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隧道浅埋段塌方冒顶的预防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广林  吴风  周旺 《森林工程》2009,25(5):70-72
公路隧道开挖穿越地层覆盖较薄的浅埋段时,由于受地质状况的影响和施工方法不当,常会发生隧道塌方和冒顶事故。小的塌方冒顶体几十立方米渣石,大的塌方冒顶体几百立方米,堵塞整个隧道,不但严重的制约了隧道工程进展,同时也危及到洞内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处理既增加工程投资又影响工程进展。隧道开挖初期支护不及时、受雨水和爆破震动影响,引发关键性楔体围岩坠落,造成开挖成洞段塌方冒顶。隧道施工中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冒顶,文章以金溪岭隧道为例,就其洞身浅埋段塌方冒顶治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酸刺沟隧道出口水平旋喷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水平旋喷桩在隧道软弱围岩中施工工艺及加固效果的应用。酸刺沟煤矿铁路专用线隧道出口施工时,经现场核实均与设计图纸相符,泥岩与粘性土经地下水长期浸泡饱和后形成稳定性极差的软塑-流塑状地层,即形成泥岩与粘土的互化层,隧道在开挖施工中极易滑坍。为解决通过这种隧道地质的施工方法,保证隧道永久质量和施工中的安全,采取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着重考虑隧道超前预加固,通过对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大管棚、深孔注浆、水平旋喷桩、水平搅拌桩和水平固结等方案比选,决定采取水平旋喷桩施工技术,主要研究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如何应用水平旋喷桩,初步拟选桩直径、桩长、外插角和循环距离等技术参数,通过现场施工,顺利通过该隧道软弱围岩段,在该隧道软弱围岩段成功地应用了水平旋喷桩,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西南某隧道为双向四车道连拱隧道,隧道全长280m,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隧道围岩以强~中风化泥岩为主,富含蒙脱石等亲水矿物质,岩性软,岩体破碎,施工风险高。为确保施工安全,减小施工难度,降低施工成本,本文通过对隧道施工方案的比选,最终确定采用中导洞-两台阶留核心土法开挖。现场实施效果表明:本隧道Ⅴ级围岩浅埋及软弱段采用中导洞-两台阶留核心土法开挖是安全可行的,中导洞-两台阶留核心土法适用于双向四车道连拱隧道中围岩级别不差于Ⅴ级的软弱及浅埋偏压段。  相似文献   

4.
季楠 《绿色科技》2020,(6):218-219
针对岩质隧道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的爆破开挖施工方法的应用,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不良地质条件下爆破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爆破参数可有效控制爆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证隧道掘进可以安全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随着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山岭隧道日益增多,施工难度也相应提高,施工新工艺不断应用推广,实践表明:聚能+水压光面爆破技术,充分利用了聚能爆破、水压爆破两种爆破开挖工艺的优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围岩的扰动,爆破后隧道轮廓面平顺,提高了隧道开挖质量,改善了洞内作业环境,降低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6.
光面爆破技术在隧道开挖中的应用研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广林 《森林工程》2009,25(6):70-73
光面爆破开挖技术,是当今岩石隧道开挖中,普遍推广和要求使用的一项应用技术。采用光面爆破技术、提高炮眼钻眼精度、控制好爆破药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开挖成洞质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将隧道超挖控制在允许值以内,而且,还可以节约炸药用量和喷射混凝土材料、缩短初支时间、加快工程进度,使围岩承载结构体系受力均匀,对施工安全十分有利。本文根据不同围岩级别的光面爆破设计进行对比摸索,施工中积累一些光面爆破的经验,总结归纳了一些隧道光面爆破经验公式和系数,为光面爆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锦屏二级水电站厂区枢纽工程高压管道上弯段连接上平段和竖井段的开挖支护技术,采用阶梯式开挖方式使上弯段成型较好,也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8.
爆破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地下洞开挖、高边坡开挖、坝基开挖、建筑物的拆除等均广泛应用爆破技术,其体现出施工方便、工作效率高、施工成本低等优势,但也存在安全系数低的不足。文章主要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爆破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介绍定向爆破筑坝技术、预裂光面爆破技术、岩塞爆破技术及隧道掘进爆破技术等,旨在与广大业内同行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配套电缆隧道基坑的支护是关系到线路的重要因素,在基坑的支护及开挖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文章根据秀丽变电站配套电缆隧道施工情况,阐述深基坑支护基开挖的问题,进而探讨深基坑的支护及开挖的质量控制,以提高施工质量,保障供电。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隧道某复杂地质段的施工为例,介绍了复杂地质三台阶七步法施工安全技术,探讨了施工技术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取得较好的施工安全效应。  相似文献   

