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缩节安喷施花生的田间试验缩节安又名助壮素,农药登记名称为甲哌,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哌啶氯化物,国际通用名为mepiquatchlorele,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笔者自1992年起用广西河池化工总厂生产的98%缩节安原粉在合浦、邕宁、宁明、扶绥、...  相似文献   

2.
吴卓晶  周天雄 《杂草科学》2003,(2):18-19,20
研究了0.1%升汞溶液、不同浓度赤霉素、不同浓度乙烯利在不同浸种时间、不同的培养基质中对异型莎草和鸭舌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异型莎草以1/2MS 10mg/kg GA3的固体培养基,50mg/kg乙烯利浸种12h发芽率最高,达96.38%;鸭舌草以Harvais 0.1mg/kg乙烯利的固体培养基,50mg/kgGA3浸种12h发芽率最高,达89.6%。  相似文献   

3.
王异  樊毅 《植物医生》1999,12(4):39-39
通过在柑桔树上喷施乙烯利,促进柑桔落果,从而断绝柑桔大食蝇的产卵场所,使其断代,以达到逐步根除柑桔大食蝇的目的。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药剂:40%乙烯利2.试验方法:该试验设三种不同浓度的处理:①40%乙烯利150倍;②40%乙烯利200倍;③40%乙烯利250倍。每处理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定2株成年柑桔树,另设2株喷清水作对照,各种处理随机排列,用高压喷雾器从树冠上部向下均匀喷雾。施药时为晴天。3.施药时间:1997年7月10日4.试验地点: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管理站果园5.调查方法:施药后1天…  相似文献   

4.
53%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WP对水稻抛秧田稗草、异型莎草、鸭舌草、节节菜、鳢肠等都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药后40d总草株防效达94.95%以上,且对水稻安全。施药区比对照稻谷增产40.28%以上。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以来,永福县番茄青枯病严重,调查分析其原因,与品种,栽培制度,土质,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针对性提出并实施该病综合防治措施,推广应用面积达219.6hm^2,夏,秋番茄平均病株率11.45%,比对照区增产66%。.  相似文献   

6.
高寒半干旱区低产农田培肥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中低产旱地农田为对象,研究了该区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的高产方法,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培肥改造技术,客土培肥改造技术和聚垄集肥覆膜土壤改造技术,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而且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使坡梁栗钙土莜麦增产209.4%-390.3%,旱滩草甸栗钙土春小麦增产79%-98.5%,坡梁栗钙土客土120-240t/hm^2培肥使莜麦增产10.8-26.6%,与施用有机肥15-30t/hm^2效果相当,聚垄+N120P90K90K60+M22500+覆膜使马铃薯产量实现翻番,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催熟番茄中的乙烯利残留量及产品品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要研究了不同催熟处理方式和不同处理浓度对番茄果实中乙烯利残留的影响,以及番茄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采用乙烯利田间催熟和浸果催熟两种方式,并选择不同处理浓度,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浸果催熟番茄中乙烯利残留量普遍较高,处理浓度在4 000 mg/L时已达1.98 mg/kg,而当处理浓度在6 000 mg/L时,无论是田间催熟或浸果催熟,乙烯利残留量均超出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2 mg/kg),分别为2.29、3.14 mg/kg。以2 000 mg/L乙烯利溶液浸果催熟后,番茄中番茄红素、Vc、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下降55.6%、13.6%、13.6%和7.1%;而有机酸含量无明显改变。揭示高浓度乙烯利催熟会导致番茄中乙烯利残留量超标,经乙烯利催熟后番茄品质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丁勇  黄明度 《昆虫天敌》1994,16(2):67-72
XRP-473是灭幼脉类杀虫剂,试验结果表明,对柑桔潜叶蛾和柑桔木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一些柑桔害虫的天敌较安全。用70ppmXRD-473防治潜叶蛾1-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8.7%和93.6%,作为对比的杀灭菊酯为22.%。用50ppm防治柑木虱初龄若虫校正死亡率91.15%,但对上述两种害虫的老龄幼、若虫效果稍差。用50ppm对脯食性天敌草蛉、蜘蛛、瓢虫捕螨田间施药试验,10天后几种天敌数  相似文献   

