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  相似文献   

2.
油菜品种抗蚜性动态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者系统研究了12个油菜品种对3种油菜蚜虫的抗性动态,结果表明3种蚜虫在各品种上的累积存活率、平均发育历期和产仔动态均有明显差异;同时建立了品种抗性对3种蚜虫种群增长的干扰效应模型,分析了各品种的耐害补偿功能及自然感蚜特性。特别是本文提出的“累积存活率”指标,不仅能反映出品种抗性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将种群的年龄结构与为害特性纳入其中,在衡量品种的抗虫性程度中更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模糊识别技术鉴定小麦品种(系)抗蚜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利用模糊识别技术在田间对577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蚜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对麦蚜混合种群抗性表现较稳定的有16个品种(系),其中中抗的有9个,低抗7个;单测对麦长管蚜高抗的有中无芒,KOK(1679)等2个,中抗的有洛夫林10号、北京10号、Chul(1497)、L1、JP等11个,低抗的有小白冬麦、西农6028、丰产3号等10个。对禾谷缢管蚜抗性较稳定的有22个,即高抗有5个,中抗6个,低抗11个。其中Chul(1497)、KOK(1679)、JP、中无芒、L、郑州831、北京10号、洛夫林10号等抗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耐蚜害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蚜量比值和千粒重降低比值法测定了小麦品种的耐害性。各品种蚜量排位和受害减产多少,反映出5种情况。耐害品种的耐害程度减产率低于各品种平均损失15%,比感虫品种低35%~50%;田间蚜量增长慢,高峰期蚜发生量低1级。对指导药剂防治,控制种群数量,降低危害有一定作用。耐害性的大小与蚜虫摄取小麦氮素营养的难易有关。开展对蚜虫耐害性品种的选育有很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是危害燕麦(Avena sativa)的主要害虫之一,筛选抗虫品种是防控禾谷缢管蚜的重要措施。采用田间抗蚜性鉴定与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燕麦品种进行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评价。田间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青海甜为中抗,领袖、贝勒、蒙饲燕2号为低抗,蒙饲燕1号为低感。不同品种抗性波形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第Ⅰ类(青海甜、贝勒、蒙饲燕2号和领袖)抗性高于第Ⅱ类(蒙饲燕1号),EPG分析结果与田间抗蚜等级相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抗虫品种选育和区域性生产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抗1号抗稻瘿蚊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明确抗源大秋其的衍生品系多抗1号对稻瘿蚊抗性的遗传背景,测定了多抗1号与感稻瘿蚊品种及不同抗稻瘿蚊基因抗源的杂交F、F2、F3和T1的抗性分析抗性分离比例,研究了多讥号对稻瘿蚊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一些有代表性抗源抗性基因的等位必关系。结果表明,多抗1号地广东稻瘿蚊的抗性由显性主基因控制。它的抗稻瘿蚊基因Cm-6、aleuang152、BG404-1、OB677的抗稻瘿蚊基因不等位,民羊山占的抗稻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抗蚜株率、感蚜指数和改进的感蚜指数3种评价方法对14个苜蓿品种抗蚜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抗蚜株率为标准,‘甘农9号’抗性最好;以感蚜指数为标准,‘阿尔冈金’抗性最好。而采用改进后的感蚜指数评价方法可将14个苜蓿品种分为7个等级,其中‘WL-319’为高感品种,‘巨能Ⅱ’为感虫品种,‘新牧4号’‘甘农5号’‘WL-354’‘WL-363’为低感品种,‘新牧1号’为中间品种,‘甘农9号’为低抗品种,‘MF4020’为中抗品种,‘中苜1号’‘WL-343’‘阿尔冈金’‘苜蓿王’‘SK3010’为高抗品种。改进后的感蚜指数评价方法符合“1±0.1”等差数列分级标准,使不同抗性级别符合正态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天敌对蚜虫发生量的影响,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麦类不同品种对麦双尾蚜的自然耐抗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粒小麦、Mg4537、Mg7458、Mg8786和Mg8256等品种的自然感虫率很低,而毛大头、红佛尔、墨稻穗、7432-15-0-21、勾毛白等品种的自然感虫率很高。麦双尾蚜在新疆长期处于有虫不成灾的状况,与新疆大部分本地品种和主栽品种对麦双尾蚜的抗虫性较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麦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8个小麦品种 (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结果显示 ,高抗、抗、中抗、感虫品种 (系 )分别有 1、1、3、3个。进而研究了不同抗蚜品种 (系 )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吲哚生物碱含量及其与抗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多数抗蚜品种 (系 )的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均高于感蚜品种 (系 ) ,尤其穗部。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 (系 )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分析显示 ,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为-0.8633,而旗叶的相关系数为-0.3983,表明小麦旗叶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穗部则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油菜蚜虫混合种群损失当量与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自然开放式大田系统调查,对油菜蚜虫混合种群为害损失进行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混合蚜群特征的综合度量指标——“累积蚜量为害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菜蚜虫混合种群损失当量及其模似模型,得三类蚜虫的为害当量。