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改善牛舍和运动场环境(1)改善牛舍结构设计。牛舍多采用半开放式,建在通风良好处,屋顶装排气孔,利用自然透风降温;选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建造顶棚,墙壁涂白,减少热量吸收。(2)安装降温设施。在牛舍内安装电扇或喷淋系统,可以降低奶牛体表温度和地面温度。若将风扇和喷淋设施结合使用,效果更佳。冷风机和空调的应用效果很好,但成本较高。(3)植树遮荫或搭设凉棚。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夏季热应激期间不同牛舍环境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选取同一牛场中开放式牛舍和全封闭牛舍的奶牛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10月,每天监测牛舍内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并以周为单位计算温湿度指数.每日15:00在2栋牛舍的泌乳牛中随机挑选12头测量直肠温度,并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监测每月所有泌乳牛产奶数据...  相似文献   

3.
1 牛舍建设地址与类型 奶牛舍应建在地势高燥、采光充足、排水良好、便于生产生活的地方. 按开放程度分全开放式牛舍、半开放式牛舍和封闭式牛舍.全开放式牛舍结构简单,不设墙、柱、梁,只需要顶棚结构坚固,一般在我国北方和中部等气候干燥的地区采用较多.  相似文献   

4.
1创造良好生产环境,为奶牛的高产、稳产创造适宜条件牛舍、运动场要符合奶牛生理需要,牛舍冬季保温,防止贼风;夏季通风良好,有利于防暑降温。保持牛舍、运动场的清洁和干燥。有的牛舍利用旧房改造,环境卫生差,奶牛长期拴系在阴暗潮湿的牛棚内,运动场雨季成“泥塘”,在这种情况下饲养的奶牛,二胎后肢蹄开始变形,乳房炎发病率高,发情不明显,卵巢机能恢复迟缓,胎位不正,难产,胎衣滞留等,有的四胎奶牛即淘汰。牛场必须设置运动场,因为阳光和运动有助于增进奶牛健康,提高产奶水平,也是延长奶牛利用年限的关键环节。2科学合理的饲喂方案,保证奶牛…  相似文献   

5.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长达近半年,气温低,奶牛散热量大,影响产奶.为确保奶牛产奶量持续高产、稳产,须进一步强化奶牛的冬季管理.   1、防寒保温抓好奶牛的保温,是改善环境,强化冬季管理的重要举措.黑白花奶牛最适宜温度为8~16℃.封闭式保温牛舍夜间达不到要求的,可增加饲养密度,牛少时可将牛舍闲置部分封闭起来.或采用简陋的塑料棚养殖,都可提高牛舍温度.只要喂养的好,产奶量就不会下降.……  相似文献   

