万hm2 左右。其中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商品率均占全国首位 ,是国家重要的大豆生产出口基地。黑龙江省 1 957年种植大豆 1 55.1万hm2 ,占全国的 1 2 .2 % ,1 986年种植大豆 2 1 9.8万hm2 ,占全国 2 6.5% ,1 993年种植面积上升到 2 97.6万hm2 ,占全国的 32 % ,1 999年种植面积 30 2 .2万hm2 ,占全国的 33.6%。由于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使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问题越来越突出 ,目前全省重迎茬地块占大豆总…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也是全世界大豆的重要产区之一。2013年整个东北地区大豆总体种植面积为650万hm2,其中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为243万hm2[1]。由于近年来受到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大豆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探讨大豆产业的栽培模式、提高产量,是提升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竞争力也是  相似文献   

3.
大豆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2年播种面积为267万hm2,比2011年减少近80万hm2,比2010年减少165万hm2,继2011年黑龙江省大豆大面积转种玉米后,市场预期在玉米种植收益高于大豆3倍的利润刺激下,2012年农户仍继续转种玉米,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生产的最大省份,常年大豆种植面积高达460万hm2左右,占全国大豆面积40%以上,大豆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北部高寒区大豆较易遭受极端气候的影响,影响大豆产量。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气候特点,从品种选择、灌溉等角度探讨大豆抗旱保墒增产增收对策,以期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是我国的大豆主要种植区,现有耕地面积180万hm2,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0万hm~2,年总产量占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的1/3[1]。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和国家补贴政策的影响,黑河地区大豆重迎茬种植现象普遍,这样的种植结构造成了该区域内大豆病害的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黑河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分析了黑河地区大豆病虫害发生时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以及相对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黑河地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大豆生产主产区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主产区近年来呈现向北部移动的趋势.黑龙江省北部的大豆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500万-1700万亩,是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5%.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10%。选育适应这一生态区种植的高产、稳产、秆强、抗逆性强、植株繁茂、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大豆新品种意义重大。国家保护大豆新品种“黑河38号”,具有早熟、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对重茬病害具有较好抗性、适应性强等优点。适应于这一区域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1黑龙江省小麦生产现状黑龙江省是春小麦的主要种植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麦种植面积曾达到226.7万hm2。1996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及政策导向等原因,小麦面积逐渐减少,至1999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将近一半。在黑龙江省北纬47°以北,克山等30个县(市)原"豆麦"产地区,出现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66.7万hm2,小麦种植面积不足40万hm2的现象,原有合理"豆麦轮作体系"不复存在。大豆重茬现象严重,病虫草害加剧,土壤生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松嫩平原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比较适宜,机械化程度高,大豆面积大,每年种植面积达66.7余万hm2,占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1/4左右,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和商品豆基地,亦是国家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生产上急需明确该地区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一、黑龙江省开创了种植冬小麦的新纪元历史上黑龙江省是春小麦重点产区,最高时每年播种3000多万亩,给北部地区的豆麦轮作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因种植春麦经济效益低,播种面积下降到300多万亩,空出的地多是种大豆,加剧了大豆重迎茬,又造成大豆产量不高,品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历史上黑龙江省不能种植冬小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豆起源于中国,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黑河市是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面积和产量占黑龙江的30%左右,占全国的11%左右。黑河市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逐年降低。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为了提高黑河市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加快黑河市大豆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1黑河市大豆生产现状1.1种植面积近几年来,黑河市大豆面积比较稳定,2010年1118.9万亩;2011年1004.29万亩:2012年804.2万亩。  相似文献   

11.
大豆根腐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克东县大豆种植面积为2.7万hm^2。大豆根腐病是克东县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制约着大豆生产,不仅可导致大豆减产,常年可使克东县大豆减产13.5%左右,而且还造成大豆含油量下降,近两年发病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正>1.五大连池市大豆现状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南部,隶属黑河市管辖,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全国绿色食品(大豆)原料生产基地、大豆产业大县。辖区内有12家大豆良种繁育生产企业,2018年大豆种子销售量为33819吨。全市大豆精深加工量达到0.4万吨,精深加工转化率1.1%。五大连池市耕地面积340万亩左右,大豆作为主要种植作物一直占有较高种植的比例,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市1/2以上,大豆主要品种有黑河43、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豆价格上涨,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黑龙江省通河县大豆种植面积2万hm^2,由于不利气候条件和粗放栽培管理使大豆褐纹病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通过2003、2004年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大豆褐纹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制定出防治措施,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绥无腥豆2号大豆新品种集高产、高蛋白、特用、抗倒、广适应性于一体。2014-2016年黑龙江省种植面积分别为4.23万、6.72万、8.18万hm~2,3a累计种植面积19.13万hm~2,累计增产5 857.7万kg,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3 430.6万元。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耕地面积213.8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其中大豆面积86.1万亩.全县大豆平均亩产124.5公斤.作为粮食生产基地县,大豆的种植在林口县粮食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桦南县有耕地面积18.9万hm2,耕地土壤类型有暗棕壤、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等,其中白浆土占耕地面积的33.5%,白浆土是典型的低产土壤。桦南县大豆历年播种面积在12万hm2以上,种植品种以合丰号为主,2003年开始推广黑农44号大豆,几年来种植面积逐  相似文献   

17.
唐庆春  吕凤明 《农业展望》2013,9(2):12-14,20
在大豆生产方面,受种植效益低、农民种豆积极性低等因素影响,2012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下降260万hm2,较2011年下降25.5%,同时播种面积的下降导致大豆产量预计为450万t,较2011年下降16.6%。2012年黑龙江省大豆市场价格总体呈现逐步上行走势。新季大豆上市后,农民惜售,企业观望,虽然在国储政策支撑下大豆价格保持4.60元/kg左右的高位,但市场持续购销不旺。  相似文献   

18.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要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1/3.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大豆生长期虫害频发,主要是蚜虫、草地螟等.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毒传播媒介少,具有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条件,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近年来,马铃薯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全省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已发展到1万hm^2,年生产脱毒种薯25万t,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hm^2,已成为排在玉米、水稻、大豆之后的第四大作物。2008年黑龙江垦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万hm^2。  相似文献   

20.
为选育高油大豆新品种,提升油用大豆生产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通过优选亲本、种质创新、建立选择群体及改良选择与培育方法,育成了高油大豆新品种合农66,2014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区域试验产量2 863.4 kg·hm~(-2),比对照合丰51增产12.0%;生产试验产量2 625.7 kg·hm~(-2),比对照合丰51增产9.4%;油分含量21.87%,蛋白质含量36.52%;中抗灰斑病兼抗疫霉病;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3 d,需≥10℃活动积温2 250℃,适宜北方春大豆早熟区种植;该品种2013-2018年累计种植面积49.2万hm~2,纯增产大豆11.07万t,创纯社会效益44 585.7万元。该品种选育与应用对高油大豆育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