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对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亨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塑要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江苏省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世纪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发展趋势是优质与高产相结合、常规育种手段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着力塑造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形势,任务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育种上讲,杂交水稻育种可以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从利用杂种优势水平来看,杂交水稻育种可以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与三系法比较,两系法具有配组自由、种子生产成本低、无不育细胞质负效应、易转育新不育系等优点。迄今为止,我国已育成20多个通过省级鉴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7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系繁殖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实施了光温  相似文献   

5.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6.
7.
8.
在福建永泰县(1996,晚季)自然气候条件与耕作水平下,对引进的两系法杂交稻5个组合初步试验结果:以安湘S/R318表现最好,每666.7m^2(下同)产量36.0kg,其次是培杂山青338.8kg,它们与汕优63(对照)增减产差异均不显著。培两优特青、安湘S/明恢63、培两优288等3个组合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安湘S/R318与培杂山青两组合均属大穗型,田间抗性表现后者优物前者,全生育期比汕优6  相似文献   

9.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间杂交组合和优质高产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技术体系和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稻N98s/特青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系”杂交稻N_(98S)/特青从苗期就开始表现有多种形态和生理上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表现平均优势的是亩有效穗数(10.52%)和每穗实粒数(31.25%);表现对“三系”杂交稻华优桂_(44)竞争优势的是亩有效穗数(15.92%)和千粒重(5.22%)两项。理论产量超亲优势达11.00%,竞争优势达19 76%。表明N_(9AS)/特青有较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粳稻的优势潜力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守海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291-293,305
两系杂交粳稻与籼杂一样,同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一般比三系粳杂增产8%,比常规粳稻增产10%以上。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晚前期的持续高温和9、10月份连绵低温阴雨天气是影响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潜力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提出趋利避害,采取秧田超稀播种,加强后期管理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达到增穗、增粒、增重、增产的目的。利用粳爪交或粳籼交来选育分蘖期耐高温、穗期耐低温的亚种组合,可使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18-1121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 ,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运转强度大 ,其转运率高的组合 ,结实率高、充实度好 ,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抽穗期提高糖花比 ,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 ,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 ,减少空秕粒 ,增进籽粒充实。  相似文献   

15.
    
HyBrid rice‘s history and its development up to date are described in the paper.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rice. hybrid rice can increase grain yield by about 20%. Hybrid rice breeding in China has been advancing along the three-line method, to two-line method, to super high-yielding rive application strategically and its success in higher degree will be seen by the utilization of distant heterosis cooperated with bioteehnology.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系列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广亲和...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候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合肥市 3 0a气候资料 ,以地理信息为背景 ,建立气温变化的海拔高度模型 ,在此基础上计算地理网格点上的气候风险概率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 ,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进行评估 ,找出了该区两系杂交稻制种最佳时段和区域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航2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两系不育系SE21S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优。介绍了两优航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温州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方法]根据2000~2004年温州6~9月温度曲线,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温度的适应性;根据2002~2009年6~9月台风发生情况,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光照和降水量的适应性。[结果]整个7月和8月上旬未出现日均温≤24.5℃的天气,整个8月中旬也仅在2002年出现过2d日均温≤24.5℃的异常天气,但也均〉23.0℃;但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也有可能发生。[结论]在温州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安全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但需注意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和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考虑到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的气候特征,在制种过程中需注意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制种父母本播种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两系杂交稻稻曲病抗性遗传特征。[方法]该研究选用中感稻曲病两系不育系33s和30个感病恢复系及23个抗病恢复系配组,分别鉴定了杂交组合和对应亲本的抗性水平。[结果]30个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均感病:23个抗病恢复系所配组合抗性遗传有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其中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占8730%。杂种F1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单穗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对应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两系杂交水稻抗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