11.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隧道的防排水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ng Li  盛丽娟 《森林工程》2005,21(2):40-41
通过对尼尔基灌溉输水洞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洞门段防排水、初期支护、结构自防水、施工缝的防水等方面的设计与探讨,详细介绍了隧道工程防排水技术。  相似文献   

12.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不良、排水不畅、施工工艺不当等原因造成已经开挖部分隧道发生大的变形。工字钢变形、喷射混凝土开裂、净空收敛等现象,对隧道施工及将来运营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对一典型隧道大变形进行处理,通过处理后满足设计、规范及运营需要。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隧道下伏小煤窑采空区对衬砌结构稳定影响较大,给隧道施工带来较大风险与潜在危害,按现行技术细则要求对下伏采空区处治范围大、费用高、施工难。笔者以鱼洞Ⅰ号隧道为实例,根据下伏小煤窑采空区规模和特点提出隧道开挖后洞内注浆进行处治措施,通过洞内物探、钻探等手段探明采空区具体位置,采用数值模拟对洞内注浆处治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工程实践保证了隧道施工及结构安全。结果表明:隧道下伏采空区对隧道围岩及衬砌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使得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最大竖向位移分别达到-0.223 8 m和+0.312 2 m,隧道底板与采空区顶板之间的围岩大部分处于塑性变形状态;现行隧道下伏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处治范围偏于保守,地表注浆处治费用高、难度大;隧道洞内注浆处治下伏小煤窑采空区具有较好效果,隧道结构变形处于可接受范围,可保证隧道施工及结构安全。对于无序开采、资料匮乏、回采率低等隧道下伏小煤窑采空区,采取洞内注浆措施进行处治,可显著减小采空区处治费用及施工难度,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某隧道工程进口坍塌段施工为例,介绍了隧道工程坍塌段的大管棚结合超前预注浆法方案设计与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分析。非降水开挖方式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共同作用,详细分析隧道周边地层和超前预支护加固区的主要土体特性对地表沉降及隧道结构体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非降水开挖时,地表沉降、隧道拱顶下沉、隧道底部位移随着渗透系数比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也随之渗透系数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超前预支护加固区渗漏部位的渗透系数比的增大,隧道顶部区域加固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小,两侧加固、底部加固和全部区域加固引起的地表沉降接近;地下水位变化时,超前预支护加固区周边地表沉降随着下渗总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也随着下渗总流量的增大而减小。此结论对富水地区采用非降水开挖隧道时的地表沉降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改进超前预支护和隧道排水工程的施工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建于地铁盾构隧道上方的某地下广场开挖工程为背景,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数值模型;以隧道抗浮方式为变量,设置了不同方案,对比分析提出了核心区施工最优方案,以期给类似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隧道洞内塌方是比较常见的病害,但不同的塌方成因及治理技术各有不同,文章通过对处于冰碛地层的杂谷脑隧道两处塌方冒顶的处理,对类似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技术进行总结,并详细介绍了整个塌方治理及暗洞开挖技术。  相似文献   

18.
许卫武 《绿色科技》2019,(12):162-163
在进行瓦斯隧道施工时,受其隐蔽性的影响,在施工阶段有时会出现瓦斯爆炸现象,不仅对工程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甚至还会给作业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基于此,以牡佳铁路麻山隧道为例,围绕机械设备选型和改造技术两方面探讨了高寒地区高瓦斯隧道安全施工技术,提出了隧道通风施工技术、瓦斯检测工艺要点以及施工安全的总体要求,以进一步推动行业施工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线型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工程建设过程中隧道开挖、路基填方、路堑挖方、弃渣弃土堆放、取土场开挖、施工便道修筑等扰动了原始地貌,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并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以某铁路工程为例,对线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线型工程水土保持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隧道穿越灰岩地层时,往往会遇到多种与岩溶相关的不良地质,对隧道施工安全影响较大。本文结合夺才隧道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溶洞和岩溶水提出的处理预案以及对现场遇到的相关问题处理,总结了岩溶地区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可为类似隧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