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补救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宁南霉索ASl20g/667m2+10%苄氨基嘌呤AS40g/667m2、20%吗啉胍·乙酮WP37.5g/667m2+10%苄氨基嘌呤AS40g/667m2、31%氮苷·吗啉胍SG37.5g/667m2+10%苄氨基嘌呤AS40g/667m2、2%宁南霉索AS120g/667m2、20%吗啉胍·乙酮WP37.5g/667m2等药剂处理对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水稻显症病株有一定的补救效果,3次药后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平均防效达到50%以上,且使用安全,值得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淮安市2004年玉米种植面积8.53万hm^2.有30个左右的玉米品种,以农大108、澄海11号、郑单958、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为主体种植品种。2004年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1.9万hm^2.占种植面积的55.36%,其中春玉米40%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5.6%,夏玉米61.5%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15.9%。以农大108、登海11号、郑单958及西玉3号抗病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调查了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6省70县(市)200块棉田和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烂铃病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评价了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采用离体棉铃人工接种方法分析了棉铃烂铃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的棉田均有棉花烂铃病发生,其中,棉铃疫病在各地发生最为普遍而且严重,仍属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最主要的棉花烂铃病,其病原菌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2)与春棉直播模式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能显著减少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其中麦-棉-西瓜12∶2∶1种植模式的防效最好,减少烂铃72.96%。(3)河北、山东和河南3省审定的50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号和郑农棉4号5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单株烂铃低于3.0个。(4)苎麻疫霉在棉铃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花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草甘膦的使用适期,于棉花子叶期、3~4片真叶期和花铃期喷施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比较药害发生情况、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棉花子叶期、3~4片真叶期和花铃期喷施1 640~9 840 g/hm2(有效成分,下同)草甘膦后,施药初期棉花均表现出一定的药害症状,药后4~8 d药害株率和药害指数达最大值,药后12 d药害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棉花子叶期和3~4片真叶期喷施草甘膦,对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棉花花铃期喷施2 460~9 840 g/hm2草甘膦后,棉花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35.0%~63.3%。3个时期喷施草甘膦均不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草甘膦的使用适期为棉花苗期。  相似文献   

