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饮茶,又称调配型茶饮料,是以茶叶为主体,添加果汁、糖奶、香精、食用酸、花草、甚至中草药等配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经过摇制或调和而成的茶饮料。乌龙茶以醇厚甘爽的味感,不温不寒的性味,橙黄或橙红明亮的汤色,易与调饮。为了增添品茗的乐趣,开创新生代乌龙茶多元化的饮用方式,寓古老的品味于现代的追求之中。本文以乌龙茶为主体,调制泡沫乌龙茶,及将乌龙茶与不同类型和功能花草茶调饮,探讨不同类型调饮乌龙茶的风味特点,寻求最佳的调饮方式、效果和不同因素对乌龙茶调饮茶风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滇红茶茶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红茶素以香高色艳味浓醇著称。冲泡滇红茶,要把握好器皿选择、投茶量、水温、浸润时间等要素,才能充分展现其品质特点。滇红茶不但注重清饮,更注重调饮。调饮时要把握好茶汤浓度、各种配料之间的比例,要有科学的操作程序,使调配的茶饮既有茶的香气滋味,又很好的融合各种配料的香气滋味,还要有一定的意境和情趣,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相似文献   

3.
(二)茶楼、茶馆、茶艺馆、茶庄、茶店等都是经营以赢利为目的,但也是供人饮茶、用茶、买茶、享受品茶乐趣的场所,书写茶联对招徕顾客,繁荣门店,兴隆生意,获取利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兴办茶楼、茶馆、茶庄甚至酒店、食品店等都十分看重茶联,往往请名家拟就,聘请书法家书丹,顾艺人精心雕刻,镶嵌或装裱,置于行人注目的地方。“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才,分寸无遗”。──此联是广州市著名茶楼陶陶居,曾公开征联,要求联语以茶楼名“陶陶”两字嵌入联中,一位长老题联人选,联中以四位名人,四个典…  相似文献   

4.
(四)罐罐茶的冲泡 罐罐茶起源于我国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少数民族同胞常围住火塘,边烤(或煮)边饮罐罐茶,久而久之,习惯成俗。喝罐罐茶不但能祛除风寒,还能补充因高山地区蔬菜缺乏而造成人体某些营养物质的不足,有益于健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罐罐茶已成为富有民族情趣的特色茶饮。现在此作一介绍。 1.彝族同胞的罐罐茶 居住在云南楚雄自治州的彝族同胞,嗜茶如命,已到“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境地,他们日常饮的就是罐罐茶。彝族同胞的罐罐茶冲饮方法较为独特,他们用专用的单耳陶罐…  相似文献   

5.
徐玲琳 《茶叶》2006,32(4):89-89
茶,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相似文献   

6.
泡茶与饮茶     
王济安 《茶报》2000,(3):16-16,18
茶为国饮。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喝好茶”,其因是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以茶养生可获得健康长寿。然而如何饮茶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呢?这就关系到泡茶与饮茶方法正确与否,也就是现今科学饮茶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茶是指鲜茶叶制成千条后,贮放尚不足1个月的茶。由于存放时期短,茶中未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醛类、醇类也较多,这些物质对人类胃肠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胃肠病变,如慢性胃炎的患者饮了这种茶,就易出现胃痛、腹胀等症状。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活性较强的鲶酸、咖啡因、生物碱等物质。频饮新茶,易强烈具奋神经系统,对神经衰弱,心血管病人不利,同时也易使人出现“茶醉”。由此可见,新条上市不宜急饮、多饮,应贮放一段时间,待茶中部分多酚类、醛类、醇类物质自动氧化、挥发和活性物质解除后再饮。为什么新茶不宜多…  相似文献   

8.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茶经》三卷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濂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经说得非常明  相似文献   

9.
西湖龙井茶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旭玫 《中国茶叶》2001,23(2):30-31
饮茶具有帮助消化、减轻肥胖、防癌及保健等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科技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饮茶、饮好茶、饮名茶,并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西湖龙井茶为我国名茶之一,迄今,对该茶中矿物营养元素含量状况以及在沏茶过程中各种矿物营养元素浸出率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矿物营养角度为科学饮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7,(2)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给我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三卷《茶经》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濓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等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我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濓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  相似文献   

