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比较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与t检验方法,比较了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10个外部形态特征。[结果]t检验结果表明10个比值性状中有3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1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1.151%、18.844%、12.324%和10.169%,4个主成分的积累贡献率为72.487%,雌雄个体在主成分分析图上存在重叠交错态势,差异不显著,与t检验结论相一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形态学测定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定泥鳅♀×大鳞副泥鳅♂(D×P)和大鳞副泥鳅♀×泥鳅♂(P×D)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及可量性状,研究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正反交子代(D×P和P×D)外观相似,同时具有双亲的一些特征,如尾柄处皮褶发达,与大鳞副泥鳅相似,而身体上的花纹与泥鳅更相似,大多为圆形斑点,兼有少部分条纹。在体型方面,2种杂交子代体型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较大鳞副泥鳅更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2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大鳞副泥鳅更相似。判别分析综合准确率达到94.1%,可以有效鉴别这2种泥鳅和它们的杂交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均可获得存活子代,且孵化率、畸形率和早期存活率与自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程玮玮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110-111
研究了饥饿0~20d对大鳞副泥鳅形态性状的影响,对其主要性状的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前4个主因子共解释了总变异的81.195%。第一主因子由体高、体重、体长和净体重影响,第二主因子主要负荷肝重和比肝重的变化,第三主因子解释内脏重和比脏重,在第四主因子中起作用的性状是全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大鳞副泥鳅的遗传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49尾,分别测定其全长、体长、头长、体厚、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宽和体重共9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分别计算了大鳞副泥鳅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分析了大鳞副泥鳅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厚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236 0),且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0.055 7),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头长和头宽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小,主要通过体厚间接影响体重。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并通过偏回归系数检验,以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厚(X4)、体高(X5)、尾柄长(X6)和尾柄高(X7)对体重(Y)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Y=-12.126+0.342 X1+0.353X2+0.884X3+5.059X4+2.465 X5+0.979X6+1.718X7。[结论]多元回归方程的构建量化了体重与全长、体长、头长、体厚、体高、尾柄高、尾柄长的关系,可以对大鳞副泥鳅体重进行预测和控制;同时,在大鳞副泥鳅选育中可以主要对体厚较厚、体长较长的个体进行选择,间接实现对体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催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催产剂HCG,HCG+DOM,LRH-A+RES分别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进行催产试验。结果表明:HCG+DOM比单用HCG效应时间和产卵持续时间短,催产率和产卵量高,HCG+DOM与LRH-A+RES的催产效果相似。使用上述几组催产剂时,泥鳅比副泥鳅的效应时间均短4 ̄5h。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研究饥饿胁迫下鱼类的生理生化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瑞氏染色法研究饥饿胁迫下大鳞副泥鳅外周红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大鳞副泥鳅的成熟红细胞逐渐发生变化,先出现核膜溶解,然后出现细胞形变,接着出现核质扩散和细胞膜溶解,最后整个成熟红细胞膜完全溶解,核染色反应由紫黑色变为紫红色最后变为粉红色。大鳞副泥鳅的幼稚红细胞则明显增多。[结论]在饥饿胁迫下大鳞副泥鳅外周红细胞出现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膜溶解和核质扩散,因此红细胞核异常可以作为饥饿胁迫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群体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从10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4种引物对自然群体中的泥鳅,大鳞副泥鳅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4种引物(S29,S96,S97,S99)分析得到泥鳅种教员人遗传的纯度分别为0.5449,0.4946,05926,0.6420,大鳞副泥鳅遗传纯度分别为0.449,0.4304,0.5159,0.524;两者间遗传距离依闪为0.5385,0.5714,0.5024,0.5266;泥鳅特征带1.0k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6,(10):27-31
研究了经选择培育的1冬龄大鳞副泥鳅个体繁殖力。结果表明,其个体绝对繁殖力(F)波动于5 092.0~10 556.0粒之间,平均为6 784.5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波动于462.91~865.38粒·cm-1,平均587.86粒·cm-1;(FW)波动于422.22~1 160.74粒·g-1之间,平均为651.9粒·g-1。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均呈正相关,与卵巢质量相关关系极显著,与体长、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显著,与净体质量相关关系不显著;个体相对繁殖力(FL)与各生物学指标均呈正相关,与卵巢质量、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极显著,与体长、净体质量相关关系不显著;个体相对繁殖力(FW)除与净体质量呈负相关外,与其余各生物学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极显著,与其余各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本研究认为经选择培育的1龄个体完全可满足生殖需求,可为解决大量亲鱼的供应问题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判别分析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4-564,568
[目的]为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方法]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经逐步判别分析,筛选颌须/头长、皮褶长/体长、体高/体长3项形态指标建立识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该函数的判别正确率达94%。[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只需测量颌须、皮褶长、体高、体长4项形态指标,利用判别函数就能快速、简便地确定类别的归属;利用形态指标建立鱼体的判别函数实现对鱼类别的科学、快速判别是可行的,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守旗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207-207,214
本文论述了大鳞副泥鳅池塘暂养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取轮虫、藻类、豆浆、蛋黄和配合饲料等5种材料,作为大鳞副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通过21 d的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前7 d投喂轮虫的大鳞副泥鳅仔鱼成活率最高,为78.3%;在14 d和21 d时轮虫组的成活率分别达68.6%和67.1%,这与配合饲料组的成活率相近,但明显高于其他3组。轮虫组的大鳞副泥鳅仔鱼生长情况最佳,21 d时体长和体重的变化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分别为16.53 mm和5.210 mg,其次为配合饲料组,也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性能,21 d时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5.26 mm和4.565 mg。从大鳞副泥鳅工厂化育苗出发,前7 d最适宜用轮虫,7 d以后可用轮虫或配合饲料来培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制定合理的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并为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确定合适的育种基础群体,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自主开发并合成微卫星引物400对,经验证后随机采用其中的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太湖、洪泽湖、洞庭湖和巢湖等4大湖泊的野生大鳞副泥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各基因座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9.5和5.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66 5,平均Fst值为0.219 4(0.2),Nm为0.889 4(1),表明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遗传交流较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5.4~6.2(平均5.8),观测杂合度0.273 2~0.386 4,期望杂合度0.562 9~0.589 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0 3~0.575 4,表明4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528 3~0.967 7,洪泽湖和太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528 3),而太湖和巢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4个群体先聚为2个分支,其中太湖和洪泽湖群体聚为一支,洞庭湖和巢湖群体聚为另一支,这与4个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的地理分布一致。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自然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每个群体宜作为独立的保护单元进行保护。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中太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可作为进一步遗传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3.
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怀卵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长与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都随体长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体长在10-25 cm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体长段真泥鳅的怀卵量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14.
采用2种方法制备大鳞副泥鳅整体和分离的骨骼标本,记录观测结果并详细叙述骨骼系统的结构。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具发达的鼻区骨骼,眼区骨骼退化,具腹肋。腰带仅有一对无名骨组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大豆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选择效率提供帮助,为区域性大豆品种更新和筛选及高产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豆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1.64%,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33%;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呈正相关,与生育天数、结荚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4.356 7%。[结论]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大豆产量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密切相关;产量的构成主要性状有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单株粒重、每荚粒数。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注意产量高和生育期、株高适中的品种,要着重对第1、2、3主成分的综合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