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从隐私权的相关理论概念入手,进而探讨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公众知情 权、舆论监督权的关系,最终提出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以期待推动我国对公众人 物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是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宪法、法律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针对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与民法保护在法律关系、救济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呈现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路径。20世纪初期,契约自由成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联邦最高法院严格审查涉及契约自由的立法。随着"新政"的到来,联邦最高法院放弃了契约自由的优先地位。然而,通过第四脚注,法院为司法能动主义的复兴留下了理论伏笔。借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之力,联邦最高法院将隐私权引入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之列,并不断扩展隐私权的涵盖范围。从契约自由到隐私权的发展路径背后,实质上是联邦最高法院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展联邦宪法的原则与精神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提供的强有力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4.
新闻自由权与公平审判都具有宪法依据和同等价值。在司法审判中保障新闻自由,可借鉴外国的成熟做法,严格限定蔑视法庭罪和"限言令"的适用,以及规定不公开审判的条件等。在坚持新闻自由"保护为主,限制为辅"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司法公正,保障新闻自由权的充分行使。  相似文献   

5.
王紫君 《甘肃农业》2006,23(2):194-195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它关系到主体的人格利益及其财产利益。然而,目前我国有关隐私权的保护还存在很多缺陷,这种现状反映出法律对公民人格权力保护上的严重不足。同时有关隐私及隐私权还存在界定上的差异,需要对之理清。只有将国家法律保护,业界自律及主体个人自我保护三者有机融合,才会使对隐私权的保护有一个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在很多国家的立法中都加以了规定。然而,中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尚属起步。本文通过对隐私及隐私权概念的界定和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从而确定使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并进一步研究隐私权立法保护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立法中几个尚存争议的问题,以期对隐私保护的立法完善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隐私权被侵犯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保护,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会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隐私权保护已迫在眉睫。本文从隐私权入手,分析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重要性、被侵犯的表现以及其保护的现状,进而提出加强隐私权保护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开启了新的时代转型。大数据的特性决定个人隐私在大数据生态系统中收集、分析、管理、存储及分配数据的方式。大数据时代隐私权面临着个人隐私数据被二次利用、个人隐私行为被预测、被电子"全景监狱"所监控以及隐私权保护制度的解体的威胁。通过重新定义隐私权和创新隐私权保护措施来保护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并对大数据时代加强我国隐私权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交流工具日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尽管如此,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私人生活上的秘密不愿为他人所知,这就是隐私.不正当地干涉他人隐私,对他人私人生活造成影响,则造成了对隐私权的侵害.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尤其是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要纳入法律保护之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加重视隐私权的保护。对隐私权进行法经济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认清隐私权侵权和保护的内在逻辑。本文从分析隐私权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入手,对隐私权的侵权和保护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进而提出了对隐私权的法律救济原则和适用的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和客观报道,新闻报道服从、服务于国家民族利益,有鲜明的国家民族性。在国际传媒市场新闻霸权依然存在的今天,坚持正确的国家民族观显得尤为重 要。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应对西方传媒对全球新闻的话语权垄断;要有 大局观念,把握好度,把可读性与国家民族观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从本质上说是新闻自由超出必要的限度而侵害他人的人格权,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在我国,由于新闻事业扮演着特殊的社会角色,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构成侵权 时,表现出若干特殊性。本文拟从新闻侵权的对象、构成要件和责任三个方而来阐述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公民表达权具有政治自由权利和非政治自由权利的双重属性。保障公民表达权,要完善宪法依据,清理不合理的行政法规,提高法律保障位阶,完善司法救济制度,实行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雇主对工作场所实施电子监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此举也对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应当确立利益平衡原则、最小损害原则以及法定限制和意定限制原则,以实现雇主利益、社会公益利益和劳动者精神性人格权法律保护的平衡与协调。  相似文献   

15.
信息获取自由是指人们合法地获取所需信息的自由权利,信息获取的自由权利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是读者的核心权利,它具有相对性,是图书馆提高服务档次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关于信息获取自由与读者产生冲突时,应及时、灵活地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切实保证读者的信息获取自由权.  相似文献   

16.
公诉案件的撤诉符合控审分离原则和起诉便宜主义的要求,体现了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和诉讼经济原则;撤诉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应在法律辩论终结前提出并说明理由;法院应当对检察机关的撤诉申请进行司法审查,听取被告人质疑意见;公诉机关撤诉后诉讼程序终止,不得再行起诉。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最为核心的权利之一,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正当性基础是平衡正义、消费者的弱者地位及其意思表示不自由。而数字电视提供者滥用其垄断地位以格式合同剥夺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极大冲击了契约自由原则。政府与数字电视提供商利用“公共利益”之名合法化其自身利益,损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因而,应完善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执法及诉讼机制,更好保护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相似文献   

18.
以对全国55所高校图书馆招标采购工作的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各馆图书招标采购情况、成功经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调查表明:各高校图书馆已经形成稳定的招标采购工作模式;对中英文图书的折扣及中标标准的判定也基本形成共识;但在评标标准、评标细则、合同执行方面存在差异,对图书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不尽相同.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为适应招标采购的工作模式应当预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与重点出版社建立联系,积极收集重点出版社书目;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并且定期对图书供应商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网络危机公关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破坏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挑衅的是公民的知情权,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对网络危机公关行为应从道德上进行谴责,加大和完善相关立法及执法力度,教育(内部)网管人员格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