13.
成团泛菌引起的棉花烂铃病对棉花产量因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棉花烂铃病主要造成棉铃吐絮不畅,棉纤维变色,籽粒干瘪。本试验对感染该病害的不同棉花品种的发病率、绒长、单铃重、衣分以及色泽等指标进行测定,用SA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棉花品种都有烂铃病的发生,平均发病率为20.6%,不同品种间发病有明显的差别。病害对单铃重、衣分、瘪籽率、绒长及色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铃重平均减轻27.6%、衣分平均降低5.3%和瘪籽率平均增加1.6倍、绒长平均缩短1.6mm及平均颜色加深2.0%。由成团泛菌引起的这种细菌病害可引起棉花减产高达10%~20%。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水量和施钾水平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在甘肃敦煌棉田设3个灌水量和5个钾肥施用水平,研究水分和钾肥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明确西北内陆特早熟敦煌棉区棉花钾肥与水分的合理指标.结果表明:灌水和钾肥均会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衣分,最终影响棉花的产量.其中灌水量主要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棉花的单株结铃数相应增多,但棉花的生育期相对延长,因而降低棉花的霜前花率.钾肥对棉花的单铃重、衣分和产量影响很大,试验各处理施用钾肥后,与对照(不施钾肥)比,棉花的单铃重、衣分和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要使钾肥发挥最好的肥效,必须严格控制灌水量,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40 mg/kg的沙壤土条件下,灌水总量控制在3 000 m~3/hm~2,K_2O施用量为105.0 kg/hm~2时,可以使棉花的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棉花库源比(铃叶比)变化对红叶茎枯病发生的影响,揭示红叶茎枯病的病因,本研究开展了多项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棉株的病害严重度与其铃叶比呈高度正相关。早熟品种开花期早,铃叶比高,病害发生重;盛蕾期以前的气温对棉花生长和红叶茎枯病发生的作用大于土壤水分的作用。与常温处理相比,提高棉花3叶期至盛蕾期的气温,可促进棉花的营养生长,减小库源比,其发病盛期延后约45 d,病情指数平均减少72.9%,棉花生物学产量平均提高123.8%;去蕾和推迟打顶均可降低棉花铃叶比,减轻病情,以去全蕾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叶面喷施甲哌鎓可提高棉花铃叶比,利于病害发生。因此,铃叶比失调是红叶茎枯病的主要病因;开花期以前棉花代谢源(叶)的生长量决定着病害发生的时间和严重度。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新型转基因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及其对棉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于2014—2015年对新型转耐盐碱基因棉花(13018)在施药和不施药条件下与其亲本对照中9807的生长发育及棉田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苗期、蕾期和花铃期,无论施药与否,转耐盐碱基因棉花与亲本对照棉花间的单株叶面积、叶片干重、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要生理生化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种棉田中节肢动物个体总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也均无显著差异。与亲本对照相比,在施药和不施药条件下,转耐盐碱基因棉花的单株大铃数在2014年分别增加了4.47%和12.65%,在2015年分别显著增加了59.51%和81.94%,表明转耐盐碱基因棉花较非转基因亲本棉花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由此可见,新型转耐盐碱基因棉花在生长发育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对棉田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影响,产量构成性状在部分时期增强,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分状况下化控对棉株蕾铃数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桶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状况下喷施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和缩节胺(DPC)对棉花蕾铃数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籽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是决定籽棉产量的重要因素,水分高则产量高。喷施调节剂后棉株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未喷施处理。喷施DPC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小,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喷施DPC可使棉花增产,但纤维品质下降。喷施AFD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大,使棉蕾铃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从大幅升降趋势变为先升后降的平缓趋势或缓慢上升趋势,对棉蕾开花成铃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新蕾生成,使得伏前桃产量明显增加,秋桃产量大幅下降,导致籽棉产量减少,棉花纤维品质略微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时期对陆地棉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确定棉花施氮总量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进行了不同施氮时期对陆地棉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播前施150 kg·hm-2基肥和花铃期施150 kg·hm-2追肥的N3处理功能叶片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花铃期以后均处于较高水平,而叶面积指数则表现为蕾期和花铃期各追施150 kg·hm-2氮肥的N4处理自花铃期保持最高水平,其次为N3处理。N3处理抑制蕾铃的脱落,其蕾铃脱落率分别比N2、N4处理低48.98%和44.44%。各处理皮棉产量以N3处理最高,达1324.7 kg·hm-2,比施肥各处理的平均产量高出14.9%。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花细菌性烂铃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2007年在棉花结铃盛期,从新疆奎屯和石河子等地的不同棉田中采集细菌性烂铃病样,分别从病部棉绒、种子和铃壳上分离纯化得到了20个细菌菌株;使用针刺法接种棉铃后,所有供试菌株均引起与田间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从中选取8个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的观察和测定,同时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登录GenBank比对后,将其鉴定为成团泛生菌(Pantoea agglomerans)。该病原菌在棉铃上的危害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棉铃疫病菌越冬卵孢子作为初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棉铃疫病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卵孢子经土壤埋存160天左右越冬,至少有16%~47%的卵孢子仍存活。卵孢子不依赖病残体可单独在土壤耕作层中越冬存活。越冬卵孢子萌发后可侵害棉苗。认为棉铃疫病菌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安全越冬作为次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