即:①苗期,桃蚜:萝卜蚜=1:0.8834;②苔花期,桃蚜:萝卜蚜:甘蓝蚜=1:1.1282:1.3725;③荚果期,桃蚜:萝卜蚜:甘蓝蚜=1:1.7394:2.5298。并组建了混合种群损失(?)量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制订了油菜蚜虫混合种群的复合防治指标。通过对1991—1992年田间实际应用(?)表明,二模型的决策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与田间实际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小麦叶毛物理性状(密度和长度)与小麦抗蚜性的关系,在人工气候室内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在11个小麦品种(材料)上的发育历期、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若蚜死亡率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评价了其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叶毛的超显微结构,并对叶毛密度和长度与蚜虫生物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亲本98-10-35、Amigo及杂交后代O31、L87最不适于麦长管蚜的生长,抗性最好;O63、A253、A33抗性次之;L71、1376、H23抗性较弱,H19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叶毛长度和发育历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毛密度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叶毛长度和密度与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显著相关。表明小麦物理性状是小麦抗蚜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抗虫育种的目标之一;抗感杂交小麦后代可遗传亲本的抗感特性。  相似文献   

13.
春油菜蚜虫的为害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造成春油菜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91~1992年作者研究了春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受蚜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油菜植株受蚜虫为害时,导致株高下降、有效角果数减少、单株产量下降。油菜苗期、苔花期、角果期的临界为害量分别为12~15、50~100、90~100(头/株)。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结合春油菜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及天敌各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每hm~2产1050kg的油菜田,防治指标为12头/株。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花品种次生代谢酶活性与诱导抗蚜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棉花品种次生代谢酶活性与诱导抗蚜性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在棉蚜为害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及其对抗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受蚜害时不同品种同一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受蚜害诱导后,抗蚜品种和感蚜品种3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抗蚜品种酶活性显著高于感蚜品种,诱导抗蚜性的强弱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刘晓蓓  张勇  陈巨莲 《植物保护》2023,49(5):181-189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重大害虫, 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种植抗虫品种为最经济有效的麦蚜防控措施之一, 充分了解小麦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及其机制是培育与利用抗性品种的基础。本文对近10年来小麦抗蚜品种的鉴定筛选、抗蚜机理、抗蚜基因与抗性遗传, 以及转基因抗蚜小麦创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并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以期为深入研究小麦对蚜虫抗性机制, 促进抗虫小麦改良, 并为抗虫品种在麦蚜绿色防控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拓展和获取对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表现稳定的小麦抗源,以我国14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2020年麦田蚜虫发生严重的机会,采用有蚜株蚜害级别计算抗蚜指数,采用耐蚜值(调查株蚜害级别/千粒重损失率)计算耐蚜指数,以此评估小麦的抗蚜性水平和耐蚜性水平;2022年利用人工辅助接蚜的方法对2020年表现稳定的部分小麦品种(系)的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自然感蚜条件下2个试验点6次调查中仅山农116、泉麦31和濮麦116表现稳定的抗蚜性,在人工接蚜时仅郑麦132表现稳定的抗蚜性;中育1220、泰禾麦2号和瑞华1408在自然感蚜时蚜量较低,千粒重损失率低于5.00%,人工接蚜亦表现良好的耐蚜性,表明其兼具耐蚜性和一定的抗蚜性;泰麦601、瑞华592、轮选166和中农麦4007在自然感蚜的高蚜量情况下和人工辅助接蚜时均能保持较低的千粒重损失率(小于15.00%),表明成株期小麦的抗蚜性减弱是一种普遍现象,耐蚜性是比抗蚜性更稳定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7.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蚜虫是为害蔬菜作物的一类重要害虫,如不防治会给蔬菜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农药防治蔬菜蚜虫,但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蔬菜蚜虫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新烟碱等多种类型的杀虫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对常见的蔬菜蚜虫的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理以及治理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该类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