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水温27 ̄29℃,硬度为12德国度,pH值6.5 ̄7.5的相同条件下,用轮虫、蛋黄、杨氏饵料3种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20d。蓝星鱼仔鱼平均体重从0.022g,增到0.053g、平均增量倍数为2.51,平均体长从6.42mm增到10.40mm,平均增量倍数为1.62;斑马鱼仔鱼平均体重从0.021g增到0.051g,平均增量倍数为2.33,平均体长从6.48mm增到9.98mm、平均增量倍数  相似文献   

2.
1998年5月 24~29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湾近岸水域放流体长10.6±1.1mm的日本对虾2 798.8万尾。 8月中旬~10月中旬期间,沿岸作业的 534只渔船兼捕到本种商品虾 24.5 t,平均体长 147.3mm,平均体重 40.7 g,相当于 60.3万尾,回捕率为 2. 15%,放流投资与增殖虾产值的比例为 1:5.4,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非离子氨对史氏鲟早期仔鱼72和96小时的LC50分别为068和063mg/L;对晚期仔鱼的8、12、14、48、72和96小时的LC50分别为050、043、035、026、021和017mg/L,当浓度达到035mg/L时,在17小时内造成试验鱼全部死亡。48小时内造成早期仔鱼50%死亡的总铁浓度为500mg/L。史氏鲟仔鱼对pH忍耐性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925和360,立刻致死的pH值分别为209—250和1010—1000。  相似文献   

4.
蓝鳃太阳鱼仔鱼的形态发育和成活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生武  王宾贤  雷逢玉 《水利渔业》1999,19(2):15-15,21
刚脱膜的蓝鳃太阳鱼仔鱼全长4±05mm,全身透明,行内源性营养;3~4d后行混合营养,鱼体全长5±03mm,体色灰白;10d后转为外源性营养,全长68±03mm,体色变为灰黄,鱼体增粗;15d后,出现栉鳞。  相似文献   

5.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日本对虾放流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5月26日在莱州湾水域放流平均体长为9.9mm的日本对虾仔虾855.8万尾,进行了跟踪回捕调查,生物学测定求得各项生长参数为:雌性:L∞=201.5mm;W∞=90.0g;k=0.017;t0=26d;t(拐点)90d(7月28日)雄性:L∞=168.6mm;W∞=52.8g;k=0.017;t0=19d;t(拐点)83d(7月21日)放流群体于8月上旬开始交尾,在持续近两个月的交尾活动期间,雌体可以连续蜕皮并多次交尾;秋汛虾群集中分布在3-5m的放流水域,不作长距离移动。7月中旬开始捕捞,至9月莱州市共捕获放流对虾105.4万尾;9月中、下旬开始途经蓬莱沿海陆续游出,至11月蓬莱沿海捕获2~3万尾,整个秋汛回捕率估计为12.5%左右;至12月初莱州湾水温降至10℃以下时,放流群体才全部游离渤海。根据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秋汛开捕时间应控制在8月中旬,放流群体的平均体长超过145mm时为宜。  相似文献   

7.
花鲈人工育苗及淡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2月17日收集花鲈受精卵156万粒于室内育苗池孵化,出仔鱼1223万尾,经7~10d室内培育后移入土池育苗,90d后共收获体长5~7cm大规格淡化鱼种1366万尾。  相似文献   

8.
史氏鲟与杂交鲟幼鱼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水条件下,对人工饲料驯化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60d饲养,杂交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5g增至1200g,最大个体重1800g,体长420cm;史氏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3g增至682g,最大个体重1200g,体长310cm;本文还就体长与体重关系作了初步分析,并测得杂交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杂=4417G04482(r=09604),史氏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史=59402G03757(r=09847)。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石鲽仔鱼经11天饲育试验,在—0.5℃、2.8℃、5.3℃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同时,也叙述了在接近海水冰点(_1.8℃)和自然水温(13.6℃)条件下的补充试验情况。_0.5℃试验组,石鲽前期仔鱼依靠自体卵黄营养仍可发育和生长,但当自体卵黄营养耗尽后,则不能摄食,所以不能发育和生长,在2.8℃和5.3℃两个试验组的石鲽仔鱼,都能够正常发育和生长;在0℃—13.6℃水温范围内,石鲽仔鱼平均体长增长率随着水温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其随着水温和发育生长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行动姿态;石鲽仔鱼的生物学零度在0℃附近,其发育符合积温法则  相似文献   

10.
将在近海捕获的14尾黑亲鱼放在海带育苗池内进行流水培育,让其自然产仔。共产健康仔鱼361400尾,产仔率达28.57%。以小球藻、轮虫、卤虫幼体、少量海捕天然浮游动物和鱼、虾肉糜为系列饵料,培育20~30天,育出全长14.2~30mm的稚鱼322198尾,平均成活率89.15%;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为6712尾/m3。在18~24℃水温范围内,仔稚鱼的平均日增长量约为0.5mm。每3~5天轮流使用1mg/1的氯霉素,0.3mg/l的鱼虾安,可以有效地防治仔稚鱼的细菌性疾患;用0.05mg/l的孔雀石绿药浴15~20分钟,可以防治真菌疾患。  相似文献   

11.
六线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从海区采集和人工催产获得的六线鱼卵块1091g,孵化仔鱼11万尾,平均孵化率为56%,仔鱼经45~60天培育,育成全长2.5~4.0cm,鱼种1.83万尾,平均成活率24.4%,专家验收认为,育苗量,苗种规格及生长速度均处国内领先水平,对卵块收集,人工孵化,苗种生长,饵料系列,育苗病害,饵料生物培育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幼鱼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5~1997年,培育成体重3~5g的中华鲟幼鱼32万尾,成活率644%。光滑的底质、良好的水质、适当的放养密度以及仔鱼开口期的合理投喂是幼鲟培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用肠虫清治疗鲤蠢绦虫病疗效好赖积力白淑清(黑龙江省宁安市水产局,157400)一、疾病的发生和症状发病池塘面积093ha,平均水深13m,水源为牡丹江水。该地放入鲤鱼乌仔45万尾,鲢鳙乌仔2万尾,于6月20日开始投入颗粒饵料进行驯化培育。7月初...  相似文献   

14.
从浙江温州购进0.7cm长毛对虾苗14万尾,暂养和盐度驯化后在5亩池塘养殖63天,平均体长由1.2cm,增至8.4cm,旬增长1.14cm。至9月底收获时,平均体长10.5cm,亩产62kg,亩效益640元。  相似文献   

15.
在面积0.67hm^2,水深1.5m的池塘中投放体长为3cm的斑点叉尾Hui鱼苗9万尾,用干红虫饲养188d,共产大规格斑点叉尾Hui鱼种1 174kg,平均规格62尾/kg,养殖成活率87.5%,每667m^2获利3 780元,投入产出比为1:1.87。  相似文献   

16.
梭鲈幼鱼摄食与生长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性转换期的梭鲈(体长2—3cm),除摄食活鱼外,通过人工驯食还可以摄取鱼肉和人工配合饵料。其体长—时间回归方程为:L=0175+0088t-1171×10-4t2(t:39—315天),体重一体长回归方程为:W=00219L2.6810,鱼体三维形态类似黄颡鱼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5~1992年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幼虾放流前后相对资源量资料,估算放流虾在混合虾群中占的平均比例约为92%,平均回捕率92%。放流量(X)与放流后相对资源量(Y)的关系为Y=2410X-1003X2,R=0898。经F—检验相关显著。结果表明:中等放流量才能获最好增殖效果;与最大渔获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6亿尾;与最大相对资源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2亿尾。描述了放流虾的死亡特征,并估算了各类死亡值。用Cohort分析方法估算了放流虾到开捕时(8月15日)的存活数量,平均占放流量的105%。渔汛的捕捞死亡率约082,自然死亡率011,其余007游出黄海北部去越冬场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态条件对泥鳅产卵、孵化及仔鱼培育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在水温26~275℃、水比重0998、pH6~7、DO75~mg/L的情况下,泥鳅经HCG注射后,分别放入底质为软泥、砂砾和玻璃的水族箱中产卵,软泥底优于玻璃底优于砂砾底;取400粒受精卵分别放入比重为0998、1005、1010、1015四个塑料盆中孵化,1005以前能孵化出膜、以后不能孵化,但1005仔鱼不能成活;取全长433mm4日龄仔鱼943尾分别放入三个同样大小的水族箱中,从第五日龄开始分别投喂轮虫、蛋黄和豆浆,经19天培育,观察摄食情况,蛋黄最好,豆浆最差,活动能力,轮虫最强,豆浆最弱,生长速度,轮虫最快、豆浆最慢,成活率、轮虫最高、豆浆最低。  相似文献   

19.
江兴龙 《内陆水产》1997,22(11):3-4
经过16个月(含自然越冬期)的网箱养殖,成功地把4.5万尾体长2.5cm,尾重0.7g的彭泽鲫乌仔,养成平均尾重346-405g,的商品鱼,成活率为87%,鱼产量14920kg,产值223800元,利润86778元,每kg鱼盈利5.82元,4m^3小网箱平均养成单产为186.5kg/m^3。  相似文献   

20.
多鳞鱚早期发育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鳞的受精卵在水温20.5~20.8℃,经2h300min发育到多细胞期;4h为囊胚期;18h30min原口关闭、胚体形成;36h30min仔鱼孵化。初孵仔鱼全长1.56~1.64mm,油球在印黄囊后下方。孵化后21~31h,肛门开口于体外,胸结芽形成,尾鳍膜出现弹性丝。50h仔鱼全长2.34mm,口完全张开,口裂0.10mm。72h仔鱼全长2.51mm,卵黄完全被吸收,油球吸收殆尽。口、咽、胃和肠相通。胸鳍条4根,尾部弹性丝20余根。98h仔鱼全长2.65mm,印黄、油球完全被吸收,口裂0.22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