6.
创造良好生产环境,为奶牛的高产、稳产创造适宜条件。牛舍、运动场要符合奶牛的生理需要,牛舍冬季要保温,防止寒风侵袭;夏季通风要良好,以利于防暑降温。保持牛舍、运动场的清洁和干燥。有的牛舍是利用旧房改造的,环境卫生差,奶牛长期拴系在阴暗潮湿的牛棚内,而运动场一到雨季就成”泥塘”,在这种环境中饲养的奶牛,产第二胎后其肢蹄开始变形,乳房炎发病率高,发情不明显,卵巢机能恢复迟缓,胎位不正,易发生难产、胎衣滞留等,有的奶牛产第四胎后即被淘汰。因此,牛场必须设置运动场,因为阳光和运动有助于增进奶牛健康,提高产奶水平,也是延长奶牛利用年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大跨度横向机械通风奶牛舍环境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简述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奶牛舍建筑形式——大跨度横向机械通风奶牛舍(LPCV)的产生和发展概况。LPCV牛舍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炎热夏季奶牛的热应激状况。最早在2005年秋季建成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目前我国已在中南部、东北地区相继建成了LPCV牛舍并投入使用。该牛舍以屋面较低、跨度较大为特征,已由最初的8列式扩展到最宽的24列式。笔者从温湿度、空气质量、通风、照明、粪污处理、福利状况等角度,系统分析了LPCV牛舍内微气候环境,以及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今后的牛场规划设计和合理的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保证牛舍宽敞,注意通风透光户养奶牛大都利用旧房做牛舍或在庭院中搭建,牛床往往凸凹不平,舍内通风换气和夏季防暑降温难以保证,光照不充足,有的牛舍甚至暗无天日,有的则难挡风雨,让奶牛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严重影响其健康,降低了生产性能。为改善奶牛的生活环境,农户应该到村里规划的养殖区内建造适合奶牛需要的牛舍,要求牛舍冬能防寒保暖,夏能防暑降温,舍内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场区设运动场和遮阳棚。确实不具备建造条件,也应尽量将现有的牛舍改建好,力争给奶牛创建一个舒适的“住处”,让奶牛在舒适的环境里多产奶。2注重加强运动,增强奶牛…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安装水帘和风机的密闭牛舍为试验舍,其他条件相同的开放式牛舍为对照舍;选择产奶量、泌乳时间、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舍和对照舍中饲养;试验期间全天使用水帘风机降温,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栏舍温湿度和奶牛生理指标,比较试验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牛舍环境温湿度明显改善,牛舍日平均温度降低3.89℃(P0.01),在14:00时最高降幅达7.45℃(P0.01);全天平均THI比对照牛舍低7.02(P0.01);在14:00时最高降低13.86(P0.01);试验组奶牛日平均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和心率比对照组分别降低0.19℃、7.9次/min和3.6次/min,在下午4:00时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分别降低0.88℃和20.2次/min(P0.05)。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水帘风机降温系统能缓解热应激对奶牛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发挥肉牛在北方冬季环境条件下其最佳生产潜力。[方法]设计了散栏保温牛舍和开放式散栏牛舍2种类型畜舍形式,分别在牛舍中心距离地面0.5m和1.5m处进行温度、湿度测定。[结果]舍内平均湿度为100%,最低温度为-0.6℃,育肥牛平均日增重达到0.83kg/头。[结论]散栏式牛舍冬季湿度大、温度低,牛只采食自由性较大,可改为采用颈杠式,固定床位,设有分隔栏方式,减少温湿度蒸发,同时可避免争食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冬季屋顶机械负压通风方式对肉牛舍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试验在冬季大寒最冷时节,测定半开放式育肥牛舍在通风孔关闭、通风孔打开、通风孔打开并结合风机换气三种状态下牛舍中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空气质量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舍在三种状态下,舍内温度、湿度均随舍外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牛舍内温度均在0℃以上,湿度在47%~100%之间。CO2浓度在不开启风机阶段,远远大于行业标准规定的牛舍内CO2浓度标准;打开牛舍南北半墙上通风孔时,牛舍内CO2浓度有所降低,但仍不达标;开启风机后每5 min监测1次,发现在15分钟左右CO2浓度降至最低,为1 552 mg/m3左右;风机继续工作,CO2浓度不再降低。牛舍内NH3、H2S的浓度范围远远低于行业标准中牛舍内环境对其的要求值。说明通过屋顶安装风机进行强制机械负压通风可作为牛舍环境调控的基本方法,原理可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圈舍优化设计及现有圈舍的通风系统改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新疆常见的双坡式牛舍、塑膜暖棚牛舍、拱顶式牛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温度、湿度,有害气体H2S、NH3,温室气体CO2几个方面研究确定新疆不同牛舍冬季舍内环境影响因素。通过试验检测,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舍内不同高度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温湿度、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针对三种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几种牛舍内以及牛舍外即养殖场CO2浓度差异较大、牛舍内不同高度温度、CO2浓度存在分层。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说明新疆三种典型牛舍内最低温度均在0℃以上,能够满足肉牛生产环境温度要求;针对试验用三种屋顶结构,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牛舍内热量分布不均匀;新疆几种典型牛舍内湿度都较高,是环境调控核心问题;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牛舍内不同高度CO2浓度有所变化,但变化规律因牛舍屋顶结构和采用通风方式而异;三种牛舍内NH3、H2S气体浓度全天所有高度范围内数值远低于标准值,不是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调控时可以不进行考虑。新疆南北疆气候条件差别较大,使南北疆适用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冷热应激区域规模奶牛场牛舍建筑和设备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了20个存栏规模在400~15000头的奶牛场,对牛舍建筑形式、屋顶形式、屋面材料、环境调控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冷应激区域泌乳牛舍主要采用密闭或半开放建筑形式,屋面材料以保温性能较好的复合彩钢板为主;而热应激区域则多以开放式、屋顶采用钟楼或双坡形式为主。以单层彩钢板为屋面材料的牛舍,其热阻远远低于夏季低限热阻要求,十分不利于奶牛夏季生产。用于牛场缓解热应激的降温通风设备类别丰富,但通风降温方式的选择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调控效果差别较大。为提高牛舍夏季抗热应激水平,湿热地区应选用钟楼式屋顶,以有助于舍内通风,而干热地区则应选择双坡式屋顶,同时需要加强屋顶隔热设计。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5,(6):81-8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通风孔设施对南疆地区塑膜暖棚肉牛舍冬季舍内环境的影响。测定采用全封闭、南北半墙开通风孔、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3种不同通风方式的牛舍内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NH3浓度、H2S浓度等主要环境因素的数据,连续采集120 h,每30 min记录数据一次,结合肉牛舍内环境参数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通风孔对冬季舍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半墙开通风孔、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的两种自然通风方式可以达到生产环境温度及CO2浓度要求;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对舍内NH3排出效果显著,CO2与H2S气体的排出效果不显著,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适合冬季温度不太低、舍内NH3较重的牛舍;冬季南疆地区塑膜暖棚肉牛舍内NH3、H2S气体均在肉牛舍冬季环境参数标准值以内,不是主要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奶牛体型大,单位体重的散热面积小,被毛的保温性能好,再加上汗腺不发达,皮肤蒸发热量少,这些都决定了奶牛耐寒怕热的特性。饲养奶牛的适宜温度为0℃~20℃,当温度超过25℃时,奶牛就会出现热应激反应。热应激造成奶牛食欲减退,呼吸次数增加,脉博加快,体温升高,对钙和磷的吸收下降,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利用率低,最终导致产奶量明显下降,繁殖机能减退,抗病力降低。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轻热应激对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1改善环境条件,防暑降温1.1牛舍建造建牛舍应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修建,且尽量取东西走向,南北设通风窗。舍…  相似文献   

16.
1奶牛舍的建筑要求 奶牛舍建筑的总体要求为:牛舍要坐北朝南,并以南偏东15度为好,但均应依当地地势和主风向等因素而定。跨度一般为12m以内,净高3.5m,牛舍面积一般按每头5m。考虑,运动场按每头牛20m。考虑,环境要求牛舍内应干燥,夏季能隔热,冬季能保温。并应有一定数量的门窗和通风口,以满足牛只进出,牛舍采光和通风要求。  相似文献   

17.
高寒阴湿地区半开放型暖棚牛舍冬季内环境监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寒阴湿的寒冷地区修建半开放型暖棚牛舍,充分利用塑料膜的温室效应,能够达到保暖增膘的饲养目的,本课题研究采用定期定点观测的方法,在冬春季扣膜后,对暖棚牛舍和普通圈舍的采光系数、入射角、透光角、舍内外的温度、湿度及CO2、NH3、H2S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监测和对比.结果表明暖棚牛舍(试验组)舍内11月份~3月份平均温度为8.78℃;平均湿度为55.53%;舍内的CO2含量平均为0.141%;NH3平均为19.02 mg/m3;H2S平均为9.91 mg/m3;采光系数为0.86;入射角为64°;透光角为45°.普通牛舍(对照组)的平均温度为0.25℃;平均湿度为66.75%;舍内的CO2平均为0.137%;NH3平均为18.49 mg/m3;H2S平均为9.64 mg/m3;采光系数为0.082;入射角为35°;透光角为10°.试验组牛的授配率、产仔成活率、繁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17%、50%,而患病率降低了2.6%.  相似文献   

18.
<正>保持良好的通风通风是奶牛饲养的关键,有助于牛舍内气体的相互交换,因此在牛舍里要设置通风系统,使牛舍内外的气体环境和湿度等相对平衡。犊牛舍通风不良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所以牛舍一定要注意通风良好。保持适当的温度只有保持了适当的温度,才能降低奶牛感染各种疾病的机会。通常将大型牛舍的温度控制在5℃~25℃。如果牛舍温度控制不好,将会影响到奶牛的食欲,使产奶量受到影响。保持牛舍地面的整洁不管是放牧、散养还是栓系的奶牛,通常每天都会在牛  相似文献   

19.
1保证牛舍宽敞 注意通风透光 户养奶牛大都利用旧房做牛舍或在庭院中搭建,牛床往往凹凸不平,舍内通风换气和夏季防暑降温难以保证,光照条件得不到满足,有的牛舍甚至暗无天日,有的则难挡风雨,让奶牛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其健康,降低了生产性能。为改善奶牛的生活环境,农户应该到村里规划的养殖区内建造适合奶牛需要的牛舍,要求牛舍冬能防寒保暖,夏能防暑降温,舍内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场区设运动场和遮阳棚。确实不具备建造条件,也应尽量将现有的牛舍改建好,力争给奶牛创建一个舒适的“住处”,让奶牛高兴多产奶。  相似文献   

20.
1调节环境温度 夏季气温高,光照强,奶牛的汗腺不发达,比较怕热。当牛舍温度超过30℃时,就会阻碍奶牛体表热量的散发,使新陈代谢发生障碍。因此,盛夏季节应该采用遮阳、通风、喷水等方法为奶牛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减少高温对奶牛的危害,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牛棚的温度。牛棚采用排风扇或给牛洗澡的方式降温,两者交替使用,对于减少奶牛的热应激反应和保持产奶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