11.
山茶科属的茶树,每年要萌发新芽叶,秋天开白花,冬季结蒴果(或称茶籽),茶树的嫩叶、花朵、果实都是茶树的产出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采茶树的嫩叶(含茶芽和嫩茎),制成干茶出售,供应内销市场和出口贸易,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饮料。茶果为副产品,在早年用作繁殖茶树的种籽,或用于榨油(茶油含有皂素,用作制肥皂的油脂等洗涤剂)。而对于茶树的花朵,绝大部分任其自生自灭,弃之未加利用,未孕花朵开放后即自行脱落,化作泥土,实则可惜。其实茶树花干也可用来泡茶作饮料。既可茶花干单独泡饮,也可与茶叶一同泡饮。单泡饮花干时…  相似文献   

12.
人们要想饮到一杯好茶,仅有好茶、好水还不够,必须做到茶、水、火三合其美,只有这样,方能体现出好茶、好水的“本色”来。宋代苏辙在《和子瞻煎茶》诗中谈到:“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意思是要煎好茶,首先要烧好水。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茶膏传统制作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洱茶茶膏就是提取普洱茶中的内含成分,经净化、浓缩、干燥(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茶膏,是茶中精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品饮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营养价值更高;便携性好,冲泡过程简洁方便卫生;口感温和厚重,像是品饮老茶的感觉,层次感丰富。此外,茶膏具有多方面的药用功效,据研究证实,普洱茶膏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抗衰老和改善微循环,预防动脉粥硬化及心脑血管类疾病等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5.
《茶叶》2009,35(1):54-54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和茶文化的发源之地。茶及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茶益健康,茶冶情操,茶促沟通,茶建和谐。我们倡导“茶为国饮”,倡导国人“饮茶、知茶、爱茶”。  相似文献   

16.
茶在"饮中为第九"之说,出自诗僧担当的诗句。担当(1593~1673),法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原籍浙江淳安,其先代于明初从戎于滇。其诗曰:"好茶如酒亦神仙,名姓须将杜老传。谱入饮中为第九,纵虽不醉亦飘然。"于是,所谓"饮中为第九"就容易使一些人造成茶在诸多饮料中排名"第九"位的误解。其实不然,"饮中为第九",实质为第一。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数字中的极数,茶是饮中之冠。所以,茶在所有饮料中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7.
黄灏 《茶叶》2006,32(4):86-86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2004年环境整合工程中引进了许多特色植物,这些植物有的可以净化空气,有的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有的也可以像茶一样饮泡,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称之为“茶”。然而这些所谓的“茶”和真正意义上的茶是不同的植物种属,可以说没有一点亲缘关系,它们虽然不是茶,但又不能称为假茶,其真正的含义是这些植物的根、茎或叶经加工后当茶饮泡。因此,这些非茶制品在广义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员,这就是大家通称的“非茶之茶”了。  相似文献   

18.
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泡茶,“饮” 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 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 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 的精神,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白茶饼等茶汤浓度随投叶量增加而增大,白牡丹二级的高于白牡丹一级,茶汤质量浓度处于100~400 mg/L之间为感官品饮适宜区,质量浓度在200~300 mg/L之间是品饮的较佳浓度;煮饮时,白茶饼茶的适宜投叶量为8~10 g,白茶散茶的适宜投叶量为10~12 g,研究结果可为消费者煮饮白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因具有长期收藏品饮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国内外许多“饮者”所喜爱。藏普洱、品普洱渐成时尚;成为一种独特的“普洱茶文化”。然而,在喝茶的众多消费者群体中,能够判断红、绿茶品质好坏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判定普洱茶等级的人却很少。笔者对云南普洱茶多年生产、研究的基础上,从云南普洱茶分类和加工过程着手,分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云南普洱茶的几种鉴别方法,旨在为云南